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經濟史

(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經濟史》是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玉茹。
中文名
中國經濟史
作    者
王玉茹
出版時間
2008年1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頁    數
342 頁
ISBN
9787040225051
類    別
經濟管理
定    價
38 元
裝    幀
平裝

中國經濟史編輯推薦

《中國經濟史》是一部面向經濟學科本科生的經濟史教材,力求做到經濟思想、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歷史進程的統一;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進程的統一;把中國經濟的現代化歷程放到世界經濟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使其不僅具有經濟學的全部特徵,而且還兼有歷史學和政治、社會、文化學科的部分特徵。其目的是為了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一部立體的、內容較為豐富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史。
《中國經濟史》以運用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為特色,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是一部中國經濟發展的分析史,對歷史上的經濟現象作出經濟學的解釋,從而使經濟史真正成為理論經濟學的一部分。

中國經濟史導論

思考題
閲讀文獻

中國經濟史文章內容

上篇 古代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章 古代社會的資源、環境與生產方式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資源與環境
第二節 人口的增長、分佈與流動
第三節 古代社會的生產方式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二章 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經濟
第一節 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及其成就
第二節 中國傳統社會的土地制度與租佃關係
第三節 政府行為與中國傳統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三章 工商業發展與主要制度安排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工商業發展概況
第二節 手工業制度安排及其變遷
第三節 商業制度的變遷與市鎮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對外經濟交流及其演變
第五節 重農抑商與工商業的發展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四章 古代社會的財政、貨幣與金融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財政制度安排及其變遷
第二節 古代社會的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三節 古代社會的金融與信用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五章 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徵與波動
第一節 傳統中國的經濟特徵
第二節 古代中國的經濟波動
思考題
閲讀文獻
中篇 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六章 世界市場的擴張與中國經濟的路徑選擇
第一節 中國經濟近代化的初始條件
第二節 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中國經濟近代化的路徑選擇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七章 近代農業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近代農業經濟的發展狀況
第二節 政府的農業政策
第三節 農業近代化的遲滯及其原因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八章 近代工礦業的發展
第一節 手工業的發展變化
第二節 近代工礦業的發展
第三節 工礦企業組織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九章 第三產業的發展變化
第一節 商業
第二節 金融業
第三節 交通運輸與郵電業
第四節 旅遊業
第五節 房地產業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十章 近代國家經濟政策和制度的變遷
第一節 政府職能轉變
第二節 工商管理機構和管理方式的變化
第三節 財政金融體制的變遷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十一章 中國近代的經濟增長與週期波動
第一節 近代中國的經濟增長
第二節 國民收入分配和消費需求的變動
第三節 近代經濟發展的週期波動
思考題
閲讀文獻
下篇 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十二章 中華人民和共國建立初期的經濟發展條件與戰略選擇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經濟基礎和國際環境
第二節 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選擇
第三節 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十三章 計劃體制下的國民經濟
第一節 計劃經濟體制的演變
第二節 工業化的全面鋪開與曲折發展
第三節 計劃體制下的農村經濟
第四節 計劃體制的績效分析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十四章 轉型中的中國經濟
第一節 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和經濟體制的轉型
第二節 轉型時期的農村經濟
第三節 轉型時期的工業經濟
第四節 轉型時期的第三產業
第五節 轉型時期的國民經濟結構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第十五章 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分析
第一節 政府的作用及其職能轉變
第二節 收入分配體制的轉變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經濟波動
第四節 經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
思考題
閲讀文獻
節選
第一章 古代社會的資源、環境與生產方式
第三節 古代社會的生產方式
在古代社會,以耕織結構為基礎的小農經濟一直居於傳統經濟生產方式的主導地位。它萌芽於夏商周,在春秋戰國時期確立下來,隨着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種以一家一户為單位的生產方式被延續下來,並不斷強化,成為中國古代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基礎。
一、古代社會生產方式的形成
我們現今使用的“小農經濟”的概念來自馬克思。馬克思把小農經濟視為歷史上小生產的一種方式,即農業領域中的小生產。馬克思明確指出:“這種小生產者包括手工業者,但主要是農民,因為總的説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中,只要這種狀態允許獨立的單個小生產者存在,農民階級必然是這種小生產者的大多數。”根據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可以把小農經濟界定為:農業領域內與簡陋的手工工具相聯繫的、以直接生產者的小私有制為基礎的、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的、以勞動的孤立性為特徵的小生產。或者説,小農經濟是農業中以個體家庭為基礎的小生產和小私有的統一。
但就個性而言,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小農經濟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形式;同一國家、同一地區、同一歷史時期的小農經濟因其內部結構和外部關係的差別,也會形成不同的階層和類型。這必須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作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徵之一,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和消費。因此,小農經濟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個體家庭的形成。個體家庭即一夫一妻制家庭與它脱胎的對偶家庭的主要不同點是:它不僅是一個共同生活和消費的單位,而且是一個從事生產的獨立經濟單位。據此,個體家庭的分散勞動和獨立經濟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已出現,這應該視為最早的小農經濟。
……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