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宣閘

鎖定
九宣閘,位於天津市靜海區靳官屯馬廠減河首端,主要分泄南運河洪水,經馬廠減河導洪入海。同時,作為引黃濟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擔着引黃應急調水的重要任務。為解決天津市用水,該閘曾多次在引黃濟津中擔負引黃輸水任務。
該閘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曾多次進行改造。是天津水利史上較早建築的水閘,除閘門和啓閉設備做了更新換代以外,其它建築均為原 建築物,且還在運用。
該閘在中國近代水利科學技術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不僅是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築,而且還含有歷史文物的價值。2013年在其前段新建新閘。 [1] 
中文名
九宣閘
地理位置
天津市靜海區靳官屯馬廠減河首端
控制河流
南運河-馬廠減河
建設時間
光緒六年(1880)

九宣閘名稱由來

據史書記載,九宣閘又名宣九閘,因古代把數字分為陰陽,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又以九為最高,故取名九宣閘,意為宣泄多河來水之閘。 [2] 

九宣閘工程背景

九宣閘,位於天津市靜海區靳官屯南運河右岸、馬廠減河首端。南運河,上游為漳、衞兩河及在館陶縣匯流後的衞運河,所以也統稱漳衞南運河。狹義的南運河是每時四女寺至天津市靜海縣十一堡的河道,全長309公里。
九宣閘所處地理形勢
漳衞南運河全水系上游洪量很大,歷史上水災嚴重,據史料記載,自1930年至1954年24年中,就有8年發生堤防決口,共13處。南運河洪峯流量年際間相差較大,1953年至1990年水文資料統計,汛期最大洪峯流量為1954年的542立方米/秒,最小洪峯流量為1980年的37.4立方米/秒。1946年以前,河道常年有水,年徑流量均在30億立方米以上,最高達56.24億立方米,近20多年來,南運河水量明顯減少,年徑流量最低的1980年僅0.62億立方米,最高的1976年為21.52億立方米。
下游不能容納上游洪水,因而自明、清以來在右岸興建了四女寺(1971年改稱漳衞新河)、捷地、興濟、馬廠等減河以分泄洪水,直接導流入海。 [3] 
但九宣閘最初的建設意圖是灌溉和水運。清光緒六年(1880),淮軍總兵周盛傳率馬步兵在今南郊一帶屯田,開挖了自靳官屯至海口的馬廠減河。為防南運河倒灌,在河首建設了九宣閘。建成後,特別是經過1950年代以後的下流河道建設。九宣閘門及馬廠減河在保證灌溉的同時,起到了分洪作用。 [4] 
九宣閘在南運河系中的位置 九宣閘在南運河系中的位置
南運河閘口上游方向河道 南運河閘口上游方向河道
南運河閘口下游方向河道 南運河閘口下游方向河道
南運河與減河交匯點河道 南運河與減河交匯點河道

九宣閘工程概況

九宣閘,位於馬廠減河入口處,包括舊閘和新閘兩部分。
九宣閘的位置 九宣閘的位置
2016年改造前的九宣閘門 2016年改造前的九宣閘門
九宣閘 九宣閘
九宣閘,位於天津市靜海區大張屯,是馬廠減河首閘,經此分泄南運河洪水。舊閘為開敞式砌石結構,1980年代時,閘門為直立式平板鋼閘門,電動捲揚啓閉設備5台,啓閉力30噸/台。設計閘上水位6.21米,設計過閘流量120立方米/秒。設計行洪水位6.05米,校核流量150立方米每秒。閘孔5孔,每孔淨寬5.8米,總寬41米(兩邊墩內距)閘門尺寸寬5.8米,高4.75米,閘底高程3.42米。工程類別為III等,主要建築物級別為3級。 [5]  [4]  [6] 
舊閘技術參數 舊閘技術參數
九宣閘新閘 九宣閘新閘
2006年12月,天津市水務局組織專家進行了安全鑑定,結論為三類閘,建議對其進行除險加固。加固工程主要包括:老閘加固處理,拆除原有橋頭堡、啓閉機房、機架橋、排架柱及鋼工作橋、金屬結構及電氣設備等;在原閘上游70米處新建閘門一座,新閘門閘體為開敞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共4孔,設計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工程週期為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 [6] 

九宣閘工程建設

舊工程構件及碑記 舊工程構件及碑記
清代九宣閘模型 清代九宣閘模型
九宣閘的建設與馬廠減河有關。據《天津簡志》農業篇農田水利部分和《靳官屯閘李鴻章碑文》記載,馬廠減河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由淮軍駐守青縣之馬廠迤邐至天津新城。為引排水屯墾稻地,命令提督周盛傳統率三十餘營駐軍,分段開挖疏浚,於光緒六年竣工。起自青縣靳官屯(馬廠減河附近),東經小站鎮(當時稱新農鎮)至大沽海口,全長90公里。之後,為了開墾種稻,在沿河兩岸下游(小站地區)各開挖支河1條,橫河6條,縈帶泄流入海。沿河分別建石、鐵柱板橋4座,以方便行人。為了控制上游水位,防止南運河水倒灌,於光緒六年(1881)修建了馬廠減河渠首工程——靳官屯大閘(九宣閘)(當時稱作靳官屯大橋閘,後改稱九宣閘,意即宣泄多條河來水的閘。 [5]  ),李鴻章親書“南運減河靳官屯閘記”,此碑至今在九宣閘北保存完好。 [7] 
該閘初建時為木質疊梁閘門,每孔有8塊閘板,每塊高一尺五寸。當時規定:“無論運河水勢大小,提放閘板不得過五塊之數,以示限制兩重運道。”這樣,閘孔常年有3塊閘板放置,3塊閘板高四尺五寸,加上減河河底高於運河底四尺,因此,南運河水深可達八尺以上,“重運自足資浮送,下游亦不致停淤。”1965年,由河北省南運河河務管理處將大閘啓閉設備改為電動啓閉,同時大閘工作橋亦由木質結構改為混凝土結構。1982年,由天津市河道閘站管理總所組織施工將木質平板閘門結構改為鋼平板閘門結構,同時對閘墩進行灌漿加固。
該閘已過百年,是水利史上較早建築的水閘,除閘門和啓閉設備做了更新換代以外,其它建築均為原建築物,且還在運用。 [5]  [2] 

九宣閘運用原則

九宣閘以下南運河保證流量30立方米/秒,馬廠減河保證流量110立方米/秒。由馬廠減河向北大港水庫存蓄,蓄水達到水庫控制標準時,在獨流減河低水位,可利用尾閘向獨流減河分泄洪水。 [5] 

九宣閘工程效益

九宣閘防洪效益

九宣閘管理所駐地 九宣閘管理所駐地
從九宣閘百餘年的歷史看,南運河承受中上游洪水來量時,多經九宣閘進入馬廠減河導流入海。1956年汛期最大泄洪量高達100立方米/秒。1963年8月4日閘上水位7.39米,閘下水位6.81米,過閘流量193立方米/秒,超設計標準運行25天,對縮減洪水對南運河的壓力,減少災害起很大作用。 [5] 
九宣閘為分泄南運河洪水經馬廠減河導洪入海,1963年8月4日過閘流量193立方米/秒,超設計運行25天,對縮減洪水對南運河的壓力減少災害起很大作用。 [8] 

九宣閘引黃濟津

九宣閘是引黃濟津的受水點。從1972年至1982年底5次引黃濟津輸水,每次輸水九宣閘都是必經之路,是關鍵性建築物。1972年是大早年,天津缺水,水質劣化,都已嚴重威脅着工農業生產、發電和人民生活。在嚴峻的時刻得到國務院的關懷,同時取得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在1972年11月11日至1973年2月15日首次從黃河引水,收水量1.63億立方米,由於旱情未能解除,1973年5月13日至6月28日繼續利用河南省新鄉人民勝利渠,途經衞河、衞運河、南運河至天津市九宣閘,全長782公里的輸水路線,輸水流量按40立方米/秒為天津市輸水,九宣閘處收水量1.08億立方米,先後收水量2.71億立方米。 [9] 
1982年持續乾旱,國務院決定再次引黃濟津。九宣閘實收水6.02億立方米。
引黃濟津輸水(包括引嶽)共四條線路。
①人民勝利渠線:由河南省新鄉人民勝利渠首起,經衞河、衞運河、南運河至天津市九宣閘,全長782公里。
②位臨於渠線:由山東東阿縣位山渠首起,經臨清入衞運河、再經南運河至天津市九宣閘,全長496公里。
③潘莊乾渠線:由山東齊河縣潘莊渠首起至四女寺入南運河至天津九宣閘,全長393公里。
④漳河線:自嶽城水庫引水由漳河至徐萬倉入衞河再經衞運河、南運河至天津九宣閘,全長533公里。 [9] 
引黃引嶽濟津輸入北大港水庫、團泊窪水庫、獨流減河、海河輸水線路,簡稱兩引兩庫線路:
1.九宣閘、馬廠減河、馬圈閘、馬圈引河、馬圈進水閘自流入北大港水庫,線路長36.3公里。
2.九宣閘、馬廠減河、獨流減河、姚塘子揚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庫,線路長45公里。
3.南運河十一堡、獨流減河低水閘、獨流減河、姚塘子揚水站提水入北大港水庫,線路長96.4公里。
4.南運河十一堡、獨流減河低水閘、獨流減河、管鋪頭揚水站提水入團泊窪水庫,線路長67.4公里。
5.南運河十一堡、子牙河、市區金鋼橋自流入海河干流,長80.5公里。
6.南運河十一堡、獨流減河低水閘入獨流減河長91.9公里。
7.九宣閘、馬廠減河經南台尾閘入獨流減河長40公里。 [9] 

九宣閘軍事作用

馬廠減河和九宣閘修成後的130多年間,不僅發揮着泄洪、灌溉的功能,還多次承擔引黃濟津分流入境的角色。此外,馬廠減河和九宣閘還在解放天津的戰鬥中立過一大功。”青縣文史學者王慶安自豪地向我們介紹,1948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了天津,國民黨守軍為了阻撓我軍進攻市區,在三元村附近引南運河水入護城河,並在趙各莊、陳塘莊附近堵塞護城河入海的水道,逼南運河水流向天津西南地區,妄圖在市區外圍形成廣闊的水網地帶,解放軍在唐官屯地區人民的幫助下,開啓九宣閘,將南運河水經馬廠減河宣泄入海,切斷了下游的水源,打碎了守敵“以水設防”的算盤,並最終於1949年1月解放了天津。 [10] 
參考資料
  • 1.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529 .
  • 2.    九河要津千古盛運河岸邊楊柳青  .聊城大學報[引用日期2020-03-08]
  • 3.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193 .
  • 4.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195 .
  • 5.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196-197 .
  • 6.    市水務局關於大清河處2017年第二批 日常維修養護項目的批覆  .天津市水務局[引用日期2020-03-08]
  • 7.    天津市大港區地方史志編修委員會 .大港區志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4.12 :348 .
  • 8.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534 .
  • 9.    天津市地方誌編修委員會 .天津通志-水利志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年 :199-200 .
  • 10.    【行走大運河】南運河挽起京津冀  .河北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