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焦濕熱

鎖定
中焦濕熱,中醫證候名。濕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濕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脾胃納運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中焦濕熱由於病情複雜,治療未得要領,往往纏綿難愈,如能及時正確治療,亦常迅速霍然告愈。
中文名稱
中焦濕熱
英文名稱
dampness-heat in middle jiao
定  義
濕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濕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脾胃納運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
應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病機(三級學科)
中醫病名
中焦濕熱
就診科室
中醫
常見病因
濕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濕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
常見症狀
脾胃納運功能失常、惡熱汗出
屬    性
中醫證候名
病症介紹
濕熱病入中焦,往往熱盛陽明則惡熱汗出,濕蔽清陽則胸痞昏重,濕邪內盛則舌苔白膩,濕熱交蒸則苔黃舌紅,是濕熱病進入中期的表現,也是整個濕熱病變過程中的重點。上焦濕熱,為時短暫,很快即轉入中焦,由表入裏。這時臨牀特徵,一是熱象開始明顯起來,早晨發熱輕,下午發熱重,惡寒現象相對減輕,I為濕熱之邪已經入裏,由衞到氣的標誌;二是由於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故胃腸症狀特別明顯,消化功能受損亦較嚴重,如不飢納少,腸鳴便溏,胸痞腹脹更甚,肌肉四肢脾所主,故此時身重肢困比上焦濕熱階段也更明顯;三是病程長,病勢纏綿,變化小,傳變慢,其證數週數月很少變化,此即葉桂所説“在一經不移”,而俞根初更細緻地描述為“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體痛肢懈,脘悶噁心,口渴或不渴,午後較重,胃不欲食,大便或秘或溏,色如紅醬,溺黃濁而熱,繼則如瘧疾,但寒熱模糊,不甚分明,或皮膚隱隱見疹,或紅或白,甚或但熱不寒,熱甚於夜,夜多譫語,輾轉反側,煩躁無奈,或嘔或呃,天明得汗,身熱雖退,而胸腹之熱不除, 日日如是。速則三四候即解,緩則五七候始除”;四是病情表現複雜,既可寒多熱少,也可壯熱憎寒或寒熱模糊。但是邪氣終究不是從陽化熱,就是從陰化寒,或者深入臟腑,而使病情發展加重,出現變局。
中焦濕熱由於病情複雜,治療未得要領,往往纏綿難愈,如能及時正確治療,亦常迅速霍然告愈。治療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化濕。因為中焦濕熱各種症情出現的因素,皆由濕邪所致,故化濕也就成為治療的中心。常用方劑如蒿芩清膽湯或達原飲加減。因為蒿芩清膽湯中的陳皮、半夏、茯苓,達原飲中的草果、厚朴等均為化濕之品。亦常在此類方中加入藿香、蒼朮、佩蘭等,也是出於這一目的。
此外,痰濕同源,故一般濕熱之證,大多兼痰。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中焦濕熱藴蒸成濕,可以上蒸於肺,出現咳嗽痰多,咳吐不爽,宜用三仁湯加減,杏仁、生薏苡仁清肺止咳,半夏化痰,滑石、通草利濕,白豆蔻、厚朴芳香化濁。也有痰核結於頸腋不消者,可加用紫金錠以消散。甚至出現濕痰矇蔽清竅,耳聾不聰,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或者處於半明半昧狀態者,則用菖蒲鬱金壽加減,以石菖蒲、廣鬱金、瓜蔞、浙貝母、戈制半夏等除痰開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