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鎖定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成立於1995年3月,是中國科學院科研信息化與管理信息化的研究、開發、建設、運行和服務保障機構,信息化技術創新與應用示範基地。 [1] 
1995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同意成立“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2002年1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2020年5月13日,作為第一批倡議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起“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 [2]  [5]  [8] 
據2023年6月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擁有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34人、項目研究員7人;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全日制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點;設立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專職博士生導師22人、專職碩士生導師53人,在學研究生250餘名,在站博士後10餘名。 [19-20]  [26]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外文名
Computer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簡    稱
CNIC
創辦時間
1995年3月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孫德剛
現任領導
主任、黨委副書記:謝高崗 [30] 
博士點
2個(一級學科)
1個(專業博士類別)
博士後
1個(科研流動站)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區東昇南路2號院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組建之前

1995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覆同意成立“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研究方向和任務是:建立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並逐步擴展為中國教育與科研網,實現國內和國際聯網。
1996年12月13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同意成立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核批事業編制100名,從已撤消的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編制中劃轉,經費實行全額撥款。 [5]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組建之後

1997年8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文授權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組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承擔CNNIC的運行和管理工作。
1998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首次面向社會開展“網絡科普開放”活動。 [6] 
2000年7月,中科院下發《關於調整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通知》,決定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擔院信息辦的職能,在信息化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負責全院信息化工作的規劃和協調,同時任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閻保平同志兼任院信息辦主任;9月,中國科學院決定將院機關網絡中心整建制併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成立OA技術與應用研究室,繼續為院機關各部門提供信息服務與技術支撐。 [7] 
2002年1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戰略定位為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運行與服務的支撐機構和下一代互聯網絡技術的研發基地。 [8] 
2004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聽取了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閻保平博士所做的有關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建設支撐平台建設情況的彙報。 [9] 
2005年12月21日,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通過緊密合作,成功地在科學數據庫超級數據服務器上部署了LCG節點,名稱為“BEIJING-CNIC-LCG2-IA64”,併成為歐洲數據網格認可的正式節點,正式對外提供服務。
2006年4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島觀測站成功部署首套網絡視頻監控系統。 [10] 
2007年9月,經院秘書長辦公會議批准,在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動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和遙感應用研究所前期所開展的青海湖區域重要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跨學科協作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中科院與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科研基地”。 [11] 
2010年1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美國西北大學國際高級互聯網研究中心(iCAIR)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參加全球網絡創新環境(GENI)國際合作。 [12] 
2011年5月,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新疆生地所合作,開展波斑鴇觀測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了波斑鴇孵化的視頻。 [13] 
2014年1月1日,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北京超級雲計算和國家重要信息化基礎平台項目(一期)整體運行,正式交付使用。 [14] 
2015年11月29日,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完成職能部門調整,撤銷原綜合辦公室、科技處、基建處,調整後中心職能部門為綜合處、業務發展處、人事教育處、財務處和資產行政處。 [15] 
2016年1月18日,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雲南無量山、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簽訂信息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約定在網絡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保護區數據資源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 [16] 
2018年6月6日,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與紫光集團旗下新華三集團、紫光雲數技術有限公司在京簽署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中國科技雲技術發展研究院”。 [17] 
2019年7月16日,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設立先進網絡技術與應用發展部,同時撤銷未來網絡技術與應用實驗室、物聯網信息技術與應用實驗室。 [18] 
2020年5月13日,作為第一批倡議方,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起“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 [2] 
2023年11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學出版社等單位聯合建設的PubScholar公益學術平台正式對社會公眾開放。該平台提供公益性的學術文獻服務,為有相關需求的機構、社會公眾等提供了內容豐富的學術資源。 [32]  12月10日,成立“感傳算控”科創發展聯盟。 [33]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軟件園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軟件園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人員編制

據2023年6月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擁有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34人、項目研究員7人。 [19-20] 
研究員/正高級工程師:陳煒、遲學斌、單桂華、杜一、胡良霖、姜金榮、金鐘高、黎建輝、李俊、李彥彪、廖方宇、龍春、陸忠華、羅澤、牛北方、任勇毛、榮曉慧、沈志宏、孫德剛、王珏、王閏強、王偉、王學志、王彥棡、肖雲、謝高崗、楊小渝、於建軍、張鑑、趙永華、周純葆、周小軍、周旭、周園春 [19] 
項目研究員:陳遠平、李菁菁、劉峯、劉俊、肖彪、肖海力、張波 [20]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研部門

據2023年6月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有13個業務部門、2個院非法人單元、3個實驗平台。 [1]  [21] 
業務部門(13個):科技雲運行與技術發展部、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應用發展部、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發展部、管理信息化技術與應用發展部、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發展部、網絡空間安全技術與應用發展部、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發展部、先進網絡技術與應用發展部、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實驗室、先進交互式技術與應用實驗室、區域創新先進信息技術實驗室(籌)、信息化資源推廣與服務部、信息化發展戰略與評估中心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設施資源

  • 共享平台
據2023年5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擁有中國科技雲中國科技網、國家基礎學科公共科學數據中心、京津冀綜合科技服務平台等共享平台。 [22] 
平台名稱
平台簡介
中國科技雲
中國科技雲(CSTCloud)是融網絡、數據與計算的新型國家級科研信息化基礎設施,開放匯聚中國乃至全球科研信息化基礎設施與資源,形成面向多學科領域創新的雲服務環境,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資源及服務的發現、訪問、使用與交付一體化雲服務,支撐大數據與大計算雙輪驅動的科學發現,促進科研範式的轉變,助力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中國科技網
中國科技網(CSTNET)是中國科學院領導下的學術性、非盈利的科研網絡,是中國第一個全功能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網絡,主要面向全國科技界、政府等提供網絡服務。
國家基礎學科公共科學數據中心
國家基礎學科公共科學數據中心(下文簡稱“國家基礎數據中心” )依託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牽頭中科院40年科學數據工作的堅實基礎,聯合中科院、教育部、工信部、國防科工局、國家林業局、黑龍江省等下屬40餘個單位共同建設,數據資源覆蓋17類一級學科、形成23個主題庫。
京津冀綜合科技服務平台
平台以高端科技資源為基礎,跨區域用户服務能力為目標,資源統一調度為特色,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區整體科技服務能力。 [22] 
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台通過構建多層次、分佈式、對等互通的物聯網標識基礎網絡,採用自主知識產權的異構標識解析技術,實現對Handle、CID、OID、MA、Ecode等主流標識體系的兼容互通,為物聯網應用跨行業、跨平台、規模化發展提供互聯互通的基礎支撐。 [29]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技術與應用發展部被中國科協授予“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3]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4]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研成果

  • 科研項目
據2023年6月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擔並擁有的科研項目共十餘項。 [23] 
項目名稱
項目負責人
項目類別
支撐5G/B5G巨連接、大流量、低時延快速演進的新型網絡技術研究與試驗
謝高崗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基於全維可定義的新型網絡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
周旭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科學數據安全技術及基礎技術標準研究
廖方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面向領域大數據的知識圖譜構建
周園春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基於羣智理論的創新方法系統研究與應用示範
周園春
科技部創新方法工作專項
標識解析公共服務支撐平台項目
周園春
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
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服務化機制與支撐體系研究(二期)
遲學斌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科學大數據公共服務平台與創新應用示範
廖方宇
國家發改委促進大數據發展重大工程
京津冀協同創新區綜合科技服務平台研發與應用示範
李俊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服務化機制與支撐體系研究
遲學斌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基於國家高性能計算環境的生物醫藥應用服務社區
金鐘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科學大數據管理系統
黎建輝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面向國產100PF計算機的高效基礎算法庫研究
遲學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
備註:該表格列舉了部分的科研項目內容,更多科研項目內容詳見 [23]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學術期刊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數據與計算發展前沿》和《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兩個學術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的來源期刊。其中《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是國家網絡連續型出版物的首批試點刊物。 [1] 
《數據與計算發展前沿》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辦的學術性專業期刊。期刊旨在以開放、創新的前瞻姿態,聚焦數據、計算與網絡的發展態勢與技術前沿,推廣原創技術方案、創新成果與最佳實踐,促進學術交流,推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各技術領域與先進信息技術的廣泛交叉與深度融合,提高中國在該領域的科研應用水平。 [24]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China Scientific Data)是中國專門面向多學科領域科學數據出版的學術期刊,作為國家網絡連續型出版物的首批試點之一,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ISC CODATA中國全國委員會合辦,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中心、中國科學院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中英文,季刊。 [25] 
《數據與計算發展前沿》 《數據與計算發展前沿》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 《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學科建設

據2023年6月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1個專業博士類別;設立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6] 
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
專業博士類別(1個):電子信息
博士後流動站(1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26]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教學建設

據2023年5月中心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有專職博士生導師22人、專職碩士生導師53人,在學研究生250餘名,在站博士後10餘名。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為研究生建立了完善的研究助理制度及各類獎助學金評審制度、設立研究生教育基金;畢業生獲得戈登貝爾獎(ACM Gordon Bell Prize)、入選長江學者青年計劃等。 [26]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形象標識為: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形象標識
標識設計思想和理念意義:標識畫面將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的英文簡稱CNIC與中國的“中”字組合而成。整個“中”字堅實、穩重,是機構實力和權威的象徵。
標識的傾角使標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及行業特徵。 [27]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文化活動

  • 格致論道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交流,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每月舉辦一期演講活動,邀請來自科技、教育、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嘉賓分享思想和觀點。為了讓更多公眾感受科學文化的魅力,自2014年創建起,格致論道除了舉辦北京主場演講活動之外,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觀眾、不同演講者,推出格致論道+、煮酒論道、格致少年、格致校園等系列活動。 [28] 
格致論道討論現場 格致論道討論現場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機構領導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
孫德剛
副主任
許海燕、周園春、孫德剛 [34] 
紀委書記
藺佔兵 [30]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歷任領導

屆次
職務
名單/時間
第一屆
主任
寧玉田(1995.3-1997.10)、閻保平(1997.10-2002.1)
第二屆
主任
閻保平(2002.1-2006.4)
第三屆
主任
李俊(2006.4-2007.7)、黃向陽(2007.7-2010.6)
第四屆
主任
黃向陽(2010.6-2015.7)
第五屆
主任
廖方宇(2015.7-2020.12)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