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噶爾皮繡

鎖定
丹噶爾皮繡是湟源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術品,具有精湛的技藝、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厚的文化藴涵,有上千年的歷史。
中文名
丹噶爾皮繡
類    別
手工藝品
發明地點
湟源

丹噶爾皮繡簡介

通過這一古老的皮繡,我們能否管窺湟源經濟貿易的發展?它是茶馬互市的產物嗎?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位於黃河北岸、西海之東、湟水源頭的湟源縣,是我省農業區和牧業區的接合部。早在西漢,這裏就是交通要道,也是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地,素有“海藏通衢”“環海商都”之稱。這裏有漢唐古堡、茶馬互市、唐蕃古道等眾多文化內涵豐厚的遺址。受到獨特地理位置和農耕牧業雙重文化的影響,丹噶爾皮繡顯得別具一格,探究這一日月山下的藝術珍品,對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具有深遠意義。

丹噶爾皮繡歷史淵源

何為皮繡?顧名思義,皮繡是一種在各類皮張上刺繡的民間手工藝術。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這一民族瑰寶卻鮮為人知。
初冬時節,記者在湟源縣文化館見到了楊芬雲等人。七八位婦女手裏拿着各式繡品,按照圖案一針一線地繡着,屋子裏出奇地靜,對我們的到來她們渾然不知。
歲月像一條匆匆流淌的河流,帶走了許多的往事和記憶,可沉澱下來的卻是閃光的藝術珍品。湟源縣文化館副館長張永福面容清瘦,深陷的雙眼炯炯有神,説起皮繡,他的話匣子打開了。
湟源,史稱“西戎羌地”“丹噶爾”,這裏是羌人早期生活棲息的地方,也是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農耕文化與牧業文化的結合點,素有“海藏咽喉”之稱。盛唐時在此曾設茶馬互市,開闢了唐蕃古道,宋代為絲綢南路要衝。明清時,為西部民族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鎮。清末,丹噶爾城又成為著名的貿易集散地,各地商販、能工巧匠紛紛入駐,牛羊、毛類、皮張等各類貨物集聚,貿易興盛、經濟繁榮。“小北京”“環海商都”的美譽名傳四方。
“湟源地處農牧區的交接地帶,皮張貨源充足,這有力促進了皮革加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技術高超,專門從事皮革加工生產的匠人,為丹噶爾皮繡的產生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張永福説。
的確,商業貿易的繁榮,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數千年來,各民族在這裏集居融合,繁衍生息,各種文化在這裏碰撞,綻放異彩,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各類皮張便成了表現這一願望的最好載體。丹噶爾皮繡正是在這種充足的物質條件和多元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珍品。
到明清時期,丹噶爾皮繡逐漸趨向成熟,甚至出現了專門的皮繡藝術品,它的內容包含山水、花鳥、人物等多個方面,畫面栩栩如生,形式涵蓋服裝、飾品、日常生活用具等,用料多為各色絲線、羊毛、馬尾等,繡法也融合了南北各地的刺繡技藝。整個作品原始古樸,底藴豐富、製作繁雜,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地域特色。

丹噶爾皮繡製作藝術

走進丹噶爾皮繡展覽室,彷彿走進了一部濃縮的歷史。文成公主、日月山下、草原新城,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畫面在這裏交相輝映,精美的皮繡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這個濃縮了多元文化的藝術精品,用毛線、皮繩、馬鬃及絲、絨、棉等多種顏色的繡線,運用平繡、網繡、盤金繡、拉鎖繡等針法。並根據不同題材、不同物象、不同紋理、不同要求,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構成各種優美的圖像、花紋,再加上結構虛實結合,明暗對比,增強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
可以想象,生活在這裏的先民們早期開始用羊毛、皮繩等材料,在靴帽、箭筒等皮質品上,刺繡原始的圖騰符號,作為裝飾或崇拜物。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多種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繡也逐漸融會了南北各地的繡法和技藝。
楊芬雲是文化館的技術指導員,她説,皮繡品種形式千變萬化,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實用的日用品。根據不同的場所和用途可設計製作出不同樣式,每個品種可繡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案。同時,還融入名人軼事、神話故事、風土人情等寓教於樂的內容,藝術地表達了人們對鄉土的熱愛,美好生活的追求,清平盛世的讚頌。隨行的湟源縣委宣傳部的白成瑩説,皮繡也是居家裝飾的好工藝品。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脱俗的感覺。

丹噶爾皮繡傳承保護

由於歷史等諸多原因,丹噶爾皮繡這一精妙的手工藝術面臨失傳的危險境地,它鮮為人知。因此,挖掘、保護、繼承和開發丹噶爾皮繡,“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有積極意義。
湟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國權採訪時告訴記者,近年來,湟源縣把丹噶爾皮繡作為打造文化湟源品牌的主要工作內容,建立研發機構,指定專門人員,並組織或邀請有關文化專業人士,蒐集典型實物和文獻資料。經過挖掘和整理,初步摸清了這一藝術珍品的起源、發展、分佈和保存現狀。同時,培養了一些民間藝人,保護和革新了傳統皮繡,製作出了一批精美的皮繡產品。
這讓我們頗感欣慰。記者在湟源縣文化館看到,經過藝術革新的丹噶爾皮繡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採用了現代各種刺繡技巧和新型材料,它的形式更加多樣,題材更加廣泛,並融入堆繡、盤繡、藏繡、刺繡等手法。
夜空遼闊,星漢蒼茫。高原的初冬寒氣逼人,在夜幕中我們離開了湟源,臨走時文化館的4樓上燈火通明,給人一種温暖的感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