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紀事

(奧托·布勞恩創作回憶錄)

鎖定
《中國紀事》是奧托·布勞恩(李德)創作的回憶錄,首次出版於1973年。
《中國紀事》主要記述1932年—1939年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各個歷史階段的一些重要事件,對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同國民黨的關係以及抗日戰爭初期的情況,均有所評述。 [1]  在該書中,李德對當年的一些事實進行了扭曲,並對一些中共領導人進行攻擊、誹謗。 [2] 
作品名稱
中國紀事
作    者
奧托·布勞恩
創作年代
20世紀六七十年代
文學體裁
回憶錄
首版時間
1973年
字    數
約229千字

中國紀事內容簡介

《中國紀事》主要記述了1932年—1939年中國共產黨與紅軍的一些重要事件,並對抗日戰爭初期的一些情況作了評述。作為中國革命發展中決定性階段的直接見證人,作者回憶了他在中國活動的歲月,但作者完全背離共產主義國際主義的原則,在書中極力歪曲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進行了誹謗與攻擊。 [3] 

中國紀事作品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出發地 上海 1932—1933
在中央蘇區 1933—1934
長征路上 1934—1935
第四章
第五章
尾聲
陝甘寧過渡時期 1935—1937
抗日戰爭的最初兩年 1937—1939
/
附錄:革命戰爭的迫切問題 [1] 

中國紀事創作背景

奧托·布勞恩1932年由蘇聯來中國,他在中國期間的名字叫李德或華夫。李德來到蘇區,雖懷有幫助中國革命的良好願望,但是他的錯誤指揮卻給紅軍造成了重大損失,最終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嚴重失利,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長征初期,作為負責籌劃決策的“三人團”成員之一,李德仍實施錯誤指揮:一方面過分強調保密,對戰略轉移沒有進行應有的政治動員;另一方面在退卻中採取消極避戰的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在長征初期遭受慘重損失。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決定取消“三人團”,撤銷博古、李德對軍事的領導。此後,李德不再擁有軍事指揮權,但仍然多次參加中央政治局會議。1935年6月,在兩河口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李德明確支持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反對張國燾南下。他積極支持和推行了王明的機會主義路線。1939年回蘇聯,後回東德。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攻擊中國共產黨的反動文章,並在1973年出版了《中國紀事》。 [3-4] 

中國紀事作品鑑賞

《中國紀事》對長征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李德認為,儘管長征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從政治上來看,長征仍然是中國紅軍的一次勝利。這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是中國紅軍——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軍隊的全體戰士偉大的勇敢、堅韌的毅力和革命的熱情的明證。 [6] 
李德在《中國紀事》中對紅軍長征作了比較實事求是的總結,“長征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從政治上看,長征仍然是中國紅軍的一次勝利。紅軍抵禦了佔有強大優勢的敵軍,突破了敵人的堅固陣地和重重包圍,給敵人以數十次打擊和成百次騷擾。紅軍行程1萬多公里,橫貫12個省,翻過18座大山,其中有5座終年覆蓋着冰雪,渡過24條大河。這是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是中國紅軍——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軍隊的全體戰士偉大的勇敢、堅韌的毅力和革命的熱情的明證”。對於自己給中國革命造成的負面影響,李德實際上是有所認識的,他承認西方的作戰方法在中國不一定總是行得通。他説:“必須由中國人的心理和傳統,由中國軍事經驗的特點來決定在一定的情況下采取什麼主要戰術。中國同志比我們更瞭解在他們本國打革命戰爭的正確戰術。” [5]  但是李德對當年的一些事實進行了扭曲,並對一些中共領導人進行攻擊、誹謗。 [2] 

中國紀事出版信息

《中國紀事》首次由民主德國迪茨出版社於1973年出版。20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東方出版社有計劃地翻譯或翻印了少量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有關研究黨史和現代史的著作及資料,其中就包括《中國紀事》,以“現代史料編刊社”的名義出版(內部)。
2004年3月,《中國紀事》由東方出版社再版,收錄在“現代稀見史料書系”叢書中。 [3] 
名稱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紀事》
2004年3月
東方出版社
7-5060-1704-0

中國紀事作者簡介

李德(奧托·布勞恩),筆名華夫,是來自蘇聯的德國共產黨人。他不僅親歷紅軍長征全過程,而且是長征的重要決策者和初期主要指揮者,堪稱研究長征無法迴避的人物。
李德1900年9月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德國共產黨。1918年參與創建巴伐利亞蘇維埃。1926年被德國政府逮捕監禁。1928年越獄逃往蘇聯,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2年被共產國際執委會派往上海遠東局工作。1933年,中共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往中央蘇區,李德以中共中央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瑞金。
李德1935年10月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1939年8月離開延安返回莫斯科。1974年8月在東德逝世。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