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丱發

鎖定
丱發,拼音為guàn fā,漢語詞語,意思是童發;也指少年。 [1]  出自《舞賦》。
中文名
丱發
拼    音
guànfā [1] 
注    音
ㄍㄨㄢˋ ㄈㄚ
釋    義
童發少年
流行時間
秦漢或更早時期
出    自
《舞賦》

目錄

丱發解釋

1.童發。
2.指少年。

丱發出處

南朝〔梁〕簡文帝《舞賦》:“丱發初筓,參差俱集。”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繫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其形似“丱”字,故名。其形式是先將發中分,於頭的兩側各盤扎一髻,並於髻中各引出一綹頭髮自然垂下。
唐康駢《劇談錄》:“忽一日,有女子,年可十七八,衣彩繡衣,垂雙髻,無簪珥之飾,容色婉娩,逈出於眾,從以二女冠三小僕,皆丱發黃衫,端麗無比。”可見發為少年男女或童僕等人所常梳的一種髮式。據傳在秦漢或更早時期已開始流行丱發。
〔唐〕李紳《過梅里》詩之一:“丱發此淹留,垂絲匪閒曠。”
〔清〕王文治《偕全公魁使琉球》詩:“丱發也須千萬值,綺年多是十三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