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蹄蓋蕨

(中藥)

鎖定
中華蹄蓋蕨,中藥名。為蹄蓋蕨科植物中華蹄蓋蕨Athyrium sinense Rupr.的根莖。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等地。具有清熱解毒,驅蟲之功效。用於流感,麻疹,乙腦,流腦,鈎蟲病,蛔蟲病。
中文學名
中華蹄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蕨綱
真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中華蹄蓋蕨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等地
採集時間
夏、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10-15g
毒    性
小毒(《華山藥物志》)

中華蹄蓋蕨入藥部位

根莖。

中華蹄蓋蕨性味

味微苦,性涼。

中華蹄蓋蕨歸經

歸肺、大腸經。

中華蹄蓋蕨功效

清熱解毒,驅蟲。

中華蹄蓋蕨主治

用於流感,麻疹,乙腦,流腦,鈎蟲病,蛔蟲病。

中華蹄蓋蕨相關配伍

治鈎蟲病、蛔蟲病:中華蹄蓋蕨15g,烏梅9g,大黃6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中華蹄蓋蕨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中華蹄蓋蕨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鬚根,洗淨,曬乾。

中華蹄蓋蕨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的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92釐米;葉柄長10-26釐米,基部直徑1.5-2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略被小鱗片;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5-65釐米,寬15-25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15對,基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無柄,基部2-3對略縮短,基部一對長圓狀披針形,長7-12釐米,寬約2.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截形或近圓形,一回羽狀;小羽片約18對,基部一對狹三角狀長圓形,長8-10毫米,寬3-4毫米,鈍尖頭,並有短尖齒,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下側闊楔形,並下延在羽軸上成狹翅兩側邊緣淺羽裂;裂片4-5對,近圓形,邊緣有數個短鋸齒。葉脈兩面明顯,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約7對,下部的三叉或羽狀,上部的二叉或單一。葉幹後草質,淺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疏被小鱗片和捲曲的、棘頭狀短腺毛。孢子囊羣多為長圓形,少有彎鈎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每小羽片6-7對;在主脈兩側各排成一行;囊羣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中華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50-2800m的山谷林下。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山東等地。

中華蹄蓋蕨相關論述

《華山藥物志》:“清熱,解毒,止血。”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冉先德 .《中華藥海》 :哈爾濱出版社 ,1993年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