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嘆·愍命

鎖定
《九嘆·愍命》是漢代文學家劉向創作的一首詩,為《九嘆》的第七篇。此詩為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代言,抒寫作者悲哀屈原雖有忠直之心、報國之才,卻反而被排擠流放,最後竟然無奈沉江的悲慘遭遇。其實也是在痛惜作者自己的生不逢時、報國無門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作者對清明政治之世的嚮往,和對黑白顛倒亂象社會的抨擊。
作品名稱
九嘆·愍命
作    者
劉向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楚辭
作品體裁
騷體詩
別    名
愍命

九嘆·愍命作品原文

九嘆·愍命1
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賢2
情純潔而罔薉兮3,姿盛質而無愆4
放佞人與諂諛兮,斥讒夫與便嬖5
親忠正之悃誠兮6,招貞良與明智。
心溶溶其不可量兮7,情澹澹其若淵8
回邪闢而不能入兮9,誠願藏而不可遷。
逐下祑於後堂兮10,迎宓妃於伊雒11
刜讒賊於中廇兮12,選呂管於榛薄13
叢林之下無怨士兮,江河之畔無隱夫。
三苗之徒以放逐兮14,伊皋之倫以充廬15
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
戚宋萬於兩楹兮16,廢周邵於遐夷17
郤騏驥以轉運兮,騰驢驘以馳逐。
蔡女黜而出帷兮18,戎婦入而彩繡服19
慶忌囚於阱室兮20,陳不佔戰而赴圍21
破伯牙之號鍾兮22,挾介箏而彈緯23
藏珉石於金匱兮24,捐赤瑾於中庭25
韓信蒙於介冑兮26,行夫將而攻城27
莞芎棄於澤洲兮28,瓟蠡蠹於筐簏29
麒麟奔於九皋兮30,熊羆羣而逸囿31
折芳枝與瓊華兮,樹枳棘與薪柴32
掘荃蕙與射干兮33,耘藜藿與蘘荷34
惜今世其何殊兮,遠近思而不同35
或沉淪其無所達兮,或清激其無所通36
哀餘生之不當兮,獨蒙毒而逢尤37
雖謇謇以申志兮38,君乖差而屏之39
誠惜芳之菲菲兮40,反以茲為腐也。
懷椒聊之蔎蔎兮41,乃逢紛以罹詬也。
嘆曰42:嘉皇既歿43,終不返兮,山中幽險,郢路遠兮。
讒人諓諓44,孰可愬兮,征夫罔極,誰可語兮?
行吟累欷,聲喟喟兮45,懷憂含戚,何侘傺兮46 [1]  [5] 

九嘆·愍命註釋譯文

九嘆·愍命詞句註釋

  1. 愍命:悲憫生命。愍,即憂患痛惜的心事。
  2. 登能、亮賢:舉賢薦能。
  3. 罔薉:不骯髒。薉,同“穢”,骯髒。
  4. 姿盛質:即姿質盛,天生的才能豐高。資質,天生的才能和性情。姿,通“資”。
  5. 便嬖:指能説會道,善於迎合的寵臣,親信。
  6. 悃誠:誠懇。
  7. 溶溶:水盛的樣子,也用以形容寬廣的樣子。
  8. 澹澹:恬靜的樣子。
  9. 回邪:不正,枉曲。
  10. 下祑:指嬪妃。
  11. 宓妃:傳説是伏羲氏的女兒,溺死洛水,成為洛水的女神。伊雒:洛水。
  12. 刜:剷除。中廇:堂的中央,正房的中央。這裏指朝廷。
  13. 呂管:指呂尚和管仲。呂即姜太公,傳説他曾在殷都朝歌以屠牛為生,後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輔佐其子武王滅了殷。管仲,春秋時齊國人,初事公子糾,後相齊桓公,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榛薄:本指叢雜的草木,這裏指民間,偏遠的地方。
  14. 三苗:上古傳説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古人將三苗、共工、驩兜和鯀合稱為“四罪”,指不服從堯統治的四個部族首領,傳説堯舜禪讓後,舜流放了“四罪”.據《尚書舜典》記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域服”。之徒:這類人。
  15. 伊:伊尹,商湯的賢相。
  16. 皋:皋陶,夏禹的賢臣。之倫:這類人。充:滿。廬:古代官吏輪流應差住的房間。
  17. 戚:親近。宋萬:指春秋時期宋國的南宮萬,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載,他在與宋閔公下棋時遭到公的恥笑,以棋盤擊殺閔公。後逃往陳國,遭擒被送回宋國,慘遭酸刑,楹:堂前的柱子。兩楹即指殿堂的中間,最為尊貴的位置。
  18. 周邵:周指周公,姓姬名旦。邵指邵公,姓矩名爽。據《史記·魯世家》載,周公協助武王滅商,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成王年幼,即由周公攝政,邵公為成王的三公之一,自陝縣以西,由邵公管理:陝縣以東,由周公管理,邵公支持周公旦攝政當國,支持周公平定叛亂,深得人民愛戴。由於周公邵公曾共同輔佐周成王,所以史稱周邵。遐夷:偏遠的夷狄之地。
  19. 蔡女:蔡國的美女。
  20. 戎婦:戎族的醜婦。
  21. 慶忌:春秋吳王僚的兒子,以勇武著稱。吳公子光(闔閭)派專諸刺殺王僚之後,奪取王位。當時慶忌逃亡在衞國,吳公子光認為慶忌是隱患,派勇士要離刺殺了慶忌。阱室:地牢。
  22. 陳不佔:春秋時期齊國有義無勇的臣下。據劉向《新序·義勇》載,陳不佔聽到齊莊公被崔杼殺死的消息後,為了盡忠,不顧車伕勸阻,趕到出事地點,結果被戰鬥的聲音嚇死了。赴圍:前往突圍。
  23. 伯牙:春秋時人,以善於彈琴著名,號鍾:琴名。
  24. 挾:持。介箏:原作“人箏”,據洪興祖《楚辭考異》所引一本改。介箏即小箏。緯:彈奏。珉石:似玉的美石。匱:同“櫃”。
  25. 赤瑾:赤色的美玉。
  26.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合稱“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立下赫赫功勞,但後來卻遭到劉邦的疑忌,以謀反的罪名而被處死。蒙:覆蓋。介:通“甲”,鎧甲,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用皮革或金屬製成。胄:盔,古代戰士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
  27. 行夫:行伍儒夫。將:帶兵
  28. 莞:蒲草,可織蓆。芎:即芎窮,香草名。
  29. 瓟:匏瓜。蠡:瓢。蠹:據王逸《楚辭章句》應為“囊”的誤字,裝、盛之意,筐:方形的竹箱。簏:圓形的竹籠。
  30. 麒麟:傳説中的神獸,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瑞獸。九皋:深遠的水澤淤地。
  31. 逸:通“溢”,充滿。
  32. 樹:種植。枳:亦稱“枸橘”,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多刺,果實黃綠色,味酸不可食。棘:酸棗樹,莖上多刺,果實小而酸。
  33. 射干:香草名,《荀子》載:“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34. 耘:培土。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嫩葉可吃。霍:豆類植物的葉子。蘘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圓柱形,葉橢圓狀,枝針形。莖與葉可制纖維,根可入藥。
  35. 遠近思:即“思遠近”,想到古今的人。
  36. 清激:清越激揚。
  37. 蒙毒:蒙受苦難。
  38. 謇謇:忠貞的樣子。
  39. 乖差:違背,牴觸。屏:放棄。
  40. 菲菲:香氣很盛。
  41. 椒:花椒。聊:語氣詞。蔎蔎:香氣濃烈。
  42. 嘆曰:表示嘆息和感傷,也是作為詩篇的結尾,相當於“亂曰”。《九嘆》每章結尾都有“嘆曰”。
  43. 嘉:美好。皇:君王。歿:死去。
  44. 諓諓:善辯的樣子。
  45. 喟喟:嘆息的聲音。
  46. 佗傺:因失意而神情恍惚的樣子。 [2]  [3] 

九嘆·愍命白話譯文

過去我的祖先志向高潔,愛好仁義舉薦賢能。
思想純潔毫無瑕疵,行為正當資質美盛。
放逐奸巧獻媚的小人,斥逐諂媚和邀寵的近臣。
親近忠良之正士,招募洞察事理貞賢的忠人。
其心胸廣闊不可度量,其性情恬逸有如水淵。
枉曲邪僻的言行難以侵入,永遠保持真心終不改變。
亂政侍妾被趕進後堂,從洛水之濱迎來宓妃。
在朝廷之上剷除奷佞小人,把呂尚管仲提拔自民間。
山野內外沒有怨恨之士,江河之畔沒有隱居聖賢。
他還遠遠流放三苗之徒,伊尹皋陶之類佔據朝堂。
當今之世卻將是非顛倒,把裙裳作為上服穿戴在身上。
篡逆臣子宋萬被安置尊位,把周公邵公遠遠放逐。
讓千里馬去拉沉重貨車,乘着笨劣驢騾想要奔走馳騁。
蔡國美女被貶斥逐出帳幕,戎狄醜婦卻身穿繡服進獻宮廷。
勇士慶忌囚在陷阱之內,讓懦夫陳不佔率軍解圍。
打破伯牙珍貴的號鐘琴,抱着平常的小箏張弦彈奏。
把普通的石頭藏進金匱中,美玉赤瑾卻被隨意丟棄。
韓信身披鎧甲充當士卒,怯夫卻身居將位攻城略地。
蒲草川穹扔進水澤之中,葫蘆小瓢藏入精細竹器。
麒麟孤零零藏身水澤淤地,熊羆成羣住滿君王園林。
摧殘芳樹和美玉的花朵,培植枸橘酸棗栽種荊棘。
挖掉了芳香的荃蕙和射干,種上了惡草蘘荷與霍黎。
痛惜當今之世如此特殊,思慮古今差異如此之大。
有人沉淪世俗不能通達,有人清明自勵難明事理。
可憐我真是生不逢時啊,獨自遭難揹負罪名。
雖然竭盡忠貞正直敢言,無奈君主牴觸摒棄不用。
芬芳四溢原本令人愛惜,君王卻視為污臭不堪。
我懷抱着花椒香氣撲鼻,卻遭遇亂世受到嫉恨。
可嘆啊:英明的君王不存世,我最終不能返回家鄉。山中幽暗危險,郢都道路遙遠。
奸佞之人巧言善辯,我的衷情能夠對誰訴説。被放逐遠行心痛不止,內心的話兒對誰講述。
我邊走邊嘆啊,悲聲不斷。我已深感惆悵,失意無限。 [2] 

九嘆·愍命創作背景

西漢的劉向對屈原的忠信節操深為追念,感慨屈原被放逐在山川之間,尚且思念君王,悲嘆自己不能為君出力,於是作《九嘆》藉以表白自己的志向。 《九嘆·愍命》是其中的第七篇。 [2]  [3] 

九嘆·愍命作品鑑賞

《九嘆·愍命》全文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從首句到“伊皋之倫以充廬”。這一層詩人寫“太祖”時期,太祖能親賢臣遠小人,選賢任能,政治清明的理想社會。這就是詩人為了反襯當時的朝廷黑暗,也是詩人自己嚮往的理想社會。
第二層是從“今反表以為裏兮”到“乃逢紛以罹詬也”。這一層詩人用了大量植物、動物;大量歷史人物迥然不同遭遇的對比,來抨擊當世朝政的黑暗,顛倒黑白,混亂不堪,感慨和痛惜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第三層是從“嘆曰:嘉皇既歿”到末句。首句亂辭,既是詩人對於屈原當世君王的不滿,也是詩人對當時君王的失望。這第三層,是在指責混亂朝政的根源,也是更進一步地悲哀、憂傷屈原和自己的悲慘命運。
《九嘆·愍命》這首詩歌很多比喻引用了戰國以後漢朝時期的人物,其意也在於贊諷當朝。 [3] 

九嘆·愍命作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年—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曾任散騎諫大夫,漢元帝時擢為宗正等。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屢次上書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漢成帝時任光祿大夫,終中壘校尉。曾受詔校閲羣書,撰成《別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又輯錄《楚辭》十六卷。所作辭賦三十三篇,今多亡佚,唯存《九嘆》為 完篇。 [4] 
參考資料
  • 1.    王泗原.楚辭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403-450
  • 2.    王承略 李笑巖 譯註.楚辭.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266-271
  • 3.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1296-1338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864-1865
  • 5.    九嘆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2-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