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柯

鎖定
《丹柯》是俄國無產階級作家瑪克西姆·高爾基的一篇短篇小説。《丹柯》表面上是在寫一個英雄帶領族人,穿過幽暗森林的包圍來到美麗的草原的故事,實際上頌揚了在革命的黑暗中敢於為理想英勇獻身卻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悲劇性英雄形象,鼓勵人們去追求勝利,追求光明;同時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負義的人們。
作品名稱
丹柯
外文名
Легенда о Данко
作    者
高爾基
創作年代
1895
作品出處
《伊則吉爾老婆子》
文學體裁
小説

丹柯內容簡介

本文講述了一個名叫丹柯的悲劇英雄的故事。他是古老部族中的一個強壯,英俊的青年。當丹柯和他的族人被敵人趕入森林深處、瀕於死亡的危機時,他自告奮勇帶領大家披荊斬棘向前行進,反對屈服去作敵人的奴隸。當部族進入黑暗的密林,迷失了方向時,許多人埋怨、責怪起丹柯。但他並沒有發怒,因為他愛他的族人。他用手抓開了自己的胸膛,掏出了一顆燃燒的心,把它高高地舉在頭上,照亮部族前進的道路。丹柯一直把族人帶出森林,來到陽光燦爛,空氣清新的大草原上之後才含笑死去,然而歡呼的族人並沒有發現,甚至不小心踩在丹柯掉落在地的心上。。不過,他那燃燒的心並沒有熄滅。他迸散出藍色的小火星,每當雷雨將至之時,它們就在黑暗中閃閃發光。 [1] 

丹柯創作背景

從20年代末到1945年的十多年裏,蘇聯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又經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考驗,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更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丹柯》正是高爾基1895年創作的一部浪漫主義作品。當時俄國正處於大革命的準備時期,在黎明前夕的黑暗中,正需要一種精神的鼓舞和道路的指引,所以高爾基創作了“丹柯”這一光輝的勇士形象,希望能照亮黑暗中人們的心靈,鼓舞人們追求勝利走向光明。 [2] 

丹柯人物形象

丹柯是作者歌頌的英雄形象,他在陰暗的大森林中,毅然帶領族人尋找出路,體現了他勇於擔當,富有責任感。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面對族人的抱怨與質疑,他未曾放棄,體現了擔當的勇氣。而在最後,面臨難以克服的困難時,為了能夠帶領族人走出森林,他毅然扒開胸膛,用心來照亮前方的路,這體現了他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然而當他帶領族人走出森林後,族人歡呼雀躍,而他卻倒在地上無人理睬,也揭示了這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形象。 [3] 

丹柯作品鑑賞

丹柯作品主題

小説通過締造形象來表現思想主題。在帶領族人走出森林的整個過程中丹柯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他孤身一人面對自然界和族人的雙重困難,沒有放棄信念,最終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丹柯是開創者領路人的形象,樂觀勇敢、勇於實踐、永不言敗、無所畏懼、無私奉獻。在丹柯身上體現了一種實踐精神、一種犧牲精神,這就是作品所要宣揚的主題。而相較之下,族人卻怯懦自私、麻木不仁。作者通過塑造丹柯這一悲劇英雄的形象,讚頌了革命中那些一往無前的犧牲自己,拯救羣眾的英雄人物,同時也尖鋭的批判了那些膽小懦弱,不付出實際行動的羣眾。 [4] 

丹柯表現手法

小説運用各種表現手法來突出主題。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美醜對比,展現了丹柯的英雄氣質與族人的膽小懦弱;通過想象誇張,如文中丹柯掏出自己的心,用它燃燒給人們照亮,來更有力的塑造出了丹柯的英雄形象。
文中一抑一揚,對比映襯,形成鮮明的對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丹柯面對困難時,勇當領路人,挑戰困難,拯救族羣,不是坐以待斃整天抱怨,而是呼籲人們“起來,到林子裏去”“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盡頭的”,以他大無畏的勇敢、熱情與樂觀帶領人們前進;而族人們,當他們平靜的生活在草原上時,他們快樂、強壯、勇敢,而在威脅面前的關鍵時刻,他們卻又恐懼、妥協、願意去做奴隸。這兩相比較,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表現了丹柯的英雄氣質與族人們貌似勇敢,實則怯懦。
小説結尾用悲劇的力量震撼心靈。在人們抱怨陰暗的密林時。丹柯帶領大家尋找出路;在人們詆譭、責難丹柯時,他掏出自己燃燒的心,為人們更加的付出。然而走出黑暗森林之時,人們歡呼雀躍,然而丹柯卻被人遺忘,悄然死去。這個結尾無疑是個悲劇,令人無法想到、無法接受,卻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們在震撼之中不由得深深的反思。更有力地突出主旨。 [5] 

丹柯藝術特徵

這篇小説在藝術上有鮮明的特徵。首先是全篇充盈的浪漫主義格調。三個故事,情節奇特,色彩鮮明,特別是其中的兩個傳説,節奏明快,場面生動,感情充沛,構思奇妙。其次,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極強,人物性格的發展富有傳奇性。而民間藝術的表現方法恰如其分,既保留了民間故事的風格,又以作家提煉過的語言來敍述,使兩種文體的特點相得益彰。大自然景物、環境氣氛和故事敍述和諧配合,相互烘托,使全篇有一種風景畫、風俗畫的美。語言富有表現力,富有激情,有聲有色。 [6] 

丹柯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研究家張德政《外國文學知識辭典》:丹柯是革命作家高爾基在上世紀末用浪漫主義手法塑造的人民領袖的形象。丹柯的名字已經成為熱愛自由、熱愛人民、肯為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英雄的代名詞。 [7] 
現代文學研究家李子光《中外古典文學名作鑑賞辭典》:這篇小説在藝術上有鮮明的特徵。全篇充盈的浪漫主義格調,情節奇特,色彩鮮明,節奏明快,場面生動,感情充沛,構思奇妙;人物形象的個性特徵極強,人物性格的發展富有傳奇性;民間藝術的表現方法恰如其分,既保留了民間故事的風格,又以作家提煉過的語言來敍述,使兩種文體的特點相得益彰;大自然景物、環境氣氛和故事敍述和諧配合,相互烘托,使全篇有一種風景畫、風俗畫的美;語言富有表現力,富有激情,有聲有色。細讀作品,可以感到一種突兀的、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 [6] 

丹柯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貧苦,幼年喪父,11歲即為生計在社會上奔波,當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的課堂。他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親身經歷了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這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的早期作品,雜存着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其中浪漫主義作品大多讚美了熱愛自由、嚮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鬥的激情;而現實主義作品基本上是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1906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説《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誌着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峯。其中《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4] 
參考資料
  • 1.    張德政.外國文學知識辭典: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01月第1版:第1029頁
  • 2.    吳遠邁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譯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74頁
  • 3.    葛杏春 李自昆.,外國短篇小説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05月第1版:第98頁
  • 4.    王榮生主編.外國小説欣賞教學設計,: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1:第38頁
  • 5.    《丹柯》教案  .讀秀[引用日期2015-05-27]
  • 6.    李子光,符玲美主編.中外古典文學名作鑑賞辭典:同心出版社,2009.10:第1073頁
  • 7.    張德政.外國文學知識辭典: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01月第1版,:第10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