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鎖定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是中央民族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1] 
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52年的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1980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改稱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94年,中央民族大學成立民族學研究院。2000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院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1]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3個教學系,有4個本科專業;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有本科生652人,碩士研究生523人,博士研究生276人;有教職工105人。 [1]  [12-16] 
中文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外文名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MUC
創辦時間
2000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中央民族大學
現任領導
麻國慶(院長)
王潔(黨委書記)
本科專業
4個
碩士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
碩士點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2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
博士後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國家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民族學系、社會學系、考古文博系
院    訓
求真、樸實、勤奮、寬容
知名教師
潘光旦、吳文藻、費孝通等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辦學歷史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中央民族學院建立研究部。該研究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最早的民族學教學與研究中心。
1956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分出部分人員組建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其中設立了新中國第一個民族學專業,並招收副博士學位研究生,該單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培養民族學專業研究生的單位,研究部本身繼續從事民族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57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開始籌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成立,其基本隊伍即由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成員組成。
1980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改稱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林耀華兼任所長,研究所開始招收民族學專業的首屆本科生。
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獲中國第一個民族學、民族史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開始招收民族學、民族史、世界民族等專業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1983年,中央民族學院在民族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中國第一個民族學系,林耀華與王輔仁先後任系主任。
1985年,配合國家創建民族博物館的需求,學校民族學系增設民族文物與博物館專業。
1986年,學校設文博教研室並開始招收本科生;同年,學校民族學系與民族研究所合併,建立了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流動站的四級人才培養體系。
1988年,國家教委確認中央民族學院的民族學專業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點,是全國民族院校中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點。
1989年,學校民族學被國家教委確認為國家級重點學科點。
1994年10月,中央民族學院民族學系、民族研究所、藏學系、民族博物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教科部和巖畫研究中心聯合組建成民族學研究院,該研究院是中國民族學專業的第一個院級教學科研單位。
1997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院獲得人類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0年,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研究院成立社會學系,研究院遂更名為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2001年,學院開辦社會學本科專業。
2005年,學院獲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風采
學院風采(3張)
2007年,學院民族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2008年,學院成立考古文博系。
2009年,學院民族學教學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2010年,學院獲批考古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文物與博物館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2011年,學院獲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14年,學院獲批設立社會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18年,學院獲批2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
2019年,學院獲考古發掘團體資質;同年,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入選為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 [1]  [5-6]  [12]  [2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辦學條件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3個教學系,有4個本科專業。 [1] 
系:民族學系、社會學系、考古文博系
本科專業:民族學、社會學、社會工作、文物與博物館學 [1] 
學院學科專業設置 學院學科專業設置 [3]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科建設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 [1]  [12-16] 
2016年,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民族學位列A+、社會學位列B+。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民族學、社會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民族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民族政治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人口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民族學、考古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人口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民俗學、政治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社會工作、文物與博物館學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民族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民族學(二級學科)
國家民委重點學科:社會學(一級學科) [1]  [12-16]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民族學系下設民族理論與方法教研室、民族文化與民族發展教研室、世界民族教研室、影視與文化創意教研室、人類學教研室;社會學系下設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中心、社會學理論教研室、社會學研究方法教研室、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教研室、民族學教研室;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下設海外民族誌教研室、世界民族教研室、國外社會學教研室;考古文博系下設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教育中心、文物與博物館學教研室、考古學教研室以及考古科學與信息技術實驗室、文物保護實驗室、文博技術工作室、體質人類學標本室等實驗室。 [3]  [6] 
國家級特色專業:民族學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民族學、社會學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民族社會學
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文物與博物館學 [12]  [21] 
學院系、教研室設置 學院系、教研室設置 [3]
  • 人才培養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1個本科創新人才實驗班“孝通班”。 [1] 
  • 教學成果
學院曾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多項,有多個北京市精品教材。 [21]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民族學人才培養模式”(2004年)
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國民族誌》 [2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師資力量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教職工105人,其中專任教師89人,教授33人,副教授30人;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科委學部召集人1人、教育部民族學類本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人、國家民委領軍人才5人、國家民委創新團隊1個、北京市教學名師2人、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9人。 [1] 
國家級教學名師楊聖敏 [12]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麻國慶 [12]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專家顧問郭偉和 [8] 
國家民委領軍人才烏小花 [10] 
國家民委優秀中青年專家:楊須愛 [11] 
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黃志輝、王軍、楊須愛等 [7]  [9]  [11]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民族學教學團隊 [21] 
國家民委創新團隊:“一帶一路”與民族發展研究團隊 [12] 
北京市教學名師:楊聖敏、王建民 [12] 
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黃志輝 [7] 
寶鋼優秀教師:烏小花 [10]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術研究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科研平台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人類學研究所;有2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4個校級非獨立科研平台,1個民族學信息資料中心;學院考古文博系下設中國巖畫研究中心、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1]  [6] 
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發展中國家社會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社會文化研究中心
校級非獨立科研平台: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院、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一帶一路”與民族發展研究院、海南校區環南中國海研究院 [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成果

  • 學院研究成果
2000年,學院領導參與主持的“中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與研究”項目及其《調研報告》,成為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相關政策並出台一系列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參考依據。 [21] 
2005年,學院教授在“新疆民族關係問題”上的幾項調研報告被報送中央政治局。2009年9月國務院發表的“新疆民族問題白皮書”中引用了學院的調研成果。學院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的《民族學導論》、“後冷戰世界的民族衝突與治理特點研究”及“少數民族海外華人”等多項研究項目,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批准立項。 [21] 
學院部分科研項目
立項時間
學院教師
項目名稱
立項類別
2017年
關凱
國家建設視域下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原理、實踐經驗與現實挑戰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祁進玉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民族誌研究及數據庫建設
麻國慶
中國嶺南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研究
注:以上內容來源 [22] 
  • 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研究成果
參與民族識別
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政府多次組織中央慰問團赴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和調查。費孝通曾作為中央慰問團副團長赴各民族地區。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參與了民族識別,許多學者在實地調查之後提出了對於各民族識別的意見,發表了一些有論著,如費孝通的《關於少數民族族別問題研究》、傅樂煥的《關於達呼爾的民族成份識別問題》、汪明瑀的《湘西土家概況》、潘光旦的《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巴人》及宋蜀華等人的《撒拉族的歷史來源問題》、《青海互助土族的經濟生活》等。 [21] 
參與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年,在全國人大民委組織下,開始進行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情況調查。調查之前,由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專家起草了《社會性質調查參考提綱》,併為參加調查的人員講解了有關社會歷史調查的基本知識。
編輯出版《民族問題譯叢》及《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
1954年,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參事室開始編輯《民族問題譯叢》,作為內部資料出版。1955年由研究部繼續編輯,並改為公開發行。1958年,《民族問題譯叢》更名《民族研究》,由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輯出版;自1955年9月,由研究部開始不定期出版《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 [21] 
其他研究和社會工作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之前,研究部已經派出多人到民族地區調查,如陳永齡、宋蜀華等人1953年曾到甘肅、青海調查土族和藏傳佛教寺院;胡慶均參加了訪問涼山彝族的工作;劉堯漢在1953年對哀勞山地區民族進行了調查。除社會調查外,研究部學者還編印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如翦伯贊和吳恆等編纂了《歷代各族傳記會編》,由中華書局出版;石鍾健、孫鋮、劉堯漢、周汝誠、楊甲榮等編著了《有關中緬國境線上少數民族的專著及論文索引》,由研究部印行。此外,還出版了林耀華、李有義、宋蜀華、王輔仁合著的《西藏社會概況》,馮家升、程溯洛、穆廣文合編的《維吾爾族史料簡編》等。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同時,研究部的學者也參加了國際交流活動。如林耀華1956年5月參加了蘇聯科學院召開的“全蘇民族學會議”等。
1974年12月,以研究室名義印行《中國少數民族簡況》(徵求意見稿,共12冊),編輯出版了內部刊物《民族問題資料摘譯》(共出版13期)。自1981年起,民族研究所陸續出版《民族研究論文集》,共出版七集(第七集更名為《民族.宗教.歷史.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合作交流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近些年,學院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夏威夷大學斯坦福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韓國漢城大學及聖彼得堡大學等近30所高校和研究機構達成實質性合作關係。 [1]  [21] 
2020年,學院以“國際大都市多民族社會文化融合比較研究”項目入選北京海外學人中心的“2020年北京市外籍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同年,學院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海外社會文化研究創新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 [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文化傳統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院標識

  • 院徽
學院院徽由學院中英文名以及其他元素組成。
學院院徽 學院院徽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精神文化

  • 院訓
求真、樸實、勤奮、寬容 [4] 
院訓 院訓 [1]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社團文化

  • 學生活動
學院曾組織開展民族風情夜主題晚會、新老生足球友誼賽 [17-19]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文化刊物

學院定期編輯發行學生期刊《知行》。 [20]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學院領導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麻國慶
黨委書記
王潔
副院長
羅惠翾、巫達、黃志輝
黨委副書記
張肜肜
注:以上內容來源 [2]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歷任領導

民族學研究院歷任領導
任職時間
職務
姓名
1994-1996年
院長
宋蜀華
分黨委書記
白振聲
1996-2000年
院長
楊聖敏
黨總支書記
馬啓成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歷任領導
2000-2011年
院長
楊聖敏
書記
武小燕
2011年-
院長
丁宏
書記
劉明新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