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短翅鶯

鎖定
中華短翅鶯(學名:Bradypterus tacsanowskius):小型鳥類,體長11-14釐米。上體概呈棕褐色;眉紋不顯,呈淡黃褐色。下體全白色沾黃或檸檬黃色,胸、兩脅棕褐色。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主要棲息于田野、草地、灌叢、未收割的稻田、蘆葦塘中。夏季常出現於海拔2800-3600米灌叢、林下樹叢和草地。食物主要為昆蟲。包括等昆蟲。分佈於中國、印度、老撾、蒙古國、緬甸、尼泊爾、俄羅斯、泰國和越南。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和遠東地區,冬季見於緬甸、老撾、越南和泰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Chinese Grasshopper-warbler
別    名
北短翅鶯
中文學名
中華短翅鶯
拉丁學名
Bradypterus tacsanowski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鶯科
亞    科
鶯亞科
短翅鶯屬
中華短翅鶯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Swinhoe,1871
同義學名
Bradypterus tacsanowskius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中華短翅鶯形態特徵

中華短翅鶯
中華短翅鶯(8張)
中華短翅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自額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概棕褐色,尾羽亦棕褐色;眉紋不顯,呈淡黃色。下體:頦、喉白色沾黃;腹部中央棕白沾檸檬黃色;胸具不明顯的暗褐斑點;胸腹之間及兩脅與背色相同,呈棕褐色,但較淡。
虹膜淡褐色;上嘴暗黃褐色,下嘴較淡;跗蹠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13.5克,♀8-12克;體長♂120毫米,♀115-135毫米;嘴峯♂9.5毫米,♀12毫米;翅♂65毫米,♀51-54毫米;尾♂54毫米,♀51-58毫米;跗蹠♂21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 [4] 

中華短翅鶯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乾燥的山地疏林和河谷與林緣地帶的灌叢和草叢中。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主要棲息於低山和平原地帶的田野、草地、灌叢、未收割的稻田、蘆葦塘中。夏季常出現於海拔2800-3600米灌叢、林下樹叢和草地。 [4] 

中華短翅鶯生活習性

在中國北部地區為夏候鳥,南部地區為冬候鳥旅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一種很安靜的膽怯而機警的小型鳥類,善藏匿,常常躲藏在茂密的草叢或灌叢中,或偷偷摸摸的在草叢或灌叢中跳躍穿梭,很少飛翔,很隱蔽而不易被發現。 [4] 
食物主要為昆蟲。包括等昆蟲。 [4] 
叫聲:叫聲為"chirr, chirr"似矛斑蝗鶯。鳴聲似蟋蟀的振翅聲"dzzzeep-dzzzeep-dzzzeep",比斑胸短翅鶯Bradypterus thoracicus音低。 [4] 

中華短翅鶯分佈範圍

中華短翅鶯世界

分佈於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尼泊爾、俄羅斯聯邦(東亞俄羅斯)、泰國、越南。 [3] 

中華短翅鶯中國

陝西(西鄉)、西藏東南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赤峯市)、黑龍江[小興安嶺、烏蘇里江流域(包括興凱湖)、哈爾濱、伊春、黑河、大興安嶺、朗鄉](繁殖鳥)、四川(北部松潘、西部二郎山)、雲南(麗江山脈、新平)、北京、河北西北部、廣西(瑤山)(繁殖鳥、旅鳥)。 [4] 

中華短翅鶯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通常築巢於灌叢或草叢的地上。巢由枯草莖構成。年產一窩,每窩產5枚卵。卵底色為淡粉紅色,其上綴以污灰色斑點,有時幾乎看不見,鈍端綴以密集的磚紅色斑點,看起來就像圍繞着鈍端的一個小環帶。卵的大小為18.5×14毫米。 [4] 

中華短翅鶯保護現狀

中華短翅鶯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中華短翅鶯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