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丹

(首隻科學記載的棕白體色大熊貓)

鎖定
丹丹(1972-2000年9月7日),雌性大熊貓,譜系號281,1985年3月26日被發現於陝西佛坪保護區野外。2000年9月7日去世。 [1-2]  [4] 
丹丹是首隻科學記載的棕白體色大熊貓。 [1] 
中文名
丹丹
拉丁學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大熊貓科
大熊貓
分佈區域
陝西省秦嶺地區

目錄

丹丹經歷

丹丹首次發現

丹丹 丹丹
1985年3月26日,在陝西秦嶺的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一個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河谷中,發現了1只患有重病的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正不停地用爪子拍打着竹葉,顯得煩躁不安。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該大熊貓名字由潘文石教授所取——“丹”與“單”諧音,第一個“丹”,代表 “紅色” ,因為它毛色泛紅;第二個“丹”取“單獨”之意。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 [3] 
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和1991年,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2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1只成體和1只幼仔。據居住在秦嶺的一位老獵人説,他曾經早在1954年就在野外見到過一隻毛色與丹丹相同的大熊貓。此外,還有其他人也曾在野外見到過棕色大熊貓。所以,在秦嶺很可能一直同時存在着具有兩種不同毛色的大熊貓,但棕色大熊貓並不是一個獨立的種羣。棕色的體毛被科學家們認為是很多動物的一種原始性狀的表現,那麼在秦嶺發現的體色為棕色與白色相間的大熊貓很可能是它的一種返祖現象。

丹丹繁育情況

丹丹和秦秦 丹丹和秦秦
1986年4月,大熊貓丹丹發情期間,分別通過利用冷凍精液進行人工授精和與飼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的雄獸“彎彎”交配的方法使之懷孕,並於當年9月13日產下2個幼仔,但都沒有成活。1989年4月丹丹再次發情時,又與彎彎交配,受孕後於當年8月31日產下一雄性幼仔,經過精心護理,幸運地存活下來,但生長髮育比較遲緩,取名“秦秦”。
不過,丹丹所生育的幼仔的毛色均為黑白相間,並沒有任何棕色。科學家對這種現象有下面幾種推測:第一種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是由於影響毛髮色素合成的微量元素在秦嶺地區的土壤、水源中含量異常,因而影響它的毛髮中的黑色素的合成。但如果是這個原因,該地區所產的大熊貓種羣中似乎應該有從黑色到棕色變化的各種毛色的中間類型,但迄今為止尚未發現這樣的居間類型;第二種認為棕色的體毛是由於基因突變所引起的,但在自然界由於基因突變而影響毛色的現象出現的概率很低;第三種認為這是一種隱性基因純合的結果,假設體毛的顏色由一對基因來控制,則控制棕色體毛的基因為隱性。只有當親本雙方同時攜帶有這種基因的時候,它們的子一代才可能出現隱性基因純合,從而生長出棕色的體毛。第三種解釋雖然似乎比較圓滿,但由於人們掌握的有關資料還很少,所以要揭開棕色大熊貓之謎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丹丹病亡

1995年,進入老年期(普通大熊貓的正常壽命多為30年左右)的丹丹體質急劇下降,夏天吃竹葉很少,開始需要冰塊降温;冬天則食慾不振,活動量縮小,這一狀況在以後的幾年中不斷加重。
1997年夏,丹丹整天卧“牀”不起,“不思”茶飯,動物園立即請幾方專家會診,進行治療,病情好轉。 [3] 
1999年,差不多二十七八歲的“耄耋老嫗”丹丹眼睛部分失明。
2000年5月8日,飼養員兀淑琴突然發現丹丹肛門周圍出現一些腫塊,便立即向園領導彙報。5月12日,動物園與西京醫院皮膚科、腫瘤科有關專家對其病情進行會診,初步診斷為鱗狀細胞癌。5月15日,動物園領導召開緊急會議,就丹丹第二天接受切片檢查的相關事宜做了詳細的準備工作,決定從第二天下午開始暫時為它絕食、絕水,以保證它能空腹接受切片檢查。9月7日10點35分,與病魔抗爭了3個多月的丹丹停止了呼吸。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