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菊頭蝠

鎖定
中菊頭蝠(學名:Rhinolophus affinis),是菊頭蝠科菊頭蝠屬的動物。
中菊頭蝠體型中等,前臂長平均51毫米,聯接葉低於鞍狀葉之頂端。第3、4、5掌骨約等長,上頜頰齒第1小前臼齒位於齒中線之內,因而犬齒與第2前臼齒基緣被隔離而並不接觸。
中菊頭蝠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常單隻或成羣的倒掛於巖洞側壁上,捕抓蚊類、蛾類等昆蟲為食。
中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學名
中菊頭蝠
拉丁學名
Rhinolophus affin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翼手目
菊頭蝠科
菊頭蝠屬
中菊頭蝠
亞    種
4亞種
分佈區域
中國、南亞和東南亞
命名者及年代
Horsfield, 182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中菊頭蝠形態特徵

中菊頭蝠
中菊頭蝠(6張)
中菊頭蝠體形中等大小,前臂長平均51毫米,尾長低於頭體長的一半。第3、第4和第5掌骨近等長;第3指第2節特別延長,大於第3指第1節的150%。蹄狀葉較寬闊,兩側各有1附小葉;鞍狀葉中央兩側內凹,聯接葉低圓,頂葉近等邊三角形。 [2] 
中菊頭蝠背色深暗褐,腹淡偏肉桂色,喉部更淡。 [2] 
中菊頭蝠顱骨眶間最窄。眼眶最大,平均可達6.32毫米。鼻隆成球形,後鼻凹三角明顯,齶橋最短。 [2] 
中菊頭蝠上頜門齒齒尖具雙尖,第1上前臼齒排列於齒中線之中。下頜第1門齒稍大於第2門齒,第2下前臼齒位於齒中線之外緣,故第1下前臼齒與第3下前臼齒基緣相接。齒式=32。 [3] 

中菊頭蝠棲息環境

中菊頭蝠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地區海拔290-2000米的潮濕的山洞和廢礦井的坑道。 [4-5] 

中菊頭蝠生活習性

中菊頭蝠常單隻或成羣的倒掛於巖洞側壁上,棲息高度約2-3米,同洞棲居的曾見有魯氏菊頭蝠角菊頭蝠蹄蝠、毛腿鼠耳蝠和折翼蝠等。冬眠時受干擾不驚飛,胃內無食,腸內宿糞也很少。4月份陸續出眠。白天在洞內休息,約19:30出洞取食,捕食蚊類、蛾類等昆蟲,腸長約為體長的2.68倍(2.2-3.1),一般23:00以前多數已返回洞內。 [6]  [7] 

中菊頭蝠分佈範圍

中菊頭蝠在中國以內分佈於湖南、山西、湖北、貴州、四川、雲南、浙江、福建、江西、廣東、香港、廣西、江蘇、安徽和海南。中國以外分佈於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8] 

中菊頭蝠繁殖方式

中菊頭蝠繁殖時間在春夏季,胚胎孕育於子宮右側角,每胎產1仔,部分雌性第二年性成熟。 [6] 

中菊頭蝠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1中菊頭蝠海南亞種Rhinolophus affinis hainanusJ Allen, 1906
2中菊頭蝠華南亞種Rhinolophus affinis macrurusK. Andersen, 1905
3中菊頭蝠西南亞種Rhinolophus affinishimalayanusK. Andersen, 1905
4中菊頭蝠指名亞種Rhinolophus affinis affinisHorsfield, 1823
(以上內容來源: [9] 

中菊頭蝠保護現狀

中菊頭蝠保護級別

中菊頭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8] 

中菊頭蝠種羣現狀

中菊頭蝠是一個具有高度適應性的物種,廣泛存在於南亞、中國和東南亞,沒有這個物種所面臨的主要威脅,種羣分佈不零散,發展趨勢穩定。 [8] 
參考資料
  • 1.    Rhinolophus affinis  .flickriver[引用日期2016-05-29]
  • 2.    羅蓉等編著.貴州獸類志: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10:第79頁
  • 3.    鄭生武,宋世英主編.秦嶺獸類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6:第116頁
  • 4.    鄭生武,宋世英主編.秦嶺獸類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6:第118頁
  • 5.    浙江動物志編輯委員會.浙江動物志 獸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第29頁
  • 6.    王岐山主編.安徽獸類志: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03:第44頁
  • 7.    黎道洪編著.貴州喀斯特洞穴動物研究:地質出版社,2007.6:第86頁
  • 8.    Rhinolophus affinis  .The IUCN Red List[引用日期2016-05-29]
  • 9.    鄭生武,宋世英主編.秦嶺獸類志: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06:第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