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守

鎖定
道教養生術語。指守和、守信、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系道教倡奉的9種養生要則。其含意,如守和指陰陽內調,守信指精神內守,守易指不為外感、明哲保身守盈指知足而止等。杜道堅認為修持九守,就能“守大渾之樸,遊天地之根,同乎大通”,達到無我的境界,因為無我,也就無物,千變萬化而沒有終極,“與天地俱生”。
中文名
九守
外文名
jiushouj

目錄

九守來源及發展變化

據《雲笈七籙》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稱,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道教認為,修持九守,就能達到“性合乎道”的“真人”境界,“彷徉塵埃之外,逍遙無事之業,機械知巧,弗載於心,審於無假,不與物遷,見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專於內,通遠歸於一,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弗學而知,弗視而見,弗為而成,弗治而辨,感而應,迫而動,不得已而用,如光之不耀,如景之不炎,以道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虛,清靜而無為,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異為一方,有精而弗使,有神而弗行,守大渾之樸,立至精之中”。也就是“純粹素樸之道”。
《道德經》中並無“九守”,但有“守”字七處。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章),“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三十二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七章)等,所言守中、守靜、守道、守無為而無不為等等,都是指持守虛靜、持守無為、持守道的意思。
《通玄真經》有《九守》篇,名為九守,實有十項,九系概數。十項標題亦與《雲笈七籙》所載不盡相同,即:守虛、守無、守平、守易、守清、守真、守靜、守法、守弱、守樸。
儘管文字大同小異,但分段內容及題目則有較大區別,反映了從早期道教至宋元時期的道教教義思想已有不少發展和變化。

九守題解

唐代默希子曾對《通玄真經·九守》作過題解:“九者,易之數終,明極則變,變則乖道。守之者,居元龍亢悔,可越三清之表。忽之者,則牝馬不利,將淪九幽之下,固宜守道,不可失常也。”但是宋代朱弁在題解中則認為“守者,專一於志,而九備於數極,則物無不在其域,事無不與其成”,“稱九守者,蓋在用九之義也”。

九守具體釋義

九守守和

稟承《道德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創世論,認為“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於俗,不誘於人”,“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學道者“貴在守和”。

九守守神

稱人受天地變化而生,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節均與天地相類,並相互感應。“天地之道至闊且大,尚猶節其章光,愛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勞而不息?人之精神何能馳騁而不乏”?所以學道者須“內守而不失”。默希子注稱“內保精神,外全形體”。

九守守氣

稱“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臟者,人之精也”,“孔竅者,精神之户牖也”,“血氣專乎內而不越外,則胸腹充而嗜慾寡”。因此,欲寡就可以“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而“嗜慾使人之氣衰殺,好憎使人之心勞倦,疾至即志氣日耗也”。故學道者要“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恬愉虛靜,以終其命”。
宋杜道堅注稱“養生之道無他術,如養馬焉。去其害馬者而已”。

九守守仁

在《通玄真經》中,題為“守無”。
漢魏時期思想家們曾有“有無”之爭,因此,朱弁題解曰:“遊萬物而不物,則無我、無物矣。”但是,《雲笈七籙》收錄時,改題為“守仁”,強調“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止以義,而不可懸以利。君子義死,不可以富貴留。故為仁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全段之論“源道德之意,以考世俗之行”,因此,這也是對學道者世俗行為的要求。

九守守簡

在《通玄真經》中,題為“守平”。
朱弁題解稱“去其所為,道自夷也”。認為貪於勢利之人必然身賤,故學道者要食以充飢,衣以蓋形蔽寒,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閒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無好無憎,是謂大通,以求“養生之和”。

九守守易

在《通玄真經》的註解中,朱弁解題稱“得自任之理,則易也”。杜道堅又稱“多易必多難,此以事言也。以道言則不然,夫古之為道者,治心理性,易其身而後動,定其意而後舉,樂道安常,不為難能之事,故制度有法,容止可觀,安而行之,是謂守易。學道者要“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遊,適情而行,余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

九守守清

在《通玄真經》的註解中,朱弁解題稱“清而不撓,可鑑嗜慾之妄”。杜道堅又稱:“水清則鑑物,神清則見道。人之受氣於天者,固若同然;吾之見道於心者,夫何獨異,心清故也。聖人之心,明如止水,物來則見,物去則靜,曾何滯於吾心哉!澄鑑不撓,是謂守清。”學道者要“神清”,神是“知之源”,“神清即知明”,如果清淨如“澄水”,則嗜慾不能留,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就可以“養生以安世,抱德以終年”。

九守守盈

在《通玄真經》中,題作“守弱”。
朱弁解題稱“居眾所不敵之地,故成其大勝之道”。杜道堅則稱:“弱者,道之用,非怯也,守其沖和而已。天子以天下為家,公侯以國為家,視民猶己,不以勢位自強,不以兵甲暴眾,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大資小而成,眾戴寡為主,往而不害安平泰,是謂守弱。”
《雲笈七籙》改題“守盈”,強調“天道,極即反,盈即損”,“物盛即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終而悲”。因此,“聰明俊智守以愚,多聞博辯守以儉,武勇驍力守以畏,貴富廣大守以狹,德施天下守以讓,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守天下也”。學道者要“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弊不新成”。

九守守弱

在《通玄真經》中,題作“守樸”。
朱弁解題稱“不加欲於性命之分,而渾乎變化之根,謂之樸也”。
《雲笈七籙》改題“守弱”。認為“天下之要,不在於彼而在於我,不在於人而在於身”,因此,要“無所喜,無所怒,無所樂,無所苦,萬物玄同,無非無是”,“不待勢而尊,不須財而富,不須力而強,不利財貨,不貪勢名,不以貴為安,不以賤為危;形神氣志,各居其宜”。學道者須“持養其氣,和弱其氣,平夷其形,而與道沈浮。如此,則萬物之化無不偶也,百事之變無不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