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巴

(位於甘孜州東部的縣)

鎖定
丹巴位於甘孜州東部。北緯30°29′~31°29′,東經101°17′~102°12′。東與阿壩州小金縣接壤,東南和南部與州府康定交界,西與道孚縣毗鄰,北和東北面與阿壩州金川縣相連。東西最寬86﹒9公里,南北最長105公里,面積4721平方公里。人口與民族 1990年全縣總人口57043人,其中,城鎮人口10485人,農村人口46558人。藏族37488人,漢族17360人,回族740人,餘為彝、苗、滿等民族。
中文名
丹巴
地理位置
甘孜州東部
面    積
4721 km²
人口數量
5.70 萬(1990年)
著名景點
丹巴美人谷

丹巴建制沿革

建置沿革 秦、漢為西羌領地。隋為嘉良夷地。唐置東、西喜良州,隸雅州,後被吐蕃所據。宋仍置東西嘉良州。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明屬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置革什扎安撫司和巴底安撫司。康熙四十一年(1702)置巴旺安撫司。乾隆三十九年(1774),巴旺、巴底安撫司升為宣慰使司。乾隆四十四年(1779),置章谷屯,隸懋功(今小金縣)屯美諾直隸廳。民國2年(1913)康定轄屬的魯密章谷24寨連
同丹東、巴旺、巴底置丹巴縣。1935年紅軍長征過境,建立了丹巴縣蘇維埃(又名格勒得沙)政府和大桑區、巴旺、巴底、丹東、城內、連耳、聶呷、半扇門鄉蘇維埃政府。民國庫28年(1939),屬西康省第一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1990年,全縣轄4區、15鄉、1鎮。縣治章谷鎮,距州府康定137公里,距省府成都368公里。
縣名來歷:置縣時,取丹東、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故名丹巴。
自然環境 縣境屬岷山、邛崍山高山區,是川西高山峽谷的一部分。地勢西南高,東南低,海子山海拔5820米,為全縣最高點;東南方大渡河海拔1700米,為全縣最低點。境內峯巒重疊,高山對峙,峽谷深邃,溝谷眾多,大金川由北向南,先後納入革什扎河、東谷河,在縣城匯合而折向東流,納小金川後始稱大渡河,東南流出境。屬青藏高原型季風氣候,年均氣温14.2 ,一月均温4.4 ,最熱月(8月)均温22.4 ,無霜期316天,年降水量600毫
米。來到丹巴縣城,當你遊覽了大渡河上游的風光後,可以沿公路順河而行,到梭坡鄉去看古碉羣落。丹巴素"千碉之國"稱譽,梭坡則是古碉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據考證,古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神秘的傳説。
古碉以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外形美觀,牆體堅實。古碉大多與民居寨樓相依相連,也有單獨築立於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為高狀方柱體: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數達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於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達50到60米。從用途上看,有用作戰爭的防禦碉,傳遞情報的峯火碉;有用來求福保平安的風水碉;避邪祛祟的伏魔碉。據先輩傳説,建造古碉一事,不可人為,須得神傳仙授。造碉前還得卜卦、合氣運,否則,反受其害。當地人們也因此相信,建造古碉非同一般的修房造屋可比,免不了一番驚天動地。
丹巴的山寨是嘉絨藏寨民居中最具特色的,尤以聶呷、革什扎、巴底鄉為最。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伴着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築,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徵,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着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 大特徵。

丹巴丹巴景區

目錄:丹巴美人谷/墨爾多神山/黨嶺風光/千碉之國--丹巴/丹巴藏寨
丹巴美人谷
大凡“美人谷”的女孩,不管身在鄉村還是走出大山,幾乎不施粉黛,不用華麗的衣飾去裝扮。她們不怕風吹,不懼日曬,艱苦的體力勞動之餘,稍加梳洗,便氣韻畢現,曲線天成。天生的冰肌玉膚似乎永遠含煙凝碧;瘦長而豐腴的體態似乎永遠婉轉有致,勞動的打磨沒有使其粗糙、變形,反而更增加了健美的必備要素。當然,她們並不拒絕盛妝包裹,天生麗質襯以時代包裝,更凸現其佳人原質。
其實又何止美人谷的女姟漂亮,在丹巴,無論您走到哪裏,都有可能遇上漂亮的女姟,只不過美人谷的漂亮女孩比較多而已。
丹巴美人谷在何處?怎樣去?
美人谷位於丹巴縣城約26公里的巴底鄉,再往一條山谷上行10多公里的邛山村中,邛山村分一村、二村、三村...,由無數漂亮的藏寨相連而成,整個山谷非常漂亮,但路途非常艱辛,幾乎不能行車,完全靠步行,要行走約2小時才能到達。村中有一小學,一村約有100户人家,上千人口。
如果您現在想在村中尋得美人,沿途的居民都會告訴您,美人都不在家,您只能看到美太婆或美小孩了?美人去了哪裏?
美人谷難尋美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大部份美人長大後都被外地來的賓館、餐廳、歌舞團等邀請出山了。
2、由於當地的習俗,姑娘結婚都比較早,一般17、18歲就要談婚論嫁了,結婚之後美人由於勞作等關係,往往紅顏早逝。
不過也不用灰心,如果您的運氣好,比如在春節、選美節等重大 節日期間,美人都會回家過節,這時您就可以大飽眼福了。
丹巴為什麼會出美人呢?有專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考證:
1. 源流之美
據專家研究考證,以墨爾多山所在地——丹巴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是西夏祖先党項羌的棲息地。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國後,西夏大批皇親國戚、後宮妃嬪從甘肅經川西高原流入丹巴革什扎一帶,因這裏山清水秀、氣候合宜,便定居於此,將美麗與富貴的血質注入這了一方膏腴之地。今年四至五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專門負責重建西夏文化的部門邀請丹巴縣派出西夏之後;三名美女應邀出訪,認祖歸宗,引起轟動,在賀蘭山南北傳為美談。至今,在丹巴革什扎河西岸的人民仍然保留着一些古代西夏國的風俗。
當然,關於嘉絨藏族的源與流至今還沒有定論,但即使就另一説,仍不乏美的原質。
話得從藏區四大神山之一——墨爾多神山説起。它坐落在丹巴縣城東北方向約8公里處,南北走向,主峯高聳入雲,海拔4800多米。南仰如藍色的寶瓶置於地毯上,北看似一尊巨佛跨着雄獅奔馳;山頂雪峯,金光燦爛,直刺藍天;東望峨眉金頂,西眺西藏岡底斯雪山,是民族英雄的象徵。自古,人們把墨爾多神山周圍縱橫千里之地居住的部族稱為“嘉莫查瓦絨”。據學者楊嘉銘稱:“嘉莫查瓦絨”在吐蕃統治前為東女國,“嘉莫”是指女王,“查瓦絨”是指河谷,合起來即表示女王和河谷農區,後人將“嘉莫查瓦絨”一詞予以簡化,取其首尾而稱“嘉絨”。據傳,發源于丹巴的大渡河過去叫“嘉莫歐曲”,即女王河,是女王的汗水和淚水匯成的河流。
似乎是上天註定,不論哪一種解釋揭示了真理,不論哪一種説法符合事實,都免不了丹巴美女富貴與美麗的潛在血質,讓人不禁勾起一段段美麗而感懷的記憶!
2.地質之美
直到2000年元月之前,丹巴地質地貌給很多人的印象仍然是窮山惡水。有人這樣形容:“丹巴縣城,周圍全是重疊交錯的高山,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河流下切的河槽上、陡崖上,沙岩裸露,怪石林立,偶有山鷹掠空而過,時有烏鴉嘶鳴,聲極淒厲。沿岸高山,刀劈斧削,犬牙差互,讓人不寒而慄。”確實,孤立地循看局部,此言不差,但面對2000年元月世界地理權威雜誌刊登的法國SPOT衞星拍下的丹巴縣衞星影像圖時,人們才發現,這裏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最獨特的地形地貌”,“美人谷”剛好就掩藏在神奇的梅花狀地貌之中。其實,整個丹巴就是一朵盛開在青藏高原南緣的大梅花。據地質專家介紹,旋扭構造雖然普遍存在於宇宙之中,如星際的渦狀星雲、大氣層中的氣旋、水體中的漩渦,但地學中的旋扭構造卻並不多見。丹巴梅花狀旋扭構造是一個直線半徑至少為30公里的宏觀構造形態,只有從衞星像片上才能看到全貌。受地球地應力壓性結構面、張性結構面及扭性結構面等三種不同性質結構面的影響,地球表面岩石圈非構造性破裂一般均以五角形或六角形兩種多邊形特徵出現。彷彿是上帝垂愛于丹巴這塊神聖的土地,恰巧賦予丹巴旋扭構造五條應力釋放帶,剛好形成一朵盛開的大梅花。它孤零零地在天寒地凍的青藏高原南緣熱熱鬧鬧地開放,精心養護生活在其中的丹巴兒女,經年累月而不謝,用梅花的特質和稟賦滋養勤勞的丹巴人民,直至新的千年,才終於被山外的人們發現。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她始終不愠不惱,不嬌不嗔,真的是“牆角一(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3.氣候之美
丹巴所處的地理位置本應屬於北半球亞熱帶氣候區,但是由於深切的高山峽谷的下墊面形態影響了緯度氣候的演變次序,而以明顯的垂直氣候帶取代了水平(緯度)氣候帶。除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仍保留着北半球亞熱帶的氣候特徵、形成乾熱河谷氣候外,絕大多數地區仍受制於青藏高原這一大環境,並受東南與西南季風氣候的左右,形成既有別於青藏高原,又不同於盆地的高原型季風氣候區
縣境內氣候類型多,垂直氣候帶譜明顯。最高山頂與乾熱河谷的氣温相差達24℃以上。河谷地帶的桃花已含苞欲放,而山上則仍舊是雪花紛飛的北國風光,具有“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點。
以河谷地帶的北半球亞熱帶氣候為基帶(1700——2200m),依次向周圍山頂過渡,可分為七個垂直氣候帶。其總的氣候特徵表現為:氣温日較差大,年變幅小;光照充足,日照時一般在2106.9——2318.5小時/年;雨熱同季,降雨集中,乾濕分明,年總降水量一般在500——1000mm;乾季多大風。
豐富多變的氣候帶分佈,使丹巴幾乎大半年內春天常新常在,沿河剛入夏,半山春正旺,永遠有看不盡的春色,永遠有嗅不完的花香。加之地形複雜,小氣候繁多,一方面給愛美的丹巴人提供了寬廣的選擇範圍,另一方面,大自然的千種風情、萬種流韻可在此博覽。丹巴人是非常懂得享用這種天賜地利的。圍繞各村各寨的山山水水,他們的祖先發明創造了大量的喜慶節日和大型集體活動。如廟會,每年分春、秋兩季。每當廟會來臨,遠近羣眾舉家前往,在寺廟周圍的草地上搭帳篷,累灶台,以草地為舞台,以太陽為燈光,把藍天作幕布,把綠樹當花傘,把整個身心完全融合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與天地共舞,與山河同慶,人與自然成了最諧合的統一體。特別是墨爾多廟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似乎從來不懂得4800m的海拔是一種威脅,是一種恐懼,一家一户,三朋四友,結伴而行。走過石筍溝,穿過羅布鋪,看自生塔天生麗質,賞石碉渾然天成,看峯林壁立千仞,探溶洞神奇造化,觀石柱、石花、石劍、石戟、石龜、石象、石蘑菇、石觀音鬼斧神工……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朝山觀海,燃燈觀花,耳濡目染,“美人谷”的出爐原本在情理之中。
4.水土之美
在丹巴,人們常常羨慕自來水公司的職員,除了需要的時候維修一下水管,似乎長年累月再沒別的事可做!也難怪,丹巴的水如果要經自來水公司人工處理一回,可能不是在淨化,而是在“污染”。大山密林賜予的天然甘露,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人們都習慣於直接飲用。習慣於喝冷水者更是感覺奇妙無窮:“飲之潤肺甜心,神爽目明。從頭皮至腳心,自上而下的清幽、舒爽,驅散了筋肉的疲憊,激活了沉睡的精靈,恍若新生的嬰兒,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充滿了生機。”當然,此係心靈之感受,難免虛浮譽美之詞,但丹巴水質的化學分析卻是對上述感受的有力佐證。據資料顯示,丹巴山溪水的一般化學指標,全部符合國家飲用水衞生標準,而且部分指標特別優異,如渾濁度僅為1.5,PH值剛好7.0,鐵的含量達到0.4毫克/升。毒理學指標沒有一樣超標,多數指標幾乎為0;細菌學指標也大大偏低,放射性指標更是微乎其微。於是,人們都説,是丹巴的水養育了“美人谷”的絕代佳人。在“天府熱線”上,一位網民發表署名文章描寫丹巴美女:“水靈靈的肌膚,彷彿輕輕一彈,便可溢出水來;微光一照,便可反射出炫目的光彩,直逼人的眼睛。那是怎樣的一方水土喲?!天下愛美的女孩,其實大可不必用什麼‘艾麗碧絲’‘冰美人’,喝喝丹巴的水吧,親親丹巴的土地吧,那絕對平衡、美白,沒有任何副作用,也絕不會反彈!”
由於境內冰川活動,在3500米以上形成清澈透明、水平如鏡的冰川堰塞湖(當地人稱“海子”)達150多個。登高俯瞰,象一張張大明鏡鑲嵌在山光水色之間,它們常常成為丹巴女孩梳洗打扮的淨地。在黨嶺、丹東、東谷還有大量温泉(當地人稱“熱水塘”),有硫磺泉,有碳酸泉,水温一般在45℃左右。每年開春3—5月,入秋9—11月,熱水塘幾乎成了人的海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或駕車前往,或徒步光臨,短者小住三五天,長者索性一兩週。或為治病而往,或為怡養而至;一面洗浴,一面欣賞熱水堂周圍的美麗景色,很多人戲稱:“‘桑拿’之妙也遠不及此。” 特別是犛牛熱水塘,聲名雀躍,據説它除了藥用療效顯著以外,還得到了許多聖賢的光臨和垂愛。據《中國藏學》1989年第3期記載,第七世達賴喇嘛一行於1730年1月21日離開理塘移居乾寧惠遠寺。起初身體不適,經卜算到犛牛熱水塘洗浴,遂康復如初。之後5年間,每年都要到犛牛熱水塘洗浴。從此,老百姓視熱水塘為吉祥聖地,人間瑤池,每臨農閒,或舉家前往,或結伴同行,而且大多選擇徒步“美人谷”。在前往熱水塘的沿途,美景無限,勝似閒庭漫步;林中徐行,吸山水之靈氣,採花草之芳華;之後,身浸熱水塘,閉目養神,放鬆全身,理療燻蒸,年年如是。不能否認,人間瑤池的薰染,使丹巴姑娘更顯梨花帶雨的神韻。
深切的高山峽谷地貌,充足的水氣條件和種類繁多的基岩使丹巴土壤種類繁多,可分為7個土類,14個亞類,14個土屬,共35個土種。從河谷低地的潮土、山地褐土,到半山適應中草藥、針葉林生長的山地棕壤,再到林區的亞高山草甸及高山草甸土,直至適合雪蓮花生長的高山寒漠土,明顯的土壤垂直分佈帶與植被的垂直分佈帶相應成趣。但是又不是絕對的整齊劃一,以致使人感覺有些單調;而是隨陰坡、陽坡的水氣、光照條件的差異,又呈現出統一中的變化,就象丹巴鍋莊一樣。也許丹巴鍋莊正是師法這種自然特徵,既有嚴格的程式和相對統一的隊形(以嘉旋圖為主),但又不乏變化和創新。開端時文雅、沉穩、渾厚,高潮時熱情奔放、高昂精獷。男的長袖翻飛,雄渾灑脱,女的舞姿舒展,輕盈美麗,歌者、舞者,男性、女性,隊形、內容,人與天,地與舞,在變化中達到和諧,在和諧中取得變化,形成完美的統一體。
在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水土是客觀存在的主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丹巴人是深諳此道的。在“天然盆景”所在的東谷鄉東馬村有一位老村長,名叫桑巴布裏,曾經為了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克服重重壓力,制止當地林木的砍伐,保住了祖先留下的難得的青山綠水。過去,丹巴曾經在計劃經濟下對林木作過一些砍伐,但由於天保工程的及時以及人們受藏傳佛教影響所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因此,丹巴的水土在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間幾乎沒有遭受大的破壞,人與自然至今仍完美統一,和睦相處。旅遊規劃設計專家錢振越稱:“丹巴,特別是甲居,是天人合一,人居環境最佳組合之地。”
5.生靈之美
天然的立體氣候造就了丹巴豐富的植物種類。海拔2000m以下的乾熱河谷灌叢,2000——2600m的梨、蘋果、石榴、核桃等經濟林木,2600——3000m的針闊葉混交林,3000——4000m的針葉林,4000m以上的高山灌叢草甸,養育了已經查明的27科89種典型的森林植被,其中還包括檀木、黃毛槭、紅豆杉、巨鱗鐵杉等珍稀特有樹種。草木植被十分豐富,並有大量人畜中草藥材,如白芷、紫胡、羌禾等。
野生動物更是品種繁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27種,省重點保護動物30多種。象金雕、玉帶海雕、胡兀鷲、錦雞、遊隼、白尾鷂、蒼鷹、鳶等珍禽,象旱獺、岩羊、白唇鹿、雪豹、盤羊、藏獼猴等異獸,不僅個個天生麗質,貌比貂蟬,而且常常成為山裏人們生活的夥伴、人生的伴侶。如今,祖上遺留下來的狐皮氈帽、豹皮長衫、錦雞長翎、獺皮藏裝,人們只在逢年過節的喜慶日子裏拿出來使用,用它們裝扮幸福的生活。
中央電視台《曲苑雜壇》有一個十分有名的節目《洛桑學藝》,至今仍讓人念念不忘。其實,在丹巴,如洛桑一樣的口技藝人又豈只一個、兩個?放羊的牧人,擠奶的阿媽,幾乎誰都可以惟妙惟肖的學黃鶯歌唱,仿羊羣啼叫,擬山雀啁啾,狀清泉潺潺。在這裏,人與大山可以對話,人與生靈可以交流,人與水草心心相印,人與藍天同呼吸、共命運。他們載歌載舞,與生靈同樂!與天地同樂!
6.歌舞之美
這是一個不唱歌、不跳舞便無法生存、延續的民族,這是一塊時時刻刻充溢着豐花雪月的神聖土地。人們這樣形容:有人的地方就有歌,有腳的人兒就會舞。此話看似誇張,其實是一種真實寫照。在農村,人們出門唱山歌,打草唱打草歌,犁地唱梨地歌,築牆唱夯歌,相面唱情歌,飲酒唱酒歌,獻哈達唱哈達歌……在城鎮,也許已經沒有了這麼多的講究和規矩,但“歌聲繞梁,三日不絕”的情形卻時時可以親見。
舞蹈更是丹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丹巴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史書更有“夷谷每逢喜慶,輒跳歌莊”的記述。歌莊,即鍋莊,是丹巴舞蹈中最富民族和區域特色的藝術明珠,由藏族舞蹈歷久演變而成,形成於隋唐。在節慶日、婚嫁、修房造屋、廟會、郊遊、豐收及一切聯歡場所都要跳,意在表達歡樂、吉祥、歡迎四方賓客之意。 丹巴鍋莊因地域和語言差別,形成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小金區四大流派,主要有納頂的兔子鍋莊、孔雀鍋莊,三岔溝的豹子鍋莊、打靶鍋莊,巴底的鹿子鍋莊等等。在稱謂上,中路、梭坡、納頂稱“卓”,巴底稱“達爾嘎”,革什扎稱“思鞠”。對參舞者人數不限,可多可少,但講究禮儀和裝束,充分發揮出了嘉絨藏族服飾的潛能。男性戴狐皮大帽,穿金色、藏青色、繹紅色氌尼藏裝,並配精細藏鄉裝飾,踏藏靴,背嘎烏,佩腰飾;女性按老、中、青分春、夏、秋、冬着裝,頭頂繡花方帕,身着油綠、紫繹、赭紅、翠藍、藏青水獺皮鑲邊外套,下着百褶五色裙,腳踏藏靴,胸垂銀白色嘎烏,掛鏈、鈴鐺、珊瑚等飾品,頭戴碧玉髮箍、藍寶石、黃寶石等,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典雅。
除鍋莊而外,還有嘉絨藏戲、弓劍舞等傳統舞蹈,即使體育活動也融合了大量的舞美要素。如“達久”、“羊鞭甩石”,富有極高的觀賞性。
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是環境對人的潛移默化。原本就奔流着富貴與美麗血質的丹巴姑娘,世世代代浸染在盛開的梅花花心,自在阿媽肚子裏孕育開始,便以藍天為鏡,以白雲為伴,與生靈為友,神山護佑,山花比鄰,水土豐潤,空氣優良,歌舞雕琢……真的,不美才怪?
這是人與自然的定律,這是大自然的造化。可以設想,宇宙賦予人類最完美的地球,其初衷也許是要造就一個“美人球”,只是人類辜負了她的美意,對大自然巧取豪奪,破壞了“天人合一”的無尚佳境。但她終究並未對作為萬物這靈的人類失望,找到了一方善良、純樸的黎民百姓,點染一個“美人谷”,以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珍愛,對自我的珍愛。也許,這正是“美人谷”給我們最大的啓迪,最大的貢獻!
墨爾多神山
墨爾多山,藏族最古老的宗教——黑教的神山,嘉絨藏族文化中心,藏區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徵,海拔5105米。據《墨爾多神山志》記載:山上共有一百零八個聖景,千餘處景點。站在墨爾多山之巔,東面可望見峨眉金頂,西望可遙視衞藏岡底斯雪山,俯首可覽境內8條銀色的河流,像8條潔白的哈達,纏繞着墨爾多神山56座美麗的山巒,56座壯麗的山峯象徵着祖國56個民族的團結和友好。墨爾多神山地處藏漢結合部,因此,她本身就是藏漢民族和睦相親的象徵和見證。
墨爾多神山風景素以神奇著稱。主峯北面,有天然形成的喜馬拉雅、岡底斯、阿尼瑪卿等藏區8大神山的縮影造型,以及深不可測的遇有驚動就會風起雲湧的高山海湖;主峯東面有數十座造型逼真的天然石碉羣;西面是神奇的神仙洞和自生塔。
墨爾多神山的神奇,被古往今來的遊人墨客所頂禮和傳頌。據《墨爾多神山志》記載:墨爾多山上的空行母十分靈驗,因此在此修行極易修成正果。正因為此,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倍受中外宗教信徒的崇拜。西藏以及其他藏區僧侶們將去墨爾多山朝拜視為功德圓滿。近幾年來,大批來自祖國各地的遊方僧人到這裏的神仙洞、菩薩巖、修煉洞中參禪修行,其中還不乏國外的旅遊觀光者、科學考察和體育探險者。
黨嶺風光
黨嶺距縣城約60多公里,沿丹巴到道孚縣的公路行駛,沿途要經過布科村。路途非常難走,公路正在修建中,目前只有越野車可前往,約需3小時左右。
黨嶺風光據説非常優美,其中的高山海子一個連着一個,比九寨溝的海子還要漂亮,除此之外,還有温泉等。
目前黨嶺風景區還處在開發之中,正大大力的招商引資,歡迎有實力的商家及企業前往投資。
黨嶺村的原始森林莽莽蒼蒼、層層疊疊,幽深而神秘……她不僅孕育了四川眾多大江大河,還繁衍出了多姿多彩的動植物世界。那蜿蜒而盤旋的山路,滿山爛漫的野花、纏纏繞繞的古藤、恐龍時代的樹木植物(以及很多的古生物化石)、奇形怪狀的參天大樹以及樹根搭成的攀爬雲梯……。在這神秘的大山裏,莽莽的原始雨林中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黨嶺村,當地人民心中的神山—插斯尖冰山系美人谷之最高(約5800米)從村口的木橋過河出發大約徒步18公里就到了,途中是無人居住的莽莽森林。解放後國家為開採森林資源開路後,小村自上世紀60年代才與世相緣!擔近年國家又禁止開採森林資源,小村的公路又寂靜起來,她又恢復了原本屬於她的原本的色彩!小村地理位置非常奇特四周全是莽莽雪山村中卻是稻香花開的世外莊園,小村有着走婚習俗——在這種環境下也就在平凡不過了!村中有很多温度益人的天然温泉分佈於森林之中,偶爾從林中傳來人們的喜戲的歡樂笑聲,人們遠離世俗的爭奪過着自給自足的享樂生活小村離最近鄰村也要穿過近20公里的原始林區並且村口有一大河必過,在這種條件下外人是根本不能涉足的!在這裏原始森林保留着它最天然原始的風貌,就連本縣的人民也堪稱“真像陶淵民的世外園”。
千碉之國--丹巴
來到丹巴縣城,當你遊覽了大渡河上游的風光後,還應該去看看有名的丹巴碉樓。丹巴素有“千碉之國”稱譽,全縣都有碉樓分佈,且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或三五個一羣,或獨立於山頭,碉與碉之間相互呼應,依山成勢,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數十座碉樓連綿起伏,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羣。在眾多碉樓羣落中尤以梭坡鄉和中路鄉境內碉樓羣最具特點。
據考證,這裏的古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自然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神秘的傳説。古碉以泥土和石塊建造而成,外形美觀,牆體堅實。古碉大多與民居寨樓相依相連,也有單獨築立於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為高狀方柱體: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數達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於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達50到60米。從用途上看,有用作戰爭的防禦碉,傳遞情報的峯火碉;有用來求福保平安的風水碉;避邪祛祟的伏魔碉。據先輩傳説,建造古碉一事,不可人為,須得神傳仙授。造碉前還得卜卦、合氣運,否則,反受其害。當地人們也因此相信,建造古碉非同一般的修房造屋可比,免不了一番驚天動地。
北京香山一帶,至今仍有丹巴古碉的遺址。傳説,那是乾隆年間清軍出兵大小金川路經丹巴時,看見如此絕妙的建築和不可思議的防禦性能,而畫其圖帶回北京依樣建造的。
天人合一--丹巴藏寨
丹巴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聶呷、革什扎和巴底鄉最為突出,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伴着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築,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徵,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為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着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徵。

丹巴丹巴游歷

丹巴的美豐富而出乎想象,如一場奔來眼底的盛宴,你就無法那樣一往直前地消受……
之前兩次到過丹巴,但都是那種“落地-起飛”式的“經停”——傍晚時到達,就近找一家旅館,吃上一頓川味,帶上一夜香夢,在太陽昇起時離開,沒有緣分與他談一場戀愛。丹巴卻是那種要以貼切、舒展的方式去觸摸的地方,要花一些時間、用一些等候、傾一注情感,來慢慢體會。這是我第三次走近丹巴,在一個樹木和人都吐着新綠甦醒過來的春天,我沒有再讓他從我的指尖劃過。
丹巴是位於川西北峽谷地帶的一個藏族自治縣,是嘉絨藏族的聚居地,是大自然和歷史的雙重寵兒,不僅自然風光秀美,寺廟古蹟眾多,除了碉樓和藏寨民居的田園風光,還有比三星堆還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石棺葬羣;更有以温泉、草地、高山湖泊著稱的黨嶺,那是秋色的極品,堪與九寨溝的秋色相媲美;而墨爾多神山是苯教最重要的神山之一,神靈與自然在這裏完美交融。
丹巴的美豐富而出乎想象,如一場奔來眼底的盛宴,你無法就那樣一往直前地消受。所以我將墨爾多山存入下一次徒步,留給下一個秋天,只把有着幾分庸懶的這個春天給了有着相似氣息的丹巴山寨。
丹巴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丹巴縣城是五條水——大渡河、大金川河,小金川河、革什扎河和東谷河聚匯的地方,丹巴美麗的寨子就遍佈在這些河谷兩岸——中路、甲居、聶呷、梭坡、布科、巴郎、革什扎、巴底……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一幢幢藏式樓房和與之相呼應的一座座碉樓撒落在綠樹叢中。每個寨子的建築風格因地勢、氣候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對待這樣的寨子,走馬觀花一目十行是與美人擦肩的遺憾,熙來攘往立此存照是饕餮了珍饈的褻瀆,最好的是停下奔忙的腳步,每天逛一個寨子,住進一户人家,看上一個夜晚的星星,和清晨遇到的第一位藏族姑娘聊幾句天。那感覺就像是讓時間在這裏迴旋了一下,丹巴是那發種要以貼切、舒展的方式去觸摸的地方。
梭坡:千面碉樓
著名藏學專家任乃強先生60多年以前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有這樣的描述:“在一山彎的斜坡上,依山臨水,外人不易至。隔江望去,有數十高碉參天,恰似上海浦東工廠之煙囱林,為金川地一大奇觀。”這就是丹巴。
丹巴碉樓主要集中在河谷兩岸,很多是三五個一組相互呼應,也有像梭坡13角碉這樣獨立於山頭的,在碉樓集中的地方,數十座碉樓連綿起伏,形成蔚為壯觀的碉樓羣。這些灰黑色的高大石頭作品,每一座都經受了百年風雨,稜角分明地巍然屹立。站在碉樓下,會恍惚感覺在歷史隧道里迷失了自己。
梭坡鄉境內的碉樓最多也最出名,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羣,共84座,堪稱碉樓博物館,有“千碉之鄉”的美譽。碉樓的外型有四角型、五角型、六角型、八角型,還有十二、三角型,但比較少見。碉樓由片石砌成。牆體表面光滑,縫隙緊密,稜角筆直,可見建築師具有高超的設計功力和工藝水平。
丹巴的碉樓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性別,性別是通過木樑的位置來區別,女性碉樓的木樑露在外面,時間長了會發黑,所以女性碉樓的樓身上有一道一道的黑色痕跡,而男性碉樓的木樑在內部,不外露,所以沒有痕跡。
眼前三座碉樓一字排開,最左面的是甲戈家的四角碉,名字叫“擁忠”,是男性,向前傾斜估計有20度角,好像比薩斜塔的模樣。中間一座是八角碉,名字叫“曲登”,也是男性,最為粗壯敦實。右面的一座四角碉,叫做“弄比”,是牛頭的意思,為女性,形狀細長秀氣。那個下午多雲,太陽偶爾透過雲層照射出來,將聖潔的光芒灑在這經歷了百年風霜的碉樓上,今日的太陽籠罩着昨日的碉樓,時光的變遷、歷史的神態明顯地寫在了這一時刻。
甲居:丹巴藏寨的門面
出丹巴城沿金川河而上,大約七八公里後開始爬山,再經過大約七八公里的盤山公路到達甲居藏寨。甲居藏寨號稱世界上最美麗的村莊所在,外形最漂亮、最壯觀的藏寨。
丹巴的藏寨依山取材、木石結構,依着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隱在田野之中密林深處,與充滿靈氣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皚皚的雪峯一起,像田園牧歌式的畫卷般展示在眼前,以一種藝術品的形態存在。幾百幢民居沿山勢而建,從河谷到山脊,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相對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樓房灑落在綠樹叢中,雪白的牆壁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藏寨嘉絨藏族每年冬月12日都要用石灰漿將牆壁粉刷成白色。
房屋的牆都是用石頭砌成,一般建造三層樓高,也有建4層的。底層是養牲畜的地方,二層為客廳、廚房和鍋莊,三層是住人的居室,頂層上設有小經堂。傳統的屋頂以土坯築成,現在許多人家已經使用水泥。屋頂就如露台,平時供一家可以在上面活動,秋天又可以曬糧食。每户藏家樓頂的四角都各供奉一塊白石,每當春祈秋報,或者年節祭祖時,嘉絨人都要對白石祭祀。屋頂平台靠山方向有一個用白石砌成的鼎狀物,上面置一陶罐,家中要辦重要事情,或者有人將出門遠行,就用陶罐祈福。
布科:遠離塵囂的黃昏
從丹巴縣城出發,順着進入黨嶺的革什扎河谷,在顛簸的山路上行駛半個小時,就看見八郎寨那些整齊的白色屋頂了,然後繼續前行,翻過一個山坡,拐過一個彎,在靜謐的河谷中點綴在一片綠色間的布科寨映入眼簾了。相比之下,布科寨和巴郎寨屬於袖珍級的小村寨,但他們還是尚未被旅遊大潮淹沒的一片淨土,很少有遊客光顧,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安詳。
我在抵達布科寨之前下了車,一步一步地走進這塊綠色的田野。布科寨子最大的特點是一條小橋把河水兩岸連接起來,也可以想象着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的樣子,目光越過橋身就看到一片寺院的屋頂,在夕陽下透着藍幽幽的光澤。
不錯,正是即將夕陽西下的時分,我要在這裏等候落日的最後一縷温暖的黃色的陽光。在村子裏四處轉悠,挑選着一座合適的房子,徵得主人的允許(還沒有碰到過不允許的主人),引領着你走上顫顫微微的木樓梯,上到屋頂的大露台上,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滿眼是綠油油的農田和樹木,從眼前的屋頂延伸出去,遠處就是巴郎寨子白色的藏房,後面聳立着雪山露出白色的一角。陽光從我的身後照射在巴郎寨和雪山上,側下放就是潺潺流動的河水,對面寺院的大殿也在夕陽下閃着光。
小聶呷:真正的小家碧玉
從甲居上山,沿山路前行,大約1個小時可以到小聶呷村。我去的那個早晨,天陰着,雨似有若無,雲霧在山腰上纏繞,一陣一陣地從白色的藏居上漂浮而過,真有仙境的感覺。
小聶呷村地處公路下的山坡上,包圍在綠樹和農田之中,顯得非常秀氣,小巧玲瓏。民居三五一羣,好像挨在一起説悄悄話的女孩。雲霧中的小聶呷更有一點羞澀的氣息,就像我在路上遇見的那個揹着小娃娃的藏族女人,穿戴鮮豔而整齊,一笑就露出潔白的牙齒……
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走在中路村彎彎繞繞的田埂上,迎面走來一位藏族姑娘,一條光鮮亮麗裙子在綠色的田野裏飄蕩,頭上粉紅的裝飾格外醒目,遠遠地看着,還以為是要出遠門走親戚呢!待走近了才發現她揹着一大捆柴禾,穿着一雙軍膠鞋,不過是一個做日常農活的女子!
她停下來給我讓路,我問能否為她拍照,她一臉平靜地答應了,面對着幾個長短鏡頭她竟毫無羞澀,顯得從容而坦然,微笑得極具大家風範。我忍不住問她為什麼幹活還打扮得這樣漂亮?她用不太準確的漢語回答:“幹活不影響的,漂亮了舒服,自己喜歡。”我明白她的意思,丹巴的女人是為自己扮靚的,漂亮的服裝、頭飾、項鍊、腰帶和戒指,就像身上的膚髮一樣密不可分,是物人合一的理念,一如丹巴的山水寨子。
臨別的時候她問:“你可以把照片給我嗎?”“當然可以呀!我可以沖洗成這麼大寄給你。”我一邊説一邊用手比畫着,她忽然很開心地笑了,非常認真地説:“那是不是就和電影明星一樣?”我被她滿臉天真的神情打動了,電影明星哪有你美啊!看着她走遠的背影,色彩鮮豔的裙子在綠色的田野上飄來蕩去,我不由得呆在了當地,恍惚覺得就是在電影中閃現過的鏡頭。都説丹巴出美人,有遠近聞名的“美人谷”,丹巴的水土養人,但更缺少不了的是丹巴女人骨子裏那種雍容大度、天真自然的氣質。
回城以後,經常魂牽夢繞的是那些巨大的藏房,春有桃花夏有果,秋賞紅葉冬看雪,何其自在!我們雖然仗着與生俱來的優勢拿着城裏人的户口,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水電煤氣一應俱全,可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的心血也就是佔有一座鋼筋水泥建築中某行某列的一塊狹小空間,頭頂和腳下都不屬於你,其實説到底神是公平的,他創造這個世界和你,總是給予你一些,就不給你另一些,永遠不會完美。你也可以説這是這山看着那山美,是人生無可逃避的圍城,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一直心有嚮往、懷揣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