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幡(建甌挑幡)

鎖定
中幡(建甌挑幡),福建省建甌市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建甌挑幡是福建省建甌市獨特的民間傳統文化藝術遺產。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把將士帶回的軍旗捆在長竹竿頭揮舞,以表達對壯烈捐軀弟兄的懷念。從此,軍中每年均以此禮節告慰英烈,相沿成習,世代傳承,逐漸演化成建甌民間特有的挑幡習俗,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建甌挑幡不但有它的歷史內涵,而且在幡的製作工藝上也有獨特的風格。建甌挑幡在保留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髮揚光大,形成了一套異彩紛呈、新穎高難的新套路,如“手舞東風轉,肩扛南天松,肘擎中軍令,牙咬北海塔,口挑百戰旗,鼻託乾坤棒,腳踢西方柱”等。 [1] 
2008年6月7日,福建省建甌市申報的中幡(建甌挑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Ⅵ-3。 [2] 
中文名
中幡(建甌挑幡)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遺產編號
Ⅵ-3
申報地區
福建省建甌市

中幡(建甌挑幡)歷史淵源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歷史悠久,其形成和來歷,沒有確切記載,在建甌當地有多種版本民間傳説。當代被認可的説法是,民族英雄鄭成功迎接明末隆武帝朱聿鍵入閩,一面組織“抗清扶明”大軍,一面厲兵秣馬收復台灣。位於建甌城郊的大洲造船工匠紛紛應徵入伍,追隨鄭成功征戰。收復台灣戰役結束後,凱旋返鄉的將士把帶回的戰旗高掛竹竿豎在村頭,以示紀念陣亡的弟兄和表達匡扶明室的抗清決心。正月廿四日這一天,清兵進村砍倒旗杆,撕毀戰旗,但大洲造船工人毫不畏懼,過後又將大旗掛起,並競相擎持,前仆後繼,人倒旗在。在這之後,每逢正月廿四日,大洲百姓都要擂鼓鳴鑼,用大毛竹裝點的旗杆舞動一番。大洲人把這一天當作過大年,名日“接龍脈”,比正月初一還熱鬧,意在紀念先輩們的英雄壯舉,抒發了大洲人的報國信念。隨着歲月流轉,逐漸演化成建甌挑幡活動。 [3] 
文革期間,民俗體育項目被作為封資修餘毒而掃除,傳承者也被批鬥,建甌挑幡被一度終止。 [4] 
改革開放後,隨着撥亂反正、廟會的盛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有個別村落開始恢復這一民俗體育活動。然而,這一民俗體育藝陣的重建是艱難的,一是有部分老藝人已離開人世;二是有的藝人仍對文革期間的強制心有餘悸,不願參與。但為繼承與弘揚建甌挑幡,建甌大洲村的有識之士組建了建甌大洲民俗體育挑幡表演隊,並在中國內外表演和比賽中屢獲殊榮。 [4] 
20世紀90年代,建甌市民間挑幡藝術團異軍突起,形成多家爭鳴的競爭格局,一批挑幡好手相繼湧現,表演技巧、動作難度和幡穩定性增加,動作也由過去的簡單幾個,增加到幾十種。 [3] 
2000年後,在建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福建省民間藝術協會和福建省歌舞團等有關專家指導和幫助下,建甌挑幡在保留傳統精華基礎上經過藝術創新,採用具有建甌鄉土氣息的音樂伴奏,同時大膽啓用女挑幡藝人,使表演動靜結合、聲情並茂、剛柔相濟,更具藝術感染力,實現由街頭雜耍向舞台藝術的飛躍,成為建甌的民間藝術品牌。 [3] 

中幡(建甌挑幡)運動特色

中幡(建甌挑幡)動作技能

建甌挑幡以體“長”而“重”,挑法“雄”而“剛”見稱。據《建甌縣誌》記載,最長的幡有10.2米,幡重為20.6公斤。其動作難度被一次次創新,動作招式隨着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它的主要招式動作基本在於轉、頂、踢、咬、扛、託,表演和練習挑幡動作時都需要自然抬頭目視幡頂。建甌挑幡的主要動作招式有32個,多為鏈接配合動作。 [4] 
建甌挑幡“轉”的展示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表演時,手舞東風轉這個動作是較能體現幡的特色旋轉。第一步:演員手中一根巨幡,從右手持幡,以手腕帶動前臂從右往後向左轉動幡杆,成右反手持幡狀態,手背向左,肘部朝上並輕靠幡杆,高不過肩。第二步:右反手持幡從右移至身後,手握幡箍(幡底座抓把)不要轉動,隨着微彎的手臂放直,將幡杆移至後背腰間,然後由左手從身後握接,繞左提至胸前成左反手持幡狀,左手背朝右,肘部微彎並自然貼靠幡杆,其高度同右反手持幡,高不過肩。第三步:用右手掌輕託持幡的左手將幡上提至胸前,左手順勢利用手腕帶動小臂從右往後再向左轉動幡杆,成左正手持幡狀態至雙手正手持幡置與胸前,這一連貫的動作,從前至右,右再移後,後再至左,最後回至胸前。幡體自傳,幡繞人轉,一根巨幡在演員手中虎虎生風,幡不離身加速旋轉,仰頭觀看幡布和幡頂在轉動過程中隨風飄揚。 [4] 
建甌挑幡“立”的展現
對於挑幡運動,直立不倒只是入門,加上難度招式也只是它的邊角技能,對於挑幡表演而言,場地需求偏高,由於建甌幡直立於地面高達10米多,加上人的高度一般超過12米,室內表演往往受到限制,在室外表演時遇到大風天氣,受到風的影響,幡在表演的過程中需要逆風傾斜,傾斜程度根據風的大小,要求演員雙手用力輕重的程度,腳步的大小快慢來進行調整。建甌挑幡本身淨重就有20公斤,在風力較大時,加上幡布的阻力,一個不留神順風倒下,就比原有的重量要大許多,甚至超出十幾倍,想要屹立於風中起舞而不倒,這就需要挑幡表演者高超的技術水平和多年的出演經驗才能做得好。在風中起舞幡體傾斜到60°左右屹立不倒時的畫面,感覺幡時刻都要砸在地上、人羣裏,但又具有震撼感。 [4] 
建甌挑幡“拋”的呈現
在眾多挑幡動作裏,拋這個動作較常出現,高拋幡動作有幾種,拋至頭頂託舉對挑幡成員來説已較為輕鬆,較為高難度的單人拋幡動作,從胸前單手將幡拋過肩,鬆開持幡手將幡拋過肩,落至後背,另一隻手反手在後背迎接,從後至左前回位與胸前,左右手輪換進行,左右開弓。同一個動作,再加上一個難度後,將幡拋過頭頂較高點,順重力砸在早已經等在後背的手上,這個動作在觀眾眼裏如出一轍,但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個動作不管是在力度、高度、與精準度的基礎上得到了昇華。單人拋接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多人拋接成為焦點,一人將幡向後拋過頭頂高達2米位置快速閃身而退,由後面一個快步頂上,手接也就是平時練習裏的簡單招式,用手臂接、胸口接、肩膀接時才能體現挑幡的技巧與難度。高難度的拋幡動作需要挑幡成員對幡的掌控,對風向的感受,以及用力的大小,每一個動作都是由挑幡成員幾百次的練習才得以進行表演,為的是向人們展示建甌挑幡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4] 

中幡(建甌挑幡)道具特徵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
建甌森林資源豐富,適宜毛竹生長,是中國南方重點林區,素有“筍竹之都”“中國竹子之鄉”“中國筍竹城”等稱號。毛竹面積、立竹量和竹材產量均居中國縣(市)之首。建甌挑幡民間藝人祖祖輩輩生活在竹鄉,與毛竹息息相關。從而形成了建甌挑幡以建甌當地盛產的大毛竹為主要材料的地域性特徵。
幡杆——是挑幡的主體部分,要求選用本年度生長、竹節間距寬、頭尾大小比較勻稱且粗壯的大毛竹製作。為防止蟲蛀,毛竹從山上砍來後要削去外表青皮,然後埋入泥塘中浸泡數月,等毛竹中的甘甜味消失後取出晾乾,再用明火將彎曲部分烤直並刨光以及用鐵絲或鐵皮加固,最後將幡杆外表油漆成與毛竹相似的顏色,畫上竹節。
幡頂——即套在幡杆頂部的一個六角形寶塔,用竹片和綵綢製作,四周嵌有小彩旗、鮮花等,表演時幡頂可隨幡杆的轉動旋轉自如。
幡鬥——為四方形狀,用竹片和彩色綢布製作,固定在幡頂上方的旗杆上,每支幡裝有3個幡鬥,上大下小,主要起裝飾作用。
幡箍——用鋼筋製成圓圈並用柔軟布條包紮,粗約2—3釐米,套在幡杆底端,便於表演者把持。
幡幅——用大紅綢布製作並配有綠色彩邊的條幅,沿幡頂底部順幡杆垂掛。其功能是:根據舉辦活動的需要,張貼吉祥喜慶之詞或廣告等。
旗竿——用建甌當地盛產的苦竹加工製作,直徑約4釐米左右,長5米。使用時頭端與幡杆連接,用特製的螺栓和木塞固定。旗竿中間部位套幡頂和幡鬥,尾部掛幡旗。挑幡表演時幡頂在幡杆上方旋轉自如,就是以旗竿為軸心。
幡旗——為紅色彩邊三角旗,套在幡的最尾部。以前在幡旗上一般都是用“鄭”字,現改為“幡”字,故稱之為幡旗。 [4] 

中幡(建甌挑幡)多元素融合

建甌挑幡表演融入了許多元素,例如配樂,從傳統的鑼鼓伴奏已經演化到了用MP3播放現代喜慶音樂的伴奏,使得挑幡與音樂的配合能在大場合上演繹的更加出色,在服飾、穿着上挑幡藝人也是保留先代的原汁原味,一身華麗的絲綢,拖地的燈籠褲,腰間繫上腰帶,挑幡藝人手持風幡,在台上、在風中表演。
1、與延平戰勝鼓聯合出演。因為建甌挑幡和南平戰勝鼓都與民族英雄鄭成功有着歷史淵源關係,兩者經常同台聯袂表演。
2、與武術、舞龍舞獅同場競技。眾多武術表演者圍幡起練,幡在中間起舞,隨着節奏,整齊的武術套路表演隨着幡的轉動而動,這一挑幡表演與武術表演的結合使得本為單調的編排昇華為藝術性更加強烈的表演。
3、與傘技相結合呈現。傘技表演也是建甌的特色之一,與建甌挑幡的結合在早期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在大型節日慶典表演時,台上的傘技演員與挑幡演員的數量相比較多。幡在台上轉動着,傘在周圍環繞、穿梭、轉動着。 [4] 

中幡(建甌挑幡)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具有文化娛樂與強身健體的雙重功能,其多姿多彩的表演既展示力量,又體現技巧,表演時配以古典服飾和民間鑼鼓音樂,豪放中不失典雅,展現出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相交融的深厚歷史文化意藴研究價值。 [1] 
傳承人物
祝石樑,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中幡(建甌挑幡),申報地區:福建省建甌市。 [5-6]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建甌市文化館獲得“中幡(建甌挑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中幡(建甌挑幡)項目保護單位建甌市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建甌市文化館(建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9-10] 

中幡(建甌挑幡)社會影響

中幡(建甌挑幡)重要活動

建甌挑幡曾參加了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第八屆中國國際風箏節暨第十三屆全國風箏比賽民間絕技絕活展演、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第十二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湄洲島演出、第五屆中國竹文化節、南京迎奧運倒計時一週年暨全國億萬職工健身活動啓動儀式、第六屆中國園藝花卉博覽會、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CCTV挑戰羣英會、第二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中央電視台2009年元宵晚會等大型文藝表演。 [3] 
2018年,建甌挑幡藝人在央視春節特別節目“美麗中國唱起來”南平專場中展示建甌挑幡技藝。 [8] 

中幡(建甌挑幡)榮譽表彰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
建甌挑幡節目曾獲首屆八閩巾幗健身大賽特色獎、第二屆全國億萬婦女健身活動展示大會最佳特色獎、首屆浙江衢州國際孔子文化節暨閩浙贛皖四省四市民間藝術節民俗表演特別獎、首屆泛株三角民間藝術節表演賽金獎、北京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少數民族絕技藝術展演特別貢獻獎、海峽巾幗健身大賽特色獎、福建省第五屆百花文藝獎三等獎、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暨海峽兩岸民間藝術邀請賽金獎等榮譽。 [3] 
1998年,建甌挑幡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列入“吉尼斯大全”,譽為“中華一絕,天下第一”。 [3] 
2001年,建甌挑幡節目《同慶》獲第五屆中國民間藝術節表演賽金獎。 [3] 
2011年,建甌挑幡節目《歡慶》獲全國民間絕技絕藝展演金獎。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