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醫史

(海南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醫史》是2022年3月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為李經緯。 [1] 
書    名
中醫史
作    者
李經緯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2年3月
頁    數
584 頁
定    價
98.00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73003478

中醫史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中醫發展通史,作者特別重視醫學內史的研究,着重論述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繼承性發展,尤其注重對中醫創新發明事例的記述。全書總體作通史體例,以斷代論述,其章節以專科、疾病、人物、文獻、軼文故事等內容進行編排。本書章節題目也反映了醫學發展的時代特點,作者結合中國朝代與公元紀年的方法,旨在進行比較全面的論述與評介。這本中醫史學泰斗眼裏的中醫通史雖然是以中醫發展為主體的,但作者並沒有刻意掩蓋西醫之影響,也沒有迴避中西醫之間緊密相關的內容,其目的在於喚起人們引入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為中醫所用。

中醫史圖書目錄

第一章 中醫藥起源
(公元前21世紀前)
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的內容極其豐富多彩,古典醫藥文獻之富,有效醫療技術之多,理論之獨具特點等,尚沒有其餘國家或民族的醫學內容能與之相比。所有這一切,讀者不禁要問許多個為什麼。那麼就讓中醫學發生、發展的文明史來向大家做出歷史的客觀的回答。
第一節 中國考古學研究與猿人的疾病和衞生狀況
第二節 關於醫藥衞生起源的若干論點
第三節 中國漢晉前學者論述中醫起源
第四節 中醫起源討論
第二章 早期醫療實踐與醫巫論爭
夏商西周時期(公元前21世紀~前771)
醫巫分業、醫事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是一個全新的起點,為西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醫學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一節 農業發展促進醫藥進步
第二節 醫食同源與伊尹創制湯液
第三節 甲骨文與殷商疾病觀
第四節 巫術與巫醫的活動
第五節 醫事管理
第六節 環境衞生與個人衞生
第三章 經驗積累與理論形成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
中醫學在《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產生的基礎上,在扁鵲之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過鬼神觀念統治醫壇的情形,使中醫學始終沿着唯物的道路向前發展着。
第一節 最早的中醫學分科
第二節 中醫理論高水平研究總結:《黃帝內經》《黃帝外經》
第三節 劃時代的進步——醫學戰勝巫術
第四節 從《詩經》等文獻看商周醫藥水平
第五節 大儺與預防疫病
第六節 職業醫師出現——醫和、醫緩與扁鵲
第七節 中醫學步入學術研究
第八節 屍體防腐、保護技術
第四章 中醫學術成果的整理與水平的提高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280)
秦漢時期,是我國醫藥學取得重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及華佗等著名醫學家的傑出貢獻,使西周時代《內經》所確立的理論原則與臨牀實踐更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第一節 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第二節 漢文帝為名醫淳于意的冤案平反並恢復其名譽
第三節 中醫之師徒傳承
第四節 中醫第一部釋疑解難之專著——《難經》
第五節 針灸由民間到宮廷,再回到民間
第六節 外科鼻祖——華佗
第七節 醫聖——張仲景
第八節 杏林春暖與虎守杏林
第九節 懸壺之禧與韓康賣藥
第十節 秦漢時期負責醫事管理的醫官與醫官犯罪
第五章 醫療實踐領域不斷擴大
兩晉南北朝時期(265~589)
公元5世紀之中國,已確立了醫學校教育體制,使醫學教育逐漸由師徒、父子傳授制,過渡到了官辦醫學校的教育,是為一大進步。
第一節 棄戎從醫,貢獻卓著的葛洪
第二節 重視切脈診斷的王叔和
第三節 山中宰相——名醫陶弘景
第四節 竹林七賢——嵇康與《養生論》
第五節 系統繼承發揚針灸的皇甫謐
第六節 藥材炮製的祖師——雷斆
第七節 精巧的外科手術治療技術
第八節 醫方彙集整理與陳延之《小品方》
第九節 中國世醫傳統與徐氏第八代名醫徐之才
第十節 梁武帝與醫學家
第十一節 南北朝設醫館與太醫署
第六章 醫學發展呈現集大成的特點
隋唐五代時期(581~960)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也都有自己的醫療活動和醫藥知識,有些還形成了醫學體系,積累了豐富的醫藥學文獻,還擁有醫學家的傳承與發展。這都是今天的“中醫”這個概念所不能包括的。
第一節 古老的醫科大學與藥用植物園
第二節 唐太宗探視百歲名醫甄權
第三節 大學問家躬身《內經》整理研究
第四節 第一部病因證候專著《諸病源候論》
第五節 政府頒佈的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
第六節 醫學文獻整理大師王燾
第七節 孫思邈與臨牀醫學百科全書
第八節 藏醫學集大成鉅著——《四部醫典》
第九節 “仙”醫藺道人與《理傷續斷方》
第十節 法醫學與《疑獄集》
第十一節 繁榮的國內外醫藥交流
第十二節 非醫學書籍對外科手術的記載
第十三節 統治階級對醫學家的迫害
第七章 醫學全面大發展
兩宋時期(960~1279)
北宋諸帝多關注醫學,甚至親自徵集醫方,治療病人,編撰醫書。仕途不通的知識分子,在“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思想指引下,改變了過去以醫為小技、為恥之觀念,壯大了“儒醫”隊伍,促進了醫學理論水平的提高與技術的普及。
第一節 《訪求醫術優長者詔》《訪求醫書詔》
第二節 宋太祖等關注的本草修訂
第三節 太宗詔徵醫方,編撰《太平聖惠方》
第四節 宋仁宗創設“校正醫書局”
第五節 宋仁宗詔令翰林醫官院考次針灸,創鑄針灸銅人
第六節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改革醫學教育
第七節 宋神宗在京城創辦太醫局賣藥所
第八節 宋徽宗創辦“醫學”與編撰醫學著作
第九節 解剖新知:《歐希範五臟圖》與《存真圖》
第十節 疾病診斷水平提高
第十一節 臨牀醫學豐富多彩
第十二節 宋慈總結法醫學著成《洗冤集錄》
第十三節 科學家沈括、文學家蘇軾與醫學
第十四節 藏醫學的發展
第八章 醫學爭鳴與少數民族醫學融合
遼夏金元時期(907~1368)
戰爭的擄掠是十分兇殘的,但在客觀或主觀要求上,戰爭也使醫藥衞生知識和技術得到了交流。高明的醫藥學家,著名的醫藥書籍,先進的教學模具——針灸腧穴銅人等,成為邊遠少數民族同中原政府作戰的目的之一。
第一節 契丹族醫學
第二節 回鶻族醫學
第三節 吐蕃醫學
第四節 女真族醫學
第五節 党項族醫學
第六節 回回醫學
第七節 蒙古族醫學
第八節 金元時期的醫學爭鳴
第九節 醫學理論與臨牀各科
第九章 中醫學發展的革新傾向
明代(1368~1644)
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是舉世聞名的博物學、藥物學著作;人痘接種術預防天花流行之成功,為人類免疫帶來希望和開闢出新的途徑;吳又可撰《温疫論》,對傳染病傳染途徑、傳染病因子和特異性的論述,頗有見解;隨着明代手工業、採礦業的發展,職業病的防治也取得了明顯進步。
第一節 皇室關注本草學發展
第二節 民間本草研究成果卓著
第三節 朱橚與大型方書《普濟方》
第四節 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的偉大創造
第五節 吳又可《温疫論》與傳染病理論革新
第六節 臨牀內科學的發展
第七節 外科學理論與技術革新成就
第八節 婦兒科學之進展
第九節 眼科、口齒科與耳鼻咽喉科成就
第十節 針灸學之發展
第十一節 醫療經驗的寶庫——《名醫類案》
第十二節 中醫經典整理與叢書全書編撰
第十三節 醫德與醫林故事
第十四節 醫事管理與建廟祭祀先醫
第十五節 創建先醫廟與祭祀歷代醫學家
第十六節 中外醫學交流
第十章 醫學發展使普及面擴大與發展中的思想阻力
清時期(1644~1911)
統治者大興文字獄,促成學術界轉而大興考據之學,醫學領域在古文獻整理研究上獲得進步的同時,思想則遭受到嚴重的制約。若干創新發展只能曇花一現,即被淹沒在保守的思潮之中,這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和醫學科學的發展。
第一節 醫事管理的經驗與教訓
第二節 傳染病治療學派林立與理論創新
第三節 康熙推廣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獲重大成就
第四節 乾隆命令編纂醫學教科書《醫宗金鑑》
第五節 內科學發展與學派爭鳴
第六節 外科學發展趨於保守
第七節 正骨科學技術豐富多彩
第八節 外治法寶庫更趨充盈
第九節 婦兒科的經驗積累和推廣
第十節 五官科醫療技術的發展
第十一節 針灸學發展與道光帝廢除針灸
第十二節 王清任慧目躬身人體解剖
第十三節 發展與普及的醫方、本草
第十四節 醫學普及與文獻整理
第十五節 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醫學
第十六節 醫家第一要義——養生保健
第十七節 醫學革新的思想阻力
第十八節 西醫學傳入與影響
第十一章 20世紀中醫學發展歷程
20世紀前50年,衞生事業的行政管理大權,基本上為國外留學回國的西醫所掌握。而人數數十倍於西醫的中醫,則完全處於在野無權的地位,這種畸形必然造成唯西醫科學而排斥中醫甚至廢止中醫的局面。
第一節 20世紀前50年中國醫學文化思潮
第二節 西醫在朝,中醫在野
第三節 中西醫匯通學派評估
第四節 毛澤東關注中醫中藥
第五節 中醫工作的巨大勝利
第六節 中醫發展融入西醫學理問題
第七節 中西醫結合科研模式
第八節 創造統一的新醫學不是夢想
第十二章 中醫學發展新視野
中西醫結合研究繼承了中國傳統醫學的豐碩成果,50多年來取得了豐富的成就,對世界醫學發展的一些重要領域給予了啓迪,從而促使許多現代科學家重視中醫藥並參與研究中醫藥。中西醫的合作研究正在改變着科學家們陳舊的觀點。
第一節 中醫政策在實踐中漸趨完善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新視野
第三節 中西結合針撥套出白內障手術之啓示
第四節 針灸已成為人類共享的醫學
第五節 針灸理論研究百花齊放
第六節 針刺麻醉原理研究新啓示
第七節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思維
第八節 惠及人類的抗瘧疾新藥青蒿素
第九節 抗癌陣線高水平成就
第十節 活血化瘀法研究不斷開創新領域
第十一節 應對SARS,獲得佳效
第十二節 再現人類共享中醫學之輝煌
附錄一 作者與海外的醫史學術交流
附錄二 中醫學要事年表

中醫史作者簡介

李經緯教授,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史雜誌》總編。李經緯教授素以發掘古代中國醫學發明創造、隋唐醫學史、外科學史、疾病史、醫史理論研究和主持編撰中醫、醫史工具書着稱。1992年獲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特殊津貼。1929年7月16日生於陝西咸陽,1955年畢業於西安醫科大學,1958年調衞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全國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學習。後留該院醫史研究室從事中國醫史研究與教學工作至今。1976年以來先後奉命組建醫史文獻研究室與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任主任、副所長、所長至1991年。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專家委員會歷屆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醫史文獻分委員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主委,《中華醫史雜誌》總編。1987年應約主持衞生部下達《中國醫學通史》四巨冊之編撰工作,任常務副總編兼古代卷、圖譜卷主編;1989年任中德合作項目《國際中醫學規範辭典》總編;1991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課題中醫學名詞術語譯釋研究。其中《中醫名詞術語選擇》曾獲勝全國科學大會獎;《簡明中醫大辟》曾獲中醫研究院級乙等獎;《中醫大辭典》獲1996年一等獎,199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部級二等獎,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年獲勝中國廣州仲景中醫藥傑出成果獎,2001年獲台灣立夫中醫藥學術著作獎。在教學上,先後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在全國首次招收中國醫史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編或個人著作二十餘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醫史學論文百餘篇。1983年以來,曾先後應邀多次訪問外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