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峇魯

鎖定
在新加坡,沒有到過中峇魯,你很難想像繁忙的城市裏還有這麼一片清涼之地。它的範圍不大,小小的住宅區裏都是戰前的舊式組屋,空氣裏彌散着一種悠閒的味道,偶爾會看到有人走過,但多數時候看到的只是趴在牆角的懶洋洋的貓。一個地方的氣質跟歷史的厚度有關。中峇魯發展於1936年,是英殖民政府興建的第一批公共住屋,經歷了戰火,仍然完整地保存下來。2003年,新加坡政府宣佈中峇魯為保留區,它與眾不同的建築外觀,它的一磚一瓦,將永久成為新加坡歷史遺產的一部分。中峇魯是繁忙市區的一片清涼之地,空氣彌散着一種悠閒的味道。
中文名
中峇魯
外文名
TiongBahru
地理位置
毗鄰歐南(Outram)和牛車水

中峇魯看到聽到嗅到生活

老區的房子,連一樓都住滿了一户户的人家,黃昏時分從他們的門前走過,生活,可以看到、聽到、嗅到。
中峇魯從很久以前就是一個令人垂涎的地方,咖啡店、菜館、餐廳、煮炒店,加起來超過15家,鎮中心的巴剎與熟食中心遠近馳名,翻新以後,很不幸的變得格格不入,反而成了區內最煞風景的地方。

中峇魯每一條街都是一部人物史

中峇魯一帶都是蜿蜒的小路,轉一個彎就是一道風景。
螺旋形樓梯是中峇魯戰前組屋的一大特色。
從中峇魯路轉進忠坡路(Tiong Poh Road),包括英雲街(Eng Hoon Street)、林烈街(Lim Liak Street)、成保路(Seng Poh Road)、成保巷(Seng Poh Lane)、永發街(Eng Watt Street)、齊賢街(Chay Yan Street)、永錫街(Yong Siak Street)、茂源台(Moh Guan Terrace)、源全街(Guan Chuan Street)、有進街(Eu Chin Street)、金榜路(Kim Pong Road),都構成中峇魯的命脈。
根據《南洋年鑑》和《南洋歷史》記載,這些路名都是為紀念19世紀華社名人而取的。如金榜路是為紀念大慈善家劉金榜,有進街是為紀念義安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佘有進,忠坡路是為紀念福建籍富商邱忠坡,齊賢街則是紀念陳篤生的孫子陳齊賢。他是新馬橡膠業的開路先鋒,最早把樹膠作為園丘式經營。每一條街都是一部人物史。
在中峇魯,還有百年老廟、古早的咖啡店、50年不變的雜貨店和當鋪、傷痕累累的防空壕,以及郁達夫在《星洲日報》擔任副刊編輯時,曾經住過的房子。
2006年年底,中峇魯第53和第54座組屋將改建成酒店,屆時,可以想見,這個老區將有另一番風景。
每天一杯咖啡,日子就像牆上的日曆般飛逝。

中峇魯找到中峇魯的活字典

寫中峇魯的故事,最大收穫是認識了吳玉桂老先生。
吳玉桂肖猴,2006年虛歲七十五,是齊天宮的顧問,廟裏理事説:“他是第一百零一個老中峇魯,其他的搬的搬、走的走(故世),現在只剩他一個了,中峇魯的歷史你問他吧,他最清楚。”
吳老先生為人風趣,學養很好,問起我的父母親,都用令尊令堂。他老當益壯,但不認老,開一輛馬賽地轎車,每天還到自己的公司上班。開頭我叫他老伯,他作惱怒狀,於是我趕緊改口叫他大叔。哈哈。

中峇魯看着一棟棟房子建起來又看着它們拆除

吳大叔在中峇魯出世、長大,父親是齊天宮的乩童,一家人就住在齊天宮樓上。他指着英雲路上的老房子説:“我看着它們一棟棟建起來,現在又看着它們一棟棟的拆除重建。”
吳大叔一直住在中峇魯,間中有段時間搬到烏節一帶,不久又搬回老地方,現住在金殿路,跟我算是街坊。
大叔是中峇魯的“地方領袖”,擔任中峇魯聯絡所主席有30年之久,現在還是聯絡所的顧問。
吳玉桂是齊天宮的顧問,也是中峇魯的“地方領袖”,是中峇魯的活字典。
他看盡中峇魯的變遷,在情感上,一輩子與中峇魯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他説:“中峇魯以前都是有錢人住的地方,生活起碼要在中等以上才有資格住進來。這裏住了很多文人,也有很多人在這裏包二奶。”
齊天宮斜對面是忠坡路,吳大叔説:“郁達夫當年就住在忠坡路的一個單位。”後來我回報館查資料,發現記載的是第65座組屋三樓24號。大叔還説,中國大畫家劉海粟也住過中峇魯。
訪問第二天早上,約了吳大叔拍照,他知道我想到防空壕看看,慷慨的充當我的車伕,用他的馬賽地把我載到茂源台。
茂源台的老房子俗稱五層樓,建成一個馬蹄形,樓房後面是停車場,廢棄已久的防空壕就在樓房後面的底層,面對停車場,大門深鎖,並不是我原先所以為的什麼秘密通道。要不是吳大叔帶路,我恐怕找上一天都找不到。
大叔説,這是英國人設計的老房子,建得銅牆鐵壁,堅硬非常,釘子釘不進,大戰期間炸彈下來,也只是打穿一個小洞,底層拿來做防空壕最合適不過。
大叔曾經帶電視台的攝影隊到裏面拍攝,被蚊子叮得全身又紅又腫,他問:“你想進去嗎?可以跟市鎮會申請,讓他們給你開門。”我想到他的慘痛經歷,當然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