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

鎖定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內容:1912-1949年的中華民國時期,雖然只有短暫的38年,卻是中國社會歷史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
書    名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1日
頁    數
1653 頁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802309654

目錄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內容:1912-1949年的中華民國時期,雖然只有短暫的38年,卻是中國社會歷史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民國史研究自“文化大革命”後期的1972年啓動以來,30多年過去,雖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論著及各種資料,但有關民國史的一些重要問題,包括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的情況,仍有待進一步地深入研究。《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所收論文,即是為紀念民國史研究開展30年而召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彙編,論文作者均為國內外民國史研究的知名專家,其研究課題涉及民國史研究的各個領域。 [1] 

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目錄

賀 信
開幕詞
在開幕式上的致辭
在開幕式上的致辭
上 卷
民國史研究的現狀及幾個問題的討論
北京政府末期“修約外交”決策機制芻議
(1925~1928)
國民黨和中國的現代化問題
(20世紀20年代)
論1928年的東北易幟
從蔣氏下野到蔣汪合流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
特種外交委員會研究
從“胡漢民往來函電稿”看“新國民黨”
在北方的活動(1932~1936)
戰爭·集權·民主
——雜議抗戰時期民主進程中的幾個問題
國民黨走向皖南事變之經過
中國1940年代的中間勢力
中間黨派與皖南事變
抗戰時期中蘇國家關係中的意識形態問題
蘇聯對華政策對中共革命戰略的
影響(1945~1946)
是推進新疆革命,還是維護自身安全?
——關於蘇聯調停三區革命的民族因素
國家利益的抉擇
——從蘇聯駐華使館由南京撤至廣州事件看蘇聯1949年對華政策
戰後中蘇東北經濟合作交涉研究
抗戰後期國民黨政府的對韓工作
中國關於戰後越南問題的認知與實踐
(1942~1946)
論民國時期的地方政治意識
民國初年廣東鄉村的基層權力機構
黨、政府與民眾團體
——以上海市商民協會與上海總商會為中心
中 卷
國民黨經濟封鎖對中央蘇區對外貿易的實際影響
身體美學、公共意識與新生活運動
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華南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
戰時江西省國民黨統治下的後方區
《李頓文件》所見之李頓中國之行
1930年代前半期日本對華南政策的考察
日本對戰時中國的認識
——滿鐵的若干對華調查及其觀點
抗戰前後英國在西藏門隅地區的領土擴張
朝鮮半島的中國租界
波蘭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以國家力量為主導的早期現代化建設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營經濟與民營經濟
民國初年商辦鐵路的收歸國有
論民國16年9月上海日商紗廠的產品結構調整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高利貸分析
——以蘇、浙、皖三省農村為中心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信用制度的演進
抗戰前錢莊業的衰落與南京國民政府
上海金融業與太平洋戰爭爆發前
上海的外匯市場
民國時期專業銀行職員社會及教育背景研究
民國時期政府統計工作與統計資料述論
省界、業界與階級:近代中國亞文化圈
世界的形成
——略論近代中國政治共同體形成的困局
歐戰與戰後(1918~1927)中國文化轉型
“諸子不出於王官論”的建立、影響與意義
——胡適“但開風氣不為師”的範式創新一例
下 卷
三均主義與三民主義
民國時期尊孔運動的兩條路線
1930年代國民政府風俗調查與改良活動述論
論南京國民政府的廢除舊曆運動
平教會掃盲運動的歷史考察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中國紅十字會的組織與發展
抗戰時期成都茶館工人及其組織
近代天津娼業結構述論
孫中山與段祺瑞、張作霖聯合反直政治合作的努力(1922~1925年)
孫中山“中央革命”計劃與馮玉祥北京政變
九一八事變後的馮玉祥
蔣介石的中日蘇關係觀與“制俄攘日”戰略
——兼論蔣汪分歧的一個重要側面(1933~1934)
張學良及其西安事變回憶錄
——我讀張學良檔案之一
孫科與戰時中蘇關係
由宋子文檔案重新瞭解國民政府的對外政策
陳炯明“六·一六”兵變造因再探
章太炎籌邊考異
胡文虎與福建經濟建設運動
對近二十年民國學術史研究的回顧
五十年來中國大陸黃興研究述評
重視對香港澳門民國時期歷史的研究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