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

鎖定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是201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中清。
作    者
李中清
譯    者
林文勳 / 秦樹才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2年2月
頁    數
474 頁
定    價
39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010105932
副標題
1250-1850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內容簡介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是李中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修改完善而成、重敍述1368年至1850年間中國西南邊疆的政治與經濟概況。李在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與社會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較高的學術成就,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在研究的方法上,除繼續重視史志等傳統史料外,李中清特別關注檔案資料、田野調查、族譜、碑刻、口傳資料等“非規範性文獻資料”的蒐集和利用,注意引入社會學、人口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相關歷史與社會問題進行量化分析研究,有效地推動了研究方法的進步與革新。由於他對相關研究的廣泛而深入的瞭解、認識和借鑑,使這份以中國西南邊疆為對象的研究體現出了較為廣闊的國際學術視野,並能立足學術前沿,開展創新性的探索與研究。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作者介紹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曾執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密西根大學,是“加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和當代社會史、人口史以及社會學、國際人口史與人口學的跨學科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倡導者,也是將社會科學的計量方法應用於分析歷史數據的先行者。已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三聯書店,2000年)、《遼東移民的旗人社會》(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壓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歐洲與亞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52-2002》(《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等。
林文勳,男,1966年3月生。1991年7月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雲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門史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主要學術兼職有:國家教育部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雲南省史學會會長、雲南省錢幣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兼職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經濟史、唐宋史。曾提出中國古代“富民社會”、“錢幣之路”、“歷史哲學意義上的商品經濟史研究”等學術觀點。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並參與主編《雲南大學中國經濟史研究叢書》、《雲南大學宋史研究叢書》、《雲南地方經濟史研究叢書》。先後入選雲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雲南省“四個一批”優秀人才等。
秦樹才,歷史學博士,雲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雲南省歷史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邊疆民族史、清史、雲南地方史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汛塘制度研究》等項研究,出版《清代雲南綠營兵研究:以汛塘為中心》、《雲嶺金江話貨殖》2部著作,承擔《中國西南的軍事與社會》、《中國邊疆學概論》等省部級研究項目5項。論文《綠營兵與清代雲甫移民研究》獲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西南邊疆的社會經濟作品目錄

總序
譯者前言
第一章 邊疆史與經濟史
一、全球視野下的考察:大一統政治與中國邊疆的發展鞏固
二、大一統格局下中國邊疆的形成與邊疆經濟的發展
三、中國西南邊疆的概念及本書主旨
表1.1中國內地與西南政治歷史進程對照表
地圖1.11550年的中國西南
地圖1.21800年的中國西南
地圖1.31550年的中國西南主要政區治所圖
地圖1.41800年的中國西南主要政區治所圖
第二章 社會經濟的原則與政策
一、中國傳統的經濟原則與政策
二、中華帝國晚期的財政政策
三、中華帝國晚期西南地區的經濟政策
表2.1 1700年-1800年間清政府年均財政支出情況表
表2.2 1500年前後全國的國有土地:官田和軍屯田地
表2.3 1649年-1722年間全國新墾耕地面積情況表
表2.4 1876年中國糧食儲備情況表
表2.5 清代各省賦税蠲免情況表
表2.6 18世紀清政府主要税收來源表
表2.7 明代雲南上繳土貢(差發)情況表
表2.8 清代綠營兵和八旗兵部署情況表
表2.9 明清時期雲南省政府經常性開支表
表2.10 明清時期貴州省政府經常性開支表
表2.11 明清時期雲南省税收來源情況表
表2.12 明清時期貴州省税收來源情況表
第三章 交通
一、道路體系
二、道路途程
三、政府對西南交通的投資
四、交通與貿易的發展
……
第四章 移民
第五章 人口
第六章 糧食生產
第七章 糧食再分配
第八章 糧食價格
第九章 礦業的發展
第十章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譯者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