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鎖定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下屬的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的科研機構。 [2] 
遺傳發育所1959年成立於北京,前身是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遺傳研究室與動物研究所遺傳組合並組建的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2001年,遺傳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整合成立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2002年整合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併成立了具有法人資格的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2]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擁有創新研究組90餘個,職工520餘人;擁有5個研究中心、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依託單位、3個試驗基地、3個網絡台站、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1個碩士學位和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外文名
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創辦時間
1959年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邢雪榮
專職院士數
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碩士點
1個(一級學科)
2個(專業學科)
博士點
2個(一級學科)
博士後
2個(科研流動站)
地    址
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2號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三大前身

  •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時期
1951年7月,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創建。
1952年9月,實驗館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遺傳栽培研究室,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1953年2月,遺傳栽培研究室由北蜂窩遷入前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前身),與該所建立合作關係,人員分散到該所的部分研究室。
1955年12月,因中國科學院進行機構調整,遺傳栽培研究室中的栽培部分調整到前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
1956年5月,“遺傳栽培研究室”更名為“遺傳研究室”,仍歸植物研究所領導。
1959年9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分別正式行文,組建成立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3] 
  • 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時期
1979年6月11日,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始籌建。
1980年3月,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 [3] 
  • 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時期
1978年6月,中國科學院選址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欒城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1979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實行中國科學院和河北省雙重領導。 [3]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重組合並

2001年,經中國科學院黨組研究決定並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將遺傳研究所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整合,組建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2002年,中國科學院又將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併入新組建的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3] 
2003年,研究所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包括華大基因)成建制分離成立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2014年,聯合中國科學院原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與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研究中心。 [2]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門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門牌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擁有創新研究組90餘個,職工52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8人。 [2]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李振聲李家洋曹曉風楊維才約翰·羅傑·斯彼克曼 [4]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孫方臻、李家洋、薛勇彪、馬潤林、左建儒、陳明生、曹曉風、劉志勇、謝旗、李傳友、楊維才、傅向東、張永清、戴建武、王秀傑、許執恆、張勁松、王永紅、周奕華、陳凡、黃勳、劉佳佳、李雲海、田誌喜、魯非、田燁、許操、杜茁 [5]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丁梅、田誌喜、陳宇航、呂東平、李紅菊、杜茁、錢文峯、張保才、王冰、王延鵬、餘泓、吳昆、柏兆海、張婧贏 [6]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儲成才、凌宏清、左建儒、馬潤林、薛勇彪、曹曉風、楊維才、陳明生、王道文、高彩霞 [7]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部門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擁有5個研究中心、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依託單位、3個試驗基地、3個網絡台站、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 
所屬研究中心:基因組生物學研究中心、分子農業生物學研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8]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農業水資源重點實驗室
省級重點實驗室:河北省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河北省土壤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2] 
依託單位: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 [8] 
所屬試驗基地:昌平生物技術育種基地、海南南繁育種試驗基地、東營分子設計育種試驗基地
所屬網絡台站:河北欒城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試驗站、南皮生態試驗站、太行山試驗站 [10]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 [11]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設施資源

  • 動物資源
據2023年10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動物實驗中心西樓新設施總面積3865平米,正壓屏障設施1230平米,負壓設施24平米。東樓動物設施總面積2434平方米,飼養多種實驗動物,不僅有大鼠、小鼠的屏障設施,兔子、豚鼠的普通級設施,還具有水生動物斑馬魚、青鱂魚、非洲爪蛙的飼養繁育設施。 [12]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交流

2006年8月12日,英國利茲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北京正式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並舉行了簽約儀式。 [13] 
2015年9月28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14] 
2016年3月5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雲南大學交流合作會議在遺傳發育所舉行。 [15]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研成果

  • 成果概述
在植物遺傳學方面,率先在中國內開展了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率先獲得了農作物花粉植株和轉基因抗阿特拉津除草劑的大豆植株及後代;率先生成原生質體再生植株;通過遠緣雜交、理化誘變、單倍體育種等育種新途徑,特別是利用種屬間遠緣雜交技術培育的小麥、棉花新品種由於其優良的農藝性狀給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曾多次獲得國家的表彰。
在人類遺傳學研究工作中,成功完成人類染色體1%的測序工程;同時開展了人類羣體遺傳研究,建立了“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摸索出“產前遺傳性疾病診斷技術”。
在動物遺傳學領域,確立了動物胚胎移植和四分胚胎技術;成功培育出了家雞純系與胚胎系;開創新地建立了魚類細胞核移植技術。
在基因組研究方面,率先完成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第四號染色體的精細測序;在轉基因研究方面,先後獲得水稻、小麥、油菜、楊樹等具有抗性基因的轉基因植株。在植物基因功能發掘領域,顯花植物自交不親和性和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等研究獲得了重大突破。 [16] 
  • 獲獎成果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自2001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成立以來,共發表論文1910篇,其中SCI論文1055篇,總IF=3170,IF〉5(該領域重要影響力以上)的192篇,在Nature和Science雜誌上發表11篇(含8篇合作)。專利授權151項(含美國專利2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54個,其中11個國家審定品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76項。 [16] 
據2023年10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獨立或合作完成的8項成果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01、2002、2003、2010、2018、2021年)、5項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2009、2010、2013、2014、2018年)、4項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2016、2019、2020、2021年)。李振聲院士因在小麥遠緣雜交育種的開創性貢獻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李家洋院士領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主持完成的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6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2]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名稱
獲獎時間
尾加壓素II與支氣管哮喘相關性的研究
2004-6-1
2004全球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
2004-6-2
2004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2004-6-3
中國姓氏
2004-6-4
中國姓氏:羣體遺傳和人口分佈
2004-6-5
新彩棉1號、新彩棉2號彩棉品種分子標記建立的研究
2003-6-1
無核小棗選優與繁育技術研究
2003-6-2
大豆化學誘變育種技術及新品種選育
2003-6-3
井灌類型區農業高效用水模式與產業化示範
2003-6-4
核質雜種春小麥新品種小山2134選育及應用
2003-6-5 [17] 
部分發明專利
專利名稱
申請時間
專利號
一種植物抗逆相關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
2006-7-24
――
植物的營養液霧化培養反應器
1996-5-15
ZL96105058.6
桌面式潔淨工作台
1999-11-23
ZL99340010.8
通過睾丸注射法轉移外源DNA的脂質體制劑的應用
2000-11-29
ZL00133625.8
糯香蕉組織培養方法
1996-12-23
ZL96114120.4
小鼠生精細胞分化相關基因
2001-9-18
ZL01141885.0
培養容器及使用其生產馬鈴薯微型薯等植物材料的方法
1997-1-22
ZL97100383.1
一種離心式水質處理過濾器
2001-2-28
ZL01204590.X
山菠菜甜菜鹼醛脱氫酶基因以及提高植物耐鹽性的方法
1997-12-25
ZL97125830.9
一種組織培養架
2001-5-10
ZL01223242.4 [18] 
  • 進展成果
2022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團隊和高彩霞團隊找到了調控水稻、小麥穗發芽問題的兩個“開關”,包括負調控種子休眠的關鍵基因SD6和正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ICE2。 [1]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學術期刊

遺傳》雜誌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遺傳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被醫學索引(MEDLINE)、生物學數據庫(BIOSIS)、生物學文摘(BA)、醫學索引(Medical Index)和美國化學文摘(CA)、以及俄羅斯文摘雜誌(AJ)等20多種中國國內外重要檢索系統與數據庫收錄,刊登內容主要涉及遺傳學、基因組學、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生物進化、遺傳工程及生物技術等領域有創新性的研究論文;新技術與新方法;學科熱點問題的專論與綜述;學術爭鳴與討論;遺傳學教學的經驗體會;中國國內外遺傳學家介紹;遺傳諮詢;中國國內外學術會議信息等。讀者對象為基礎醫學、農林牧漁、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物教師等。主要欄目有專稿、綜述、研究報告、技術與方法、遺傳學教學、科學新聞等。 [19]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遺傳學報)是中國遺傳學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級學術刊物,全國優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入圍國家期刊獎重點期刊行列。被美國化學文摘(CA)、生物學文摘(BA)和醫學索引(MED)等中國國內外30餘種重要檢索系統和數據庫收錄。 [20]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原名《生態農業研究》《中國生態農業學報》,1993年創刊,2019年更名。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報道農業生態學、農業生態經濟學及生態農業和農業生態工程等領域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報道內容劃分為農業生態系統與調控、作物栽培與生理生態、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生態經濟與生態農業4個欄目。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 系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源刊,並被SCOPUS、國際農業生物學文摘(CABI)、美國化學文摘(C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哥白尼索引(IC)、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等國際數據庫及檢索單位收錄。 [21] 
《遺傳》 《遺傳》
《遺傳學報》 《遺傳學報》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學科建設

據2023年10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1個碩士學位和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2]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生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生物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作物學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生物與醫藥、農業 [2]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教學建設

據2023年10月中心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在學期間,每年除可享獎助學金外,學業優秀者還可申報國家及中國科學院各類獎學金和遺傳發育所設立的獎學金(“振聲獎學金”和“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益海嘉裏獎”)。 [22] 
截至2022年8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共有11位研究生獲得了各類研究生獎學金,其中有1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2人獲朱李月華獎學金、4人分別獲地奧一等獎和二等獎。 [23]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標識為左側雙螺旋代表遺傳學,綠色葉片式螺旋構架寓意植物和農業研究。右側苯環取自中國科學院院徽的一角,意為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成員之一;水晶鑽石般的苯環也表現遺傳發育所的堅強與團結。苯環內的圓形圖案寓意胚胎髮育生物學研究。鴿子型總體圖案寓意動物和人類研究並象徵和平和安祥。仰觀羣鴿翱翔藍天,遺傳發育所科技事業正在展開雙翅、蓬勃向上、融入世界,把潛心科研和協力創新的成果奉獻和造福於人類。 [24] 
研究所標識 研究所標識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文化活動

2023年5月1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遇見科學、預見未來——生命的傳承與變革”為主題,舉辦了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 [25]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邢雪榮
副所長
胡春勝、黃勳、傅向東 [29]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申倚敏 [26]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歷任領導

原遺傳研究所
名單
職務
任職時間
王文質
革委會主任
1974-1977
胡含
所長
1977-1987
李振聲
所長
1987-1991
陳受宜
所長
1991-1999
李家洋
所長
1999-2001
原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名單
職務
任職時間
莊孝惠
所長
1980-1986
嚴紹頤
所長
1986-1989
孫方臻
所長
1994-2001
原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
名單
職務
任職時間
郭敬輝
所長
1978-1983
曹振東
所長
1983-1991
劉昌明
所長
1992-2002
現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名單
職務
任職時間
李家洋
所長
2001-2004
薛勇彪
所長
2004-2014 [27] 
楊維才
所長
-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