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甸犛牛

鎖定
中甸犛牛,1986年列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是適宜特殊地理環境的牛屬犛牛亞屬原始地方品種,屬肉乳毛皮兼用型犛牛。
中文名
中甸犛牛
產地分佈
迪慶州中北部高寒地區香格裏拉縣
泌乳期一
般為210~220天
品種特性
體格健壯四肢短而結實,頭大額寬

中甸犛牛產地分佈

中甸犛牛(公牛) 中甸犛牛(公牛)
中甸犛牛是我國主要犛牛類羣之一,主產於海拔2900—4900m之間的迪慶州中北部高寒地區香格裏拉縣建塘鎮、格咱、尼汝、東旺,德欽縣昇平鎮、羊拉、佛山等地的高寒草甸草場,亞高山(林間)草場、沼澤草甸草場和亞高山、山地灌叢草場等幾類草地。其它在全州的各地高寒山區和周邊鄉城、德榮、稻城等地有分佈,海拔2500m—2800m的中山温帶區的山地有零星分佈。 [1] 

中甸犛牛品種特性

中甸犛牛體格健壯四肢短而結實,頭大額寬,體軀深厚,皮薄無汗腺,被毛密長,尾短毛長形如帚,具有耐寒、耐缺氧,耐粗,耐牧,抗逆性強,泌乳力高的特點。中甸犛牛極適高海拔氣候自然環境和低矮草叢,不耐濕熱及蚊蟲,乳脂含量高,肌肉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豐富,骨骼遊離鈣離子豐富,性成熟較晚,繁殖力低,生長相對緩慢。 [1] 
生活習性
野犛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犛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犛牛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中甸犛牛體形外貌

體格健壯結實,體型大小不一。公牛性情兇猛好鬥,母牛性情比較温順。毛色以黑色為多,其次為黑白花。公母牛均有角,角細長向外上方伸展,角尖稍向前或向後,角為黑色或灰白。額寬面凹,眼圓大稍凸,耳較小而下垂。頸細薄無肉垂,胸深大,背腰平直而稍長,臀部傾斜,尾短毛長,形如帚。四肢短。被毛長,尤以四肢及腹部裙毛甚長,長者可及地。公牛體高為113釐米,體重為230千克;母牛分別為105釐米和190千克;閹牛分別為120釐米和300千克。

中甸犛牛生產性能

泌乳期一般為210~220天,在帶犢哺乳的條件下,每頭母牛產奶202~216千克,乳脂率為6.2%左右;不帶犢的母犛牛年產奶529~575千克,乳脂率為4.9~5.3%。未經肥育的成年牛屠宰率為48%,淨肉率為36%。母牛一般4歲開始配種,繁殖率為66%,成活率為9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