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州路

(洛陽市中州路)

鎖定
北京的長安街有“十里長街”之稱,洛陽市的中州路則有“三十里長街”之譽。 [1] 
中文名
中州路
長    度
39500 m
起    點
洛陽西立交橋
終    點
偃師市前紙莊
所屬地區
中國河南省洛陽
別    名
三十里長街
開始修建時間
新中國成立之初

中州路與眾不同

在國內的城市中,很難找到第二條像這樣的城市道路: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始修建,之後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洛陽中州路
洛陽中州路(13張)
這就是河南洛陽的中州路,一條見證洛陽城建歷史、洛陽人創業史的特殊道路。 [2] 

中州路中州西路

中州路的修建,與“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礦山機器廠、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銅加工廠等在洛陽選址密切相關。澗西作為工業區,在企業籌建的同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率先動工。
市城建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閆亞利回憶説,1955年,中州路開始修建時,首先動工的是兩段:2013年的中州西路、洛陽中州中路西關花壇至黃梅路段。
中州西路 中州西路
當時的城市道路規劃是:現在澗西大廠門前的建設路擬名緯一路,現在的中州西路叫緯二路,現在的景華路叫緯三路,現在的西苑路叫緯四路。緯一路以北為生產區,緯一路與緯三路之間是文化娛樂、生活區,緯三路以南為生活區緯二路的重慶路路口以西至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稱為“八步路”,因當時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叫解放軍第八步兵學校,沿用了很長時間,後來改名為中州西路。直到現在,澗西大企業沿用的“街坊”排序,也是以重慶路為“零號街坊”。
洛陽市志》的記載印證了閆亞利的説法:“中州西路,(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時擬名緯二路,1964年易名友誼路,1966年又更名為反帝路,1982年改稱中州西路。”
在緯二路開始修建前,現在的中州東路西關花壇至民主街段的幹道雛形也已形成,只是叫東華街、西華街,因為當時只是將東華街、西華街進行整修。
1955年,現在的西關花壇護城河上架起了一座橋,老洛陽城有了新的向西的出城公路。當年,西華街向西修到今天的黃梅路口,也就是一運公司門前,這是最早的中州中路。之所以如此,也是考慮當時洛陽交通運輸的“司令部”在這裏。然而,這一延伸,使得洛陽傳統意義上的東大街、西大街失去了意義,東華街、西華街取而代之,成為洛陽東西向的主幹道。
2010年4月7日,中州西路西延長線通車。中州西路西延長線工程位於洛陽市最西端,東起谷水花壇西側王祥東路,連接中州西路,西至洛新開發區經一路,道路全長1864.9米,紅線寬49米。 [3] 

中州路中州中路

老城的東大街、西大街是當年貫穿洛陽城東西的主幹道,出了當時的西關(現在的麗景門)往現在的西工、澗西去,當時只有一條洛(陽)潼(關)公路。這條公路從金業路穿過五賢街,經凱旋路,到解放路附近折向西北,在今中州橋南有個簡易橋樑,跨過澗河,沿現在中州西路的大致平行路線到谷水,出洛陽向西安。
洛陽老市政府就建在當年的洛潼公路邊。
1956年,中州路開始從現在的黃梅路口修到人民西路口。於是,西工的“小街”和老城的“老集”成為洛陽最熱鬧的地方。
緊接着,中州路從人民西路口修到中州橋。到1957年,中州中路基本定型。
關於修建中州路的一場爭論,至今感動着洛陽人。
當時,中州路撇開洛潼公路直接從現在的西關花壇向西到七里河,規劃線路兩旁都是農田,而道路規劃總寬度近60米,引起了爭議。不少人認為修得太寬,浪費農田,成了“捱罵路”。時任市委第一書記的李立力排眾議,堅持規劃超前。為此,李立後來受到批評,主要“罪狀”是“佔用農田過多”。李立在作檢查時説:“現在你們罵我把道路修得寬了,30年後你們還要罵我把道路修窄了。”李立書記在城市建設上的高瞻遠矚,讓人讚歎。
如今,當我們感嘆中州路車流如梭,道路不夠寬闊時,可曾想到,50年前的決策者是如何頂住壓力冒着風險拍板的。
中州橋是中州路第一橋。作為貫穿城市東西主幹道的咽喉工程,先於中州路於1954年10月動工,1955年12月25日建成通車後,下游50米的簡易橋仍然沿用了很長時間,近些年才拆除。1984年秋,為了適應中州路日益增大的交通壓力,中州橋改造工程動工,1985年春完工。改造後的中州橋寬47米,兩邊慢車道各寬10米,人行道各寬3米,與中州路三塊板式相吻合。橋西側建“榖水亭”,橋東北側立的石碑上書“中州橋”,為著名書法家啓功所題,成為中州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州路變身城市道路

從當年的洛潼公路到後來的310國道,都是從洛陽市區穿城而過,50年來,從白馬寺方向來的車輛穿過市區主要走3條路線。
最初,從現在的東花壇隴海立交橋(當時是平交道口)進城,走東大街、西大街,從麗景門出城一路向西。
後來,洛潼公路成為國道後,東來車輛經過現在的啓明西路、東車站、北關、西華街、中州路向西。
再後來,沿邙山分段開闢310國道後,東來車輛開始從現在的石油路,經紗廠路立交橋進城,走紗廠西路、芳華路、建設路到谷水西行。
2000年,中州路徹底告別國道成為城市道路。當年,經過邙山的310國道西段貫通,外地車輛繞城而過,中州路不再肩負國道的職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道路。
這個過程,整整用了將近50年。

中州路花會工程

中州路當初修建時,中間是快車道,兩側是排水溝、綠化帶,可以説是一條簡易城市道路,後來,進行了多次擴修。
1955年城市規劃時,以北大街為界,西至西關花壇定名為西華街,東至民主街定名為東華街。1979年,東華街從民主街口向東,一直打通到啓明南路。1982年,市政府將西關花壇至啓明南路的中州路、西華街、東華街統稱為中州東路,東華街、西華街至此消失,留在路邊的東華大酒樓默默記憶着這條存在百年的老街。
1990年,市政府對原東華街、西華街的中州東路路段進行擴寬;2001年,又將中州東路向東穿過焦枝鐵路,通向洛界高速。至此,中州東路定型。
閆亞利説,當時對東華街、西華街進行改造時,從路邊地下發現了民國時修建道路用的土陶排水管道,環環相扣、節節相連,反映出老洛陽城建者的智慧。
中州中路的大規模改造是在1975年,當時,對邊溝進行填平,後來又進行了網線入地改造;加寬慢車道、人行道,保留法國梧桐,刨除毛白楊、泡桐等,中州中路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模樣。
中州中路可以説是中州路之根。20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時就定名為中州路,1964年正式命名,並以金谷園路為界,分為中州東路、中州西路,1966年曾改名紅旗路,1982年更名中州中路。
中州西路改造次數最多,形成三板塊路型,固定綠化風格是在1982年。
閆亞利説起了一個小故事。當時,工程建設指揮部設在洛陽飯店,改造內容有道路、排水、自來水、綠化等,包括延伸至谷水村西。市政府當時提的綠化標準是:“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十里飄香。”按照這一思路,要大量在綠化帶種植側柏、國槐、牡丹、百日紅、桂花,需要把幾千株楊樹刨除。一些市民覺得可惜,給市政府提建議,希望能夠妥善處理。指揮部經過研究,讓全市中小學組織人員,到工地移植楊樹,最後,能夠移植的楊樹都得到妥善移植。至今,我市很多中小學的校園裏還種植着從中州西路移植的楊樹。
因為1983年4月15日至25日要舉辦首屆洛陽牡丹花會,所以中州西路的改造成為第一個“花會工程”。此後,每年牡丹花會前,市政府都要確定一些城市建設方面的工程,促進了洛陽城市面貌的大變樣。中州西路改造工程1983年4月初順利完工,為緩解當年擁堵的花會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州西路最後的“腸梗阻”是現在的中州橋到七里河崗樓段,這一段路不長,當年屬於洛潼公路,但是由於地勢複雜,路面起伏很大,簡易路兩側都是七里河農民的土窯洞,改造難度很大。1956年組織完成了擴建,定名為黑龍江路。至今這一區域還保留着吉林路、遼寧路,黑龍江路1982年易名中州西路。多年來,洛陽人開玩笑時都愛説:“‘東三省’在七里河。”
2000年,中州西路取直、擴寬到谷水西花壇,完成了最近一次延伸。至此,一條中州路從洛界高速一直通到谷水西花壇,橫穿洛陽城,全長近20公里。
2010年,中州西路繼續延伸至洛新開發區。
中州路,這條記錄着半個世紀古都鉅變的長街,折射出洛陽人創業的艱辛。

中州路東延工程

橫貫瀍河、老城、西工、澗西4個城市區的中州路,始建於1955年,見證了古都洛陽半個多世紀的城市發展史。如今,這條有“古都第一路”之稱的大道,迎來了又一次“蜕變”的機會。為加快實現洛偃融城的目標,中州路東延工程成了打通洛偃兩地交通的核心路網建設項目。2012年7月9日,中州路東延工程偃師段舉行開工儀式,正式開工建設。據偃師市當地負責人介紹,中州路東延工程偃師段又稱中州大道。中州大道西起洛龍區白馬寺鎮與偃師市首陽山鎮交界處,東至310國道旁的偃師市城關鎮塔莊村洛河橋頭,全長約14公里,共穿越偃師市城關鎮、工業區、首陽山鎮的14個行政村。全線按城市主幹道建設,設計寬度為70米,雙向8車道,總投資約5億元。中州路東延工程分為洛陽市區段與偃師段。其中,西起二廣高速瀍河站出入口的洛陽市區段建設工程也正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州路東延工程全線貫通後,從洛陽市區開車只要25分鐘就能直達偃師市區。中州大道是偃師市主動對接洛陽的第一條城市主幹道,將拉大偃師的城市框架,把偃師東區、西區及洛偃兩地連為一體,大大加快洛偃一體化進程。 [2] 

中州路上海的中州路

位於上海市虹口區,上接著名的虯江路,下接武進路,在這條路上有上海軌道交通10號線四川北路站,著名的民辦新華初級中學(華東師大一附初中)就坐落在此。

中州路洛陽的中州路

中州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然次條大道並非我們所想的一直到底,中州中路與中州西路之間你會明顯的發現一個70度的角,這也證明了一點洛陽地界無直路的説法,中州路乃是洛陽最為重要的東西走向的道路,往來於此的行人車輛每天不計其數。
中州路東起洛陽瀍河區高速路口,途徑整個洛陽市,西到洛陽穀水之地,把整個洛陽城聯繫在了一起,雖有多條與其並排東西走向的道路,然都沒有其知名度之高,縱觀當今洛陽,幾乎所有的商業區都位於中州路左右,中州路早已成為洛陽城最為重要的道路。
中州中路之上,泡桐參天、細草微發、牡丹含苞待放,給人在自然之中行駛一番,縱是南京的中山大道也不過如此,外來之人行駛在此條道路之上,無不驚歎稱讚洛陽環境之優美。
“要了解洛陽城市交通史,就不能不瞭解中州路!”市建委一人士近日這樣評價中州路的地位。
中州路東起啓明南路,西至谷水,全長15.108公里,橫貫瀍河、老城、西工、澗西4個城市區,是市區最長的一條東西主幹道,人稱“三十里長街”。該路始建於1955年,1990年才全部建成,整個工程歷時36年。一條中州路,見證了洛陽的城市發展史。
市建委前任負責人於良棟昨日説:1955年國家“一五”計劃開始,國家把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的4個放到我市澗西,建設急需的建築材料、車牀零件,必須源源不斷地從洛陽東車站運來。當時的洛陽僅老城區有幾條窄窄的小馬路,根本無法滿足運輸需要。
修路迫在眉睫!中州路建設規劃迅速出台,時任國家城市建設部部長的萬里批准了這個規劃,當時的市長呂英主持了中州路的規劃和施工”。
這一預言被後來的事實驗證了。由於城市規模越來越大、車輛越來越多,中州路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整修,可今天,中州中路、中州東路,仍舊是洛陽車輛最擁擠、堵塞最嚴重的路
於良棟説,由於當時洛陽附近還沒有國道和其他東西溝通的大路,所以310國道修建之前,中州路還是中國東西溝通的必經要道,洛陽人不出門隨時可以看到外地的貨車和長途客車。
市建委資深人士説,中州路是溝通洛陽東西的大動脈,是洛陽55年城市交通史的“活字典”,該路對洛陽市政、交通、經濟的發展作出的貢獻,根本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有人甚至這樣評價中州路的貢獻:今天洛陽城市的格局,實際上是沿中州路向北、向南發展起來的。
近年來,我市城市道路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市區道路總長度已經達到430公里,人均擁有道路面積10萬平方米。近年來,我市先後對50多條主次幹道、150多條背街小巷、5個出入口、外環公路進行了新建和改擴建,從而形成了高速便捷的現代化城市道路網絡。
儘管如此,在老洛陽人的心目中,中州路,仍是牢不可破的“古都第一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