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倒刺䰾

鎖定
中華倒刺䰾,是鯉形目鯉科倒刺䰾屬魚類。別名青波、烏鱗、青板。 [7]  其體形呈紡錘形,略側扁;頭部呈錐形,吻端鈍且向前突出,口亞下位,口須兩對,體背青灰偏黑色,背鰭起點前有一根平卧而尖端向前的硬棘,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背棘後緣有鋸齒。 [8] 
中華倒刺䰾主要分佈於中國長江上游及其支流。 [9]  喜歡成羣棲息於底層多為亂石的流水中。 [10]  屬廣温性魚類,性活躍,喜集羣活動。要求水質清新,不耐低氧。食性為雜食性,體長10釐米以下的幼苗以枝角類、橈足類為食,體長10釐米以上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食部分動物性食物。 [9]  2月底3月初,離開越冬場向江的上游和支流遊動,持續到6月。5齡全部達性成熟。雌魚有春季產卵型(4-6月),秋季產卵型(7-8月),卵浮性,隨水漂流發育。 [11] 
中華倒刺䰾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富含營養物質,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因其個體大、抗病力強,生長快、食性雜,飼料來源廣等特點,還是一種優良的池塘、網箱養殖推廣的新品種,市場價是鰱魚的10倍。 [12] 
中文名
中華倒刺䰾
拉丁學名
Spinibarbus sinensis
別    名
長江老品種青魚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
鯉科
倒刺䰾屬
中華倒刺䰾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目
鯉亞目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亞    科
䰾亞科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Bleeker,1871

中華倒刺䰾形態特徵

背鰭Ⅳ-9;臀鰭Ⅲ-5;胸鰭Ⅰ-15~17;腹鰭Ⅱ-9。側線鱗30~32(上鱗數:6,下鱗數:4),背鰭前鱗7~9,圍尾柄鱗14。第一鰓弓外鰓耙10~12。下嚥齒3行,2·3·5~5·3·2。
中華倒刺䰾
體長81~221毫米。體長為體高的2.7~3.4倍,為頭長的3.9~4.8倍,為尾柄長的5.9~7.4倍,為尾柄高的6.7~8.7倍。頭長為吻長的3.0~3.6倍,為眼徑的4.0~5.0倍,為眼間距的2.0~2.5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0.9~1.3倍。
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均為淺弧形。吻圓鈍而突出,吻皮止於上唇基部,與上唇分離。口亞下位,腹視呈馬蹄形,口裂止於鼻孔的垂直線上。上下唇稍肥厚,包在頜外表,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在頦部中斷,下唇與下頜之間有淺縊痕。鼻孔近眼前緣。眼側上位,眼間隔較寬。須2對,較發達,吻須可達眼前緣,口角須略長於吻須,後伸達眼後緣。鰓蓋膜於眼後緣的垂線下方與峽部相連。較大。側線完全,前段略下彎後徑直伸入尾鰭基中央。背鰭及臀鰭基具鱗鞘,腹鰭基外側具一狹長的腋鱗。
背鰭外緣微凹,起點之前有一平卧的倒刺,末根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後緣有細鋸齒;其起點距吻端較尾鰭基為近。胸鰭末端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後下方,末端不達臀鰭起點。臀鰭外緣微凹,末端接近尾鰭基,起點至尾鰭基較至腹鰭起點為近。尾鰭叉形。
鰓耙短小,呈錐形,排列稀疏。下嚥齒稍側扁,末端尖而稍彎曲。鰾2室,後室長於前室。腹膜灰黑色。
鮮活魚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泛銀色光澤,絕大多數鱗片邊緣為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明顯。 [2-3] 

中華倒刺䰾近種區別


中華倒刺䰾
特徵
其體形呈紡錘形,略側扁;頭部呈錐形,吻端鈍且向前突出,口亞下位,口須兩對,體背青灰偏黑色,背鰭起點前有一根平卧而尖端向前的硬棘,背鰭起點位於腹鰭起點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鰭基為近;背棘後緣有鋸齒
體長而側扁。背腹緣均隆起。須2對,較發達,頜須較長,背鰭起點前有一向前的平卧倒刺,背鰭硬刺粗壯,後緣具鋸齒,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後。魚體側深綠,背部灰黑,腹部乳白色。鰓蓋或紅或黑。幼魚腹鰭及尾鰭基部具黑斑
圖片
中華倒刺䰾 中華倒刺䰾
倒刺䰾 倒刺䰾

中華倒刺䰾生活習性

中華倒刺鈀是一種河道型底層生活魚類,棲息於底質為礫石的山地河流當中,白天多生活於灣沱和深潭之中,夜間到生長水草及水生藻類的岸邊淺水地帶覓食為雜食性魚類,其食性較廣,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蟲及淡水殼菜為食;在其食物組成中以水生維管植物及絲狀綠藻為主,其次為底棲軟體動物和水蚯蚓,其食性通常隨環境的改變和食物的多寡而發生變化。 [4] 

中華倒刺䰾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長江流域 [5] 
中華倒刺䰾分佈圖 中華倒刺䰾分佈圖

中華倒刺䰾繁殖方式

通常在3齡、雌魚4齡達到性成熟,成熟魚體體重一般在1千克(雄魚)~1.8千克(雌魚)以上;成熟親魚體型差異不明顯,但有較為明顯的副性徵,尤其是雄魚在繁殖季節吻部有大量的珠星出現。另外,雌雄發育具有不同步的現象。
中華倒刺屬淺灘產微黏性卵的類型,其卵金黃色,卵徑1.8~2.0毫米,魚卵常常隨着水體環境的不同呈現不同的黏性或漂流性;其產卵期較長,通常在嘉陵江及其分支河流中華倒刺3月就開始產卵,一直持續到6月中旬結束,產卵高峯期是在5月上旬到6月上旬;中華倒刺屬分批產卵類型,通常不會一次產完,每次產出一部分成熟魚卵,10~15天后再次產卵,直到卵粒完全產出產卵季節中華倒刺具有短距離洄游習性,一般到所生活河流上游的淺灘和激流地帶集羣產卵於礫石堆縫或水草當中,隨水流或黏附於石礫表面孵化;中華倒刺鈀懷卵量和產卵量在不同的生長階段有所不同,初次性成熟的親魚懷卵量少,一般為2~2.5萬粒,初次產卵2000~5000粒,5~8齡魚懷卵量可達到8萬粒以上,一次產卵量可達到3萬粒以上。受精卵在水温20℃以上即可正常發育,孵化時間一般為40~45小時。 [4] 

中華倒刺䰾養殖技術

中華倒刺䰾池塘準備

  • 池塘條件
養殖中華倒刺䰾的池塘要求光照充足,環境安靜,水質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的底質最好為砂石底,少淤泥;為了便於管理,池塘面積以1~5畝為宜,水深1.5米左右,最好常年有流水條件,並配備增氧機;中華倒刺䰾善跳躍,池埂至少要高出水面0.5米以上,池埂要堅固,以防崩塌逃魚。
  • 清塘消毒
魚種放養前要進行徹底的清塘消毒,將池塘的淤泥挖去,並加高加固池埂;在放養前10天左右每畝用75~10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消毒,以殺滅野雜魚,清除敵害生物和病原菌;在放養前5~7天過濾進水。 [6] 

中華倒刺䰾魚種放養

  • 魚種要求
放養的魚種要求體質健壯,遊動活潑,無傷病,大小規格較均勻。如果要當年收成,應選擇50~100克的大規格魚種。
  • 放養時間
中華倒刺䰾為廣温性魚類,適宜生長水温為10~32℃,最適水温20~30℃。在福建省各地,春節前後均可放養,但最遲應在3月底前放養,以免影響養殖生長期。
  • 放養量
中華倒刺䰾一般採取單養的方式,根據池塘條件,每畝放養50~100克大規格魚種800~1200尾。不宜混養鯉魚、鯽魚、羅非魚、草魚等食性相近、搶食兇猛的魚類。為了調節池塘水質,每畝可套養10~15釐米的鰱鱅魚30~50尾。
  • 魚種消毒
魚種入塘前要進行消毒,一般用3%的食鹽水浸浴5~10分鐘n,或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浴25~30分鐘,防止病害發生。 [6] 

中華倒刺䰾日常管理

  • 飼養管理
  1. 餌料:中華倒刺䰾為雜食性魚類,在自然條件下主要攝食高等植物碎片、藻類、水生昆蟲幼蟲等動植物餌料。養殖條件下,採用鯉魚人工配合膨化餌料(浮性),同時輔投少量的浮萍、萵筍葉、南瓜葉、鮮嫩青草等青飼料。養殖前期(魚體長≤20釐米)人工配合餌料的蛋白質含量應達35%,中後期(魚體長>20釐米)人工配合餌料的蛋白質含量達25~30%即可。應根據魚類生長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粒徑的適口餌料。注意要選用信譽度較好的企業生產的人工配合餌料,保證餌料質量。養殖過程中不宜隨意更換餌料品種,以免影響魚類攝食生長。餌料要保持新鮮,不投過期變質餌料,以免發生魚病。
  2. 投餌量:日投餌量約為池魚總重量的3~5%,具體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温高低、水質狀況、魚類攝食活動情況等靈活掌握。一般天氣睛朗,水温適宜,池塘水質好,魚類攝食活動旺盛,可適當多投餌;反之,天氣陰雨,水温低或過高,池塘水質差,魚類攝食活動弱,則應適當少投餌。
  3. 投餌次數:一般情況下,日投餌3次,分別在上午8時,中午12時和下午4時左右各投餌一次。
  4. 投餌方法:根據池塘面積大小選擇若干個點設置食場,便於魚類攝食和清除殘餌。食場一般設在池塘邊角,用毛竹固定圍成10~20平方米的面積。當池塘水温達到13℃以上開始投餌。投餵餌料應注意掌握技巧,開始投餌時投餵少量餌料,並配合某種響聲(如拍掌),使魚類形成進食條件反射;待魚類集中快速搶食時加快投餌速度;當魚類搶食減弱時又應放慢投餌速度,至大部分魚類停止搶食散去時,停止投餌。投餵餌料切忌時飢時飽或突然增大投餌量,魚類攝食不足則影響其生長,反之魚類攝食過量會導致停食甚至發病。 [6] 
  • 水質管理
中華倒刺䰾在自然條件下喜棲息於水清流急的溪河或江段,不耐低氧,要求養殖池塘水質清新,透明度達30~40釐米,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因此,養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池塘水質的調節和管理。魚種放養前,池塘保持0.8米的水位即可;魚種放養後逐漸加水,待池塘水位達到1.5米後開始換水;一般每隔10~15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約佔池水總量的1/3;高温季節魚類攝食生長旺盛,應加大換水量;有條件的池塘,宜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保持常流水,必要時還應開啓增氧機進行增氧,保證池塘始終保持較充足的溶氧量,從而促進魚類攝食生長,提高餌料轉化率,降低餌料係數。 [6] 
  • 其他管理
中華倒刺䰾喜靜、怕驚擾,平時應注意保持池塘環境安靜。每天結合早中晚投餌時注意巡塘,觀察魚類攝食活動情況和池塘水色、水質變化情況,發現異常及時處理。要及時清除池塘污物和殘餌;保持進排水口水流暢通;做好防逃防盜等工作。 [6] 

中華倒刺䰾魚病防治

中華倒刺䰾抗病力較強,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由於養殖密度高以及養殖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魚病也偶有發生。在魚病防治上,要堅持“以防為主,防重於治”和“無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針,避免給養殖生產造成嚴重損失。
  • 魚病預防
預防魚病主要是加強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水質清新、餌料新鮮、投餵量適度。每隔半個月輪流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晶體敵百蟲(含量90%)全池潑酒。
  • 魚病治療
一旦發生魚病,要準確診斷,對症下藥,及時治療。中華倒刺䰾常見的魚病主要有水黴病,細菌性爛鰓病和腸炎病、指環蟲病等,主要症狀和治療方法如下:
水黴病
症狀:主要是由於捕撈或運輸致使魚體表受傷,水黴菌寄生而致病,春秋季水温15~20℃時易發此病。發病初期肉眼不易觀察,後期可觀察到魚體表有棉毛狀菌絲,俗稱“生毛”。
治療:每畝用菖蒲6千克搗爛+食鹽1.5千克+人尿5千克浸泡12小時後全池潑灑。
②細菌性爛鰓病
症狀: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常離羣獨遊,體色變黑,頭部顏色更黑。鰓絲腐爛有淤泥,鰓蓋骨的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部分的表皮常被腐蝕成一個圓形或不規則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
治療: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或用2.5~4毫克/升的大黃搗碎浸泡12小時後全池潑灑。
腸炎病
症狀:病魚離羣獨遊,行動緩慢,體色發黑,食慾減退,直至停食;病魚腹部常有紅斑並脹大,肛門紅腫,擠壓腹部有血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
剖檢:病魚腸管、腸壁充血發炎,腸腔內有大量黃色黏液,腸內沒有食物或僅在腸後段有少量食物。
治療:應採用內服藥餌和外用藥物潑灑相結合的方法。外用藥一般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潑灑;內服藥物採用土黴素或磺胺嘧啶拌餌投餵,土黴素用量:50~80毫克/千克魚體重,連服5天,磺胺嘧啶用量:100毫克/千克魚體重,連用5天。
指環蟲病
症狀:病魚體色灰暗,鰓部顯著浮腫,鰓蓋張開不能閉合,鰓絲失去鮮紅呈暗淡色,呼吸困難,遊動遲緩,直至消瘦死亡。該病因指環蟲寄生於魚的鰓上而造成,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爛鰓病,治療時要注意區分,避免誤診造成更大損失。
治療:用0.3毫克/升的晶體敵白蟲(含量90%)全池潑灑。 [6] 

中華倒刺䰾主要價值

中華倒刺䰾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優點,是淡水名貴魚類之一。 [6] 
參考資料
  • 1.    中華倒刺䰾  .gbif[引用日期2020-01-09]
  • 2.    中華倒刺䰾  .國家動物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1-09]
  • 3.    伍律等編著,貴州魚類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06,第133頁
  • 4.    陳大慶,朱峯躍著,三峽水庫生態漁業,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04,第93-94頁
  • 5.    甘西,藍家湖,吳鐵軍,楊劍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133頁
  • 6.    周華書.中華倒刺䰾 池塘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9,(第13期):35-37
  • 7.    李文華,旭日干,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陝西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530頁
  • 8.    鍾蕾主編,淡水主要養殖品種鑑別與評價,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2,第36頁
  • 9.    朱思華,周裕和,張光華編著,養魚必讀,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2,第57頁
  • 10.    周劍,池塘科學養魚實用技術,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1,第76頁
  • 11.    張克復主編,中國自然資源通典 甘肅卷,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09,第639頁
  • 12.    鍾蕾主編,淡水主要養殖品種鑑別與評價,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2,第3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