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第一鳳

鎖定
中華第一鳳是新石器時代玉鳳,1955年出土於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文名
中華第一鳳
館藏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所屬年代
1955年
出土地點
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中華第一鳳龍鳳之鄉赤峯

赤峯,內蒙古東部一個約9萬平方公里的富有立體生態特徵的農牧業大市,由於處於契丹文化和遼文化的遠古中心地帶,近半個世紀以來連續出現一系列舉世文明的華夏人類文物之最。
“龍鳳呈祥”是中華文明傳統的文化觀念,而赤峯可謂是中國龍鳳的故鄉。
1971年,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龍首現赤峯時,曾使史學界和考古界為之震驚,譽其為“中華第一龍”。
時隔33年後,2004年5月,“中華第一鳳”又現身玉龍之鄉赤峯。
中華民族遠古初民的圖騰標誌就是龍和鳳,正當專家苦苦尋找龍、鳳圖騰的起源,就在內蒙古赤峯,“龍鳳呈祥”的發現讓專家圓了夢,幫助他們從中揭開了中華遠古文明與內蒙古赤峯的為微妙關係。

中華第一鳳相關介紹

中華第一鳳 中華第一鳳
內蒙古考古專家在赤峯市出土的一個屬於新石器時期的陶杯上發現鳳造型,其頭、冠、翅和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相近,陶鳳杯手掌般大小,出土於距今6800年左右的趙家溝文化遺址。1982年首次發現於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的一種磨光陶尊上,雕刻有豬龍、飛鹿、神鳥三種靈物組成的花紋圖案,人們得知華夏“龍鳳鹿”崇拜的先河,就在紅山文化一帶。人們翹首以盼的神鳥——第一鳳,從外部特徵看,與現在的“鳥”頗為相象,這隻陶鳳杯上的鳳造型頭、冠、翅、尾等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的特徵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系史前文物首次發現。該鳳長17.6釐米,寬9.6釐米,高8.8釐米。6月3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專家一行11人共同鑑定:這隻陶鳳杯上的“鳳”應屬“中華第一鳳”,堪稱“中華第一鳳”,研究價值極高。新華社的這則消息立即被全國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一時間,中華第一鳳豔驚天下。

中華第一鳳重大發現

2004年6月6日,在當年發現中華第一龍的赤峯市翁牛特旗烏丹鎮,私營企業老闆、酷愛收藏的北方漢子張軍。主動捐出被稱為”中華第一鳳“的陶杯。
2003年夏天,張軍到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鄉收集文物時,一個老鄉湊過來自稱種地時挖出了一件陶器,問張軍要不要。張軍回答:“先看看吧!”到了老鄉家中,張軍看到那件陶器就扔在老鄉家的院子裏,他立即被這件陶器所吸引,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這是一個陶杯,外觀看上去極像一隻鳥,但是頭頂上卻有冠,又不像是一般的鳥。張軍知道,紅山文化時期動物造型的陶器十分罕見,此時他心裏已經隱隱約約地意識到這是一件極其難得的史前陶器精品。

中華第一鳳飛入博物館

2004年4月20日,由赤峯市博物館館長劉冰率領的考察隊前往陶杯出土的解放營子鄉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古調查。
5月2日,赤峯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趕到烏丹鎮,把張軍收藏的2894件(組)文物運到了赤峯市博物館。至此,中華第一鳳從張軍家飛進了赤峯市博物館。

中華第一鳳鳳文化追溯

在我國,鳳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可以追溯到炎帝神農氏時期。傳説炎帝部落以朱鳥為圖騰,因此後人推測所謂的朱鳥有可能就是後來的鳳。在甲骨文中,鳳字和風字是通用的。鳳的形象就是一隻有冠、長羽、卷尾的鳥。赤峯市發現的陶鳳杯上的鳳造型與這個形象非常相似。據《左傳》記載:“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由此有觀點認為,少昊族各部落起初各以一種鳥為圖騰,後來發展到共同以鳳為圖騰,因而,少昊族是鳳文化的開創者。《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説:“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此外,《山海經》上還記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這裏所説的鳳已經被作為溝通天地、人神的靈鳥。所有這些有關鳳的記載和傳説,都證明了鳳文化對中華文明的重要影響。可是即便是從炎帝開始,鳳文化的歷史也只有5000多年,然而被考古界譽為中華第一鳳的陶鳳杯,距今已經有6800多年的歷史了。如此看來,在赤峯市趙寶溝文化遺址出土的這個陶鳳杯,又將我國鳳文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因此,這個陶鳳杯被稱為中華第一鳳自然當之無愧。

中華第一鳳資料

最大徑:4.9釐米
厚:0.6~0.7釐米
所處時期:新石器時代石家河文化(距今約4700~4400年)
出土時間:1955年
石家河文化玉鳳(湖北天門出土) 石家河文化玉鳳(湖北天門出土)
出土地點: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鎮羅家柏嶺遺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