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團村

(廣東饒平縣建饒鎮下轄村)

鎖定
中團村,位於建饒鎮西片,距鎮政府3.1公里,上接亞塘 ,下與秀溪村相鄰,本村地理位置差不多位於閩粵中界線, 面積2.76平方公里。分設3個村民小組,村民主要姓呂;現有236户,人口1350人;全村耕地面積286畝,山地面積2460畝。
始建於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據《呂氏族譜》記載,呂氏五世祖天淋公從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河美村遷徙此地開村,此地古時統稱小溪,整條溪流上有亞塘下有秀溪,此地居中而得名“中段”,又名中央團,沿革至解放初期,美化成中團村,寓意為“中國各民族大團結”。
該村處於兩面崇山峻嶺的谷地中段,村水口樹林茂密,古樹參天。一條溪流在村中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湯溪,2007年,來自鎮區的硬底化公路沿村中溪邊貫通閩粵。
中團村清代屬饒平縣絃歌都東洋堡;解放初期居饒平縣第三區;1956年歸濚康鄉;1958年居上饒公社饒西營;1962年成立建饒公社時為饒西大隊;1975年從饒西大隊析出為中團大隊;1984年合併為饒西鄉;1986年底從饒西鄉析出稱中團管理區;1998年設中團村村委會至今。
世居村民同為呂氏,據老者相傳説:原有嚴、乾、胡、黃、李氏居住,後期移居外地。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該村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番薯、茶葉、夫人李、柿子。20世紀90年代,經濟上以種植大心奇蘭及白葉單樅茶為主。 [1] 
中文名
中團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饒平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目錄

中團村簡介

本村學校目前只有小學一所,命名中團小學。人數接近200餘人。近年由於受到外界的不良風氣,家庭,學校,社會等多種原因,學校風氣每況愈下,不少學生學會抽煙,打架等,這應當引起社會的重視。
另外本村由於交通不便,以摩托車為主,經濟落後,因此大多數人青年人外出打工,遠赴珠三角各地謀求生存空間。是一個當今中國社會普遍的, 留守兒童, 空巢老人 , 之村。所帶來的後果是不容忽視的。
初夏時節,百果飄香。走進饒北建饒鎮中團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乾淨平坦的水泥路、葱綠的茶園、果園和一片片梯級的稻田;走在山村的大街小巷,又處處能夠感受到這裏面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道路整潔了,環境優美了,夜晚亮堂了……好一幅美麗的新農村圖景。
走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看到充滿生機的新農村,看到了希望的田野。並於2004年打響村村通之路,一年內完成公路建設,與福建詔安縣交通往來更加繁忙。
過去,從新豐鎮到建饒鎮的縣道、鎮道、村道路彎多陡坡,路面狹窄,晴天塵土飛揚,雨天卻滿地泥濘,車輛走在上面總是打滑,非常危險”。交通不便,望着崎嶇不平的村道,看着與周邊鄉鎮越來越大的差距,建饒鎮的黨政領導看在眼裏,急在心頭。

中團村發展情況

2004年,省委、省政府實施“村村通”公路建設的號角吹響了,從那時開始,建饒鎮黨政領導帶着打破制約經濟發展瓶頸的決心,積極向上級申報計劃,取得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有多條公路獲得省計劃指標,隨後,他們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先後籌集了2000多萬元鋪設村道近50公里。
村道改造建設過程中,遇到拆遷、賠償青苗,協調村之間的利益等問題時,鎮主要領導都深入細緻做工作,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紮實推進工作的開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
全鎮主要幹道和11個行政村的村道貫通了水泥路,延伸到家門口的道路讓山村羣眾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