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蛩蠊

鎖定
中華蛩蠊是蛩蠊科蛩蠊屬昆蟲, [10]  體長約12毫米,頭寬約3毫米。無翅,觸角長,絲狀,複眼退化,無單眼,口器咀嚼式;3對足步行式,附節5節;雌蟲有發達的刀劍狀產卵器,雄性外生殖器不對稱。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觸角琥珀色,較淡。體表被細毛,腹部兩側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頭寬大,中央有一個模糊的黑斑。 [9] 
中華蛩蠊僅產于吉林長白山頂部海拔約2000米處陡崖下的滑坡滾石地段,周圍有蒿、苔蘚、地衣等多種高山植被。 [9]  其棲息環境附近多湖沼、融雪以及水流濕處,海拔較高,氣候冷濕。成蟲、若蟲多棲息在山頂滑坡碎土石間、木頭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它洞穴中。主要食物為植物(苔蘚)和小蟲,活動時間在夜晚,主要靠爬行,行動敏捷。 [2-3] 
中華蛩蠊是古老殘遺類羣,為昆蟲綱的活化石,屬於極為珍貴的昆蟲,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9] 
中文名
中華蛩蠊
拉丁學名
Galloisiana sinensis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蛩蠊目
蛩蠊科
蛩蠊屬
中華蛩蠊
亞    門
六足亞門
亞    綱
有翅亞綱
亞    種
0 [5] 
命名者及年代
Wang,1987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中華蛩蠊物種學史

蛩蠊目是昆蟲綱中的一個小目,共1科3屬27種和亞種,分佈於北美(加拿大、美國)西部的落基山脈及其以西地區以及日本、南朝鮮、西伯利亞東部濱海地區和我國吉林長白山區。該目昆蟲地位古老,具有直翅類的許多原始性特徵併兼有襀翅目紡足目纓尾目的某些特徵,是一個古老的原始直翅類的綜合成員,與古昆蟲中的原直翅目十分接近,是唯一的古老殘遺類羣,堪稱為昆蟲綱中的活化石。蛩蠊目昆蟲對探討昆蟲綱的起源、演化及其與地史演變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蛩蠊目昆蟲在中國一直沒有發現,成為中國唯一沒有被發現的昆蟲目。 [3] 
1986年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部分昆蟲學工作者在中國東北第一高峯——長白山區進行科學考察,當在滑坡碎石間俯身向上攀登時,發現眼前有一形似黃螞蟻的昆蟲在爬行,立即採到手中,這是在中國國土上發現的第一個蛩蠊(後命名為中華蛩蠊)標本。這個唯一的一頭雄性標本帶回北京後,經研究鑑定,與產自日本的日本蛩蠊(Galloisiana nippo-nensis)非常近似,但有明顯區別,特別是前胸背板後緣不向後拱弧,而中央向內明顯凹進等特徵,是世界上尚未描述過的新種。因為它是中國的第一個蛩蠊目昆蟲種,故命名為中華蛩蠊。中華蛩蠊於1987年正式發表,從此填補了中國蛩蠊目昆蟲的空白。 [3] 
白明、宋克清等4人於2012年再次獲得該種4頭標本,證實該種種羣仍然維持。 [4] 

中華蛩蠊形態特徵

中華蛩蠊-分解圖 中華蛩蠊-分解圖
中華蛩蠊體長形,長約10毫米,頭寬3毫米。背面和頭部棕黃色,較暗,腹面、足、觸角曉瑰色,較淡。體表被細毛,腹部兩側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狀毛。頭寬大,複眼黑色,且略狹,複眼下方有2根刺狀毛。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圓形,下顎內顎葉基部着生一排刷狀長毛,前端具2個小齒狀突起。下顎須5節,第3節為1、2兩節長度之和,約與第4節等長,第5節略長,頂端尖。觸角絲狀,34節,基部節較粗而短,向端部漸變細長,第一節最粗,第2節短,第3節約為第2節長的2-2.5倍,第4個節領,自第10節起逐漸變長。前胸背板長略勝於闊,前端較闊,後緣中部明顯向內四進,中胸背板中長略短於後緣寬度,基部顯較前胸背板後緣為狹。後胸背板闊約為其中長的1.7倍。腹部背板10節,密生深棕色絨毛,中部數節較闊,各節后角,有時包括後緣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狀毛,末節(肛上板)端緣呈鈍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彎曲的錐狀體。尾須9節,基部兩節很短。前足腿節粗短,長約為其中部最寬處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狀毛,每行3-4根,外側面光,內側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內沿着生一排刺狀毛,約15-18根,多數集中在端半部;勝節略短於腿節,腹面具2行刺狀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節5節,背面觀14節呈三角形,第5節長卵形,爪單齒。中足腿節顯較前足為細,各側面着生刺狀毛;腔節約與腿節等長,各側面具刺狀毛,端距2根,附節同前足,後足腿節顯較前、中足細長,背面具刺狀毛2行,內側面1行,腹面內沿10-12根,外沿7書根,膠節長於腿兒跑節,明顯長於前、中足附節。 [6] 

中華蛩蠊棲息環境

中華蛩蠊主要棲息在海拔2000米處的地方,其棲息環境附近多湖沼、融雪以及水流濕處,海拔較高,氣候冷濕;成蟲、若蟲棲息在山頂滑坡碎土石間、木頭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它洞穴中。 [2]  [3] 
中華蛩蠊的採集地點處於嶽樺林帶上線,上接山地苔原植被帶,生長有蒿、景天、棘豆、風毛菊、龍膽、馬先篙、高草及苔蘚、地衣等多種高山植被當地年均温在0℃以下,冬季積雪時間長達230天以上。 [3] 

中華蛩蠊生活習性

中華蛩蠊是一種雜食性昆蟲,主要食物為植物(苔蘚)和小蟲。中華蛩蠊的活動時間在夜晚,主要活動方式為爬行,行動敏捷。 [2]  [3] 
中華蛩蠊

中華蛩蠊分佈範圍

中華蛩蠊僅分佈在中國吉林長白山(約在北緯42°,東經128°)。 [2-3] 
中華蛩蠊分佈圖 中華蛩蠊分佈圖

中華蛩蠊繁殖方式

中華蛩蠊為卵生成長,因為成蟲無翅,所以變態顯得不明顯。雌蟲一次產1枚卵,卵黑色,選擇的產卵地多在土壤中、石塊下或者是苔蘚裏。卵期約1年化為若蟲,約5-7年才能完成1世代。 [1-2] 

中華蛩蠊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1988年,中華蛩蠊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8] 
瀕危原因:造成中華蛩蠊瀕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中華蛩蠊的分佈區過於狹小,僅在中國長白山海拔2000米的地方有生存;另一方面是因為人類活動對中華蛩蠊的棲息地造成了破壞。 [2] 
保護建議:建議加強野外調查,開展種的種羣數量、分佈範圍、寄主及其生物與生態學規律等方面的調查與研究,在已記錄的分佈地區設立自然保護區,加強對棲息地生境的保護與管理。 [3] 

中華蛩蠊主要價值

中華蛩蠊是蛩蠊目昆蟲在中國的代表種,是極稀有的昆蟲種類,它對蛩蠊目昆蟲系統發育及歷史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3] 
參考資料
  • 1.    戚康標等主編.中國珍稀瀕危動物植物辭典.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09:397
  • 2.    《探秘者系列》編委會編.瀕臨滅絕 關注危難中的生靈.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01:91-92
  • 3.    梁愛萍; 王書永. 國家一級保護昆蟲:中華蛩蠊 [J].大自然. 1993(04) . 23-24 .
  • 4.    彩萬志,李虎編著.中國之美 中國昆蟲圖鑑.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5:59
  • 5.    Galloisiana sinensis Wang, 1987  .ITIS[引用日期2020-10-13]
  • 6.    中華蛩蠊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2-06-22]
  • 7.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引用日期2020-10-13]
  • 8.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第33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2-23]
  • 9.    戚康標,常弘,繆汝槐主編. 中國珍稀瀕危動物植物辭典[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09:397.
  • 10.    中華蛩蠊  .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引用日期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