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赤峯市博物館

鎖定
赤峯市博物館(舊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新華路中段文化廣場北側。赤峯市博物館(舊館)佔地面積3400平方米,外形為仿古樓閣式建築,高48米,主體3層,塔樓4層。赤峯市博物館(新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新城區富河街。赤峯市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23畝,主體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館內設有6個展廳,展覽面積4000平方米。 [1-2] 
1987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週年之際竣工,同年7月1日,赤峯市博物館正式開館。赤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大部分為考古發掘成果,一部分是徵集而來,也有少量捐贈文物。截至2019年末,赤峯市博物館共有藏品數8322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共1390件/套。赤峯市博物館重要藏品有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清榮憲公主珍珠團龍袍等。 [1]  [4] 
赤峯市博物館被評為考古文博實踐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赤峯市優質服務窗口、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先進集體。 [2]  [11] 
中文名
赤峯市博物館
外文名
ChifengMuseum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新城區富河街
佔地面積
23 畝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景點級別
AAAA級
投用時間
1987年7月1日
開放時間
每週二、三、四、五、六、日開館,9:00-16:30 [10]  (16:15停止入館,週一閉館 [9] 
門票價格
免費 [7-8] 
藏品數量
83223件/套(截至2019年末)
珍貴文物
1390件/套(截至2019年末)

赤峯市博物館歷史沿革

赤峯市博物館始建於20世紀50年代,最初為博物館籌建處,在此基礎上60年代初組建成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
解放初期,文物工作由昭烏達盟文教處管理。
1958年,組建昭烏達盟博物館籌備處。
1961年,改稱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
1963年10月,經原昭烏達盟公署批准,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正式轉入地方編制,撤銷原赤峯市(縣級)文化館,全部歷史文物移交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管理。文革期間,機構被撤銷,組建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內設文物組。
1974年,重新恢復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內設業務辦公室和行政辦公室,業務辦公室負責文物保護、宣傳、陳列展覽、藏品管理、資料管理工作,行政辦公室負責黨務、財會及後勤等工作。
1983年,更名為赤峯市文物工作站。同年,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更名為赤峯市文物工作站,再度籌建博物館。
1987年7月,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週年之際竣工,同年7月1日,赤峯市博物館正式開館。
2007年年底,在國家發改委和赤峯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赤峯市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工程啓動。
2010年8月8日,落成並正式開館,並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1]  [2]  [7] 
2022年6月,赤峯博物館南館試運營。 [6] 

赤峯市博物館建築格局

赤峯市博物館綜述

赤峯市博物館(舊館)佔地面積3400平方米,外形為仿古樓閣式建築,高48米,主體3層,塔樓4層,四角攢尖頂,飛檐飾有黃色琉璃瓦,外形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建築特色和民族風格。使用面積6800平方米,展覽面積3500平方米,庫房面積1500平方米。
赤峯市博物館(新館)佔地面積23畝,主體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館內設有6個展廳,展覽面積4000平方米。 [2] 

赤峯市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舊館)
赤峯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廳位於二樓、三樓。2001年以前有六個展廳。2003年改建之後,分為四個專題歷史陳列,展示了赤峯歷史的四個輝煌時期。陳列面積200平方米,使用通式展櫃,展覽風格簡潔明快,共展出藏品600餘件(組),其中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佩、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彩繪嵌貝陶鬲,遼代彩繪木棺等一級文物都是代表赤峯地區悠久歷史文化的珍品。
一廳:《文明之光》——紅山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二廳:《青銅時代》——赤峯發現的獨具特色的兩種青銅文化。
三廳:《草原帝國》——契丹遼文化。
四廳:《黃金長河》——蒙古族民俗風情。 [1] 
  • 基本陳列(新館)
赤峯市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廳位於二樓、三樓,分為四個專題歷史陳列,展示了赤峯歷史的四個輝煌時期。赤峯博物館共有4個基本陳列展廳,一層序廳面積為1000餘平方米。 [1] 
第一展廳在序廳北側,分為三個單元,包括穿越遠古、石破天驚、紅山古國。主要展示的是赤峯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幾種文化類型。
第二展廳古韻青銅展示的是以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銅文化。其共分為三個單元,包括方國崛起,金戈鐵馬,戰國、秦漢遺珍。夏家店文化的發現,揭開了赤峯地區青銅時代這一漫長過程中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顯示了西遼河上游西拉沐淪河流域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
第三展廳展示的是契丹族建立的大遼帝國所創建的草原文明。遼代陶瓷器、建築、絲織品、馬備、宗教信仰、錢幣、壁畫、金銀玉石器、喪葬習俗等是契丹遼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展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來,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北方民族,在赤峯大地上創造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其共分為四個單元,包括金代赤峯、蒙元尋蹤、草原姻盟、清代蒙古族風情。
日出紅山:博物館的第一個展廳——新石器時代,早在距今一萬年前,赤峯地區就有人類生存,勤勞智慧的赤峯先民們創造了具有時代特點和獨具地方特色的燦爛遠古文化,綿延不絕,繁榮發展。
古韻青銅: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的時代被稱之為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時代形成於距今4000多年前,以中原地區的夏代最具代表性。
契丹王朝:展廳展示的是契丹族的大遼帝國所創建的草原文明,而當時大遼帝國的都城上京就位於今赤峯的巴林左旗,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大遼國的輝煌,也便是赤峯這片土地上有過的輝煌。
黃金長河:在赤峯博館的第四展區,展示了元朝、明朝與清朝的赤峯歷史,對這一時間段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並命名為黃金長河,展示的是金代及蒙元以來,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北方民族,在赤峯大地上創造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蒙古族民俗文化。 [2-3] 
  • 專題陳列
赤峯市博物館(舊館)一樓為專題陳列展廳,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用以舉辦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藝術類、科普類展覽。先後舉辦過《宋慶齡生平展》(1991年)、《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鬥爭史實展》(1996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週年“歷史不會忘記”大型圖片展》(1995年)等專題展覽。 [1] 

赤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赤峯市博物館綜述

赤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大部分為考古發掘成果,一部分是徵集而來,也有少量捐贈文物。藏品類別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鐵器、金銀器、絲織品、皮革製品、壁畫、書畫、珠寶類等。據中國博物館志顯示,有館藏文物1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103件(組),二級文物228件(組),三級文物854件(組)。 [1] 
據官網顯示,赤峯市博物館館藏文物8萬餘件(套),80%為考古發掘成果,部分為徵集、捐贈品。藏品分類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鐵器、金銀器、絲織品、皮革製品、壁畫、書畫、珠寶類等。其中一級文物135件(組),二級文物379件(組),三級文物876件(組);其中陶瓷器397件、青銅器90件、漆木器29件、玉器55件、石器376件、骨器41件、蚌器21件、鐵器160件、金銀器55件、絲織品26件、皮革製品30件、壁畫7件、書畫5件、珠寶類107件。 [2] 
截至2019年末,赤峯市博物館共有藏品數8322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共1390件/套。 [4] 

赤峯市博物館重要藏品

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趙寶溝文化鳳型陶杯、清榮憲公主珍珠團龍袍、西漢王莽鑄錢陶範、清金字《甘珠爾經》等都是館藏精品,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清榮憲公主珍珠團龍袍:赤峯市巴林右旗白音爾登蘇木出土。黃緞為面,裏襯湘黃色,圓領,左衽,馬蹄袖,盤領及袖端鑲青緞邊,金線串織珍珠,彩繡福壽團花和如意雲紋,周身八龍皆為珍珠穿繡,袍服中心繡一團壽字,下襬處金線織江崖海水圖案,中間繡各色雜寶。是清代袍服中的精品。
清金字《甘珠爾經》:赤峯市巴林左旗哈達英格昭慈寺徵集。經卷111函,覆函150—300頁不等,經頁均為磁青色,手寫藏字經文,經頁上下用紫檀木護封,護封兩頭有塗金粉陽刻藏文經句,護封兩面為金黃色絲綢經襖,護封外由紅黃相間寸寬彩絲帶捆紮。
新石器時代勾雲形玉佩:赤峯市阿魯科爾沁旗徵集。作長方形板狀,四角為對稱外彎勾雲形飾,中部透雕一朝上彎曲的勾雲狀盤卷,正面按器物的造型和紋飾啄出凹凸分明的裝飾弧,上部中心位置有一對鑽孔眼,懸掛用,為紅山十秒的要物。 [1] 

赤峯市博物館藏品保護

赤峯市博物館庫房藏品全部封閉貨櫃式管理,並定期投放防火、防蛀藥品,定期通風。目前絲織品類的黴斑、褪色老化及陶器酥鹼和青銅器鏽蝕現象較嚴重,殘損文物數量較多,有專職人員進行文物養護和修復工作。 [1] 

赤峯市博物館文化活動

赤峯市博物館科學研究

赤峯市博物館擁有一個科研隊伍。業務人員36人全部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研究生學歷2人。有文博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13名,文博館員11名,助理館員9名。業務人員全部參加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考古學會、中國陶瓷學會、古錢幣學會等國家級學術團體,在考古學、北方民族文化、史前文化、遼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等領域研究成果頗豐,在中國及省、市級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館內編輯出版的刊物有《赤峯文博通訊》。
赤峯市博物館的出版物有;赤峯博物館《赤峯文物佔跡博覽》(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7月);項春松《赤峯古代藝術》(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項春松《赤峯歷史與考古文集》(內蒙古新聞出版局,2002年9月);於建設、張豔秋《紅山玉器》(圖錄)(遠方出版社,2004年);張豔秋、顧亞麗《走進遼王朝》(遠方出版社,2004年11月);於建設、張豔秋《赤峯往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赤峯博物館《赤峯博物館文物典藏》(圖錄)(遠方出版社,2007年2月);赤峯博物館《赤峯博物館文物考古文集》(遠方出版社,2007年4月);劉冰、顧亞麗《草原姻盟》(遠方出版社,2007年4月)。 [1] 

赤峯市博物館學術交流

赤峯市博物館與廣州市博物館合作,在廣州博物館舉辦了《赤峯遼代文物精品展》,參加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契丹王朝》、《草原瑰寶》等展覽。先後派專業人員參加並協助舉辦了赤峯市一至三屆“北方古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內蒙古東部考古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提交論文,接待與會國內外專家到赤峯博物館參觀、交流。2006年配合赤峯市政府舉辦首屆“中國赤峯國際紅山文化節”,並舉辦專題文物知識講座及文物鑑定活動。 [1] 

赤峯市博物館所獲榮譽

赤峯市博物館被評為考古文博實踐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赤峯市優質服務窗口、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先進集體。 [2] 

赤峯市博物館機構設置

  • 機構組成
赤峯市博物館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設文物養護中心、展覽宣教部、保管部、研究室、治安辦公室、辦公室,其中辦公室下設:財會室和檔案室。 [2] 
  • 單位性質
赤峯市博物館國營事業單位。 [1] 
  • 經費來源
赤峯市博物館財政撥款。 [1] 
  • 人員編制
截至2019年底,赤峯市博物館有在編人員50名,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45人(研究生14人、本科19人),具備中級以上專業職稱的有36人(正高6人、副高8人),另有32餘名合同用工。 [2] 
  • 觀眾接待
赤峯市博物館年參觀人數5萬餘人(次)。 [1] 

赤峯市博物館參觀信息

赤峯市博物館地理位置

赤峯市博物館(舊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紅山區新華路中段文化廣場北側。赤峯市博物館(新館)位於赤峯市新城區富河街。 [1]  [5] 

赤峯市博物館開放時間

每週二、三、四、五、六、日開館,9:00-16:30 [10]  (16:15停止入館,週一閉館 [9] 

赤峯市博物館票價

免費 [7-8] 

赤峯市博物館交通路線

  • 公交
搭乘公交車從市檢察院上車,搭乘7站後,在青少年宮下車,步行大概10分鐘到達赤峯市博物館(新館)。
  • 自駕
1、走高速公路大廣高速,進入大板南路,然後進入富河街,左轉進入天義路,然後右轉進入應昌街即可抵達。
2、赤博市松山區,經錦山路,在應昌街方向即可抵達。
3、赤峯站走騰飛大道,右轉進入玉龍大街,左轉進入錦山路即可抵達。
4、赤峯市體育中心走寶山南路,左轉進入富河街即可抵達。
5、在丹錫高速赤峯互通處走國道G306,右轉進入錦山路即可抵達。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