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嶽古廟會

鎖定
中嶽古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中嶽廟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公里處,太室山東南麓黃蓋峯下。每年農曆三月初十和農曆十月初十,登封縣都要舉行傳統的中嶽廟會。中嶽廟會源於古代統治者對山嶽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嶽廟會進入鼎盛期,中嶽廟會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中嶽廟會會期長達10天,人數最多達每天20萬人次。
2006年10月,中嶽古廟會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中嶽古廟會
分    類
民俗活動
地    區
登封市中嶽廟

中嶽古廟會基本簡介

中嶽廟給人的印象是大。規模大,廟宇大,神像大,氣魄大。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該廟現佔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廟房400餘間,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羣。它們彷彿是一羣歷史老人,靜謐的肅立着,對遊人訴説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中嶽古廟會歷史淵源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道教雖然興起於東漢時代,其來源卻是我國遠古時代的巫術,後來繼承了秦丶漢以來的神仙方士之傳統,歷史淵源較長。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裏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説是周靈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遊於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説,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峯以東的白鶴觀,揹負三峯,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中嶽古廟會起源傳説

據《道學傳》説,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名道最早的記錄。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裏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徵五嶽的圖象,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據道教經典《雲笈七籤》説,五嶽真形圖是道士入山辟邪的護身符,一切妖鬼蟲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六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2] 

中嶽古廟會廟會習俗

廟會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古老的民俗文化,如“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等。廟會上還有舞獅子、旱船、高蹺、火龍舞等民間藝術舞蹈表演,還可見到具有濃烈信仰色彩的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

中嶽古廟會拴娃娃

流行在當地的一種求子習俗,人稱“拴娃娃”。娃娃,是一種用黃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曬乾後塗上色彩。娃娃有男女之別。拴娃娃的地點,一般都在中嶽廟後院的崇聖門周圍和寢殿裏。求子的人在嵩嶽大帝和嵩嶽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頭,要男要女,紅頭繩要綁在娃娃的脖子上,呈蝴蝶結形狀,飄逸瀟灑。
婦女們接過娃娃後,將娃娃抱回家裏,放在牀頭上或葦蓆下。如願以償生下孩子後,在孩子週歲時到中嶽廟裏向嵩嶽娘娘還願,以此作為嵩嶽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種報答方式。

中嶽古廟會拜乾爹

中嶽廟崇聖門東側有4尊鐵人,宋代治平元年鑄造。它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都稱他們為“鎮廟鐵人”。傳説金兵南侵,鐵人準備渡河抗金壯志未酬,當地的百姓對鐵人充滿了崇敬之情,把它們奉為守護神,孩子週歲時,要到中嶽廟的鐵人前舉行掛鎖儀式,把銅鎖或銀鎖先掛在鐵人的臂膀上,然後讓孩子焚香叩頭。然後將鎖從鐵人身上取下,掛到孩子的脖子上時,就意味着鎖是鐵人送給孩子的禮物,孩子受到鐵人換保護,以後就會平安健康。這種習俗,有人稱為“掛鎖”,有人稱為“拜乾爹”。

中嶽古廟會摸鐵人

傳説説身體的哪個部位疼痛不適,只要摸摸鐵人與自己相同的部位,這樣,病痛就會減輕甚至痊癒。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