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鎖定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簡稱西北研究院)是中國專門從事高寒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重大工程研究的國家級研究機構。 [3] 
1999年,由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2016年6月2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在蘭州成立。 [3-4]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數據中心,7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工程實驗室,17個甘肅、青海、寧夏等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9個國家級野外觀測研究實驗站,17箇中國科學院和研究所級野外觀測研究實驗站;共有博士培養點13個,碩士培養點16個。 [3]  [16]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外文名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簡    稱
西北研究院
創辦時間
2016年6月24日
主管部門
中國科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張長春 [33] 
院長:馮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萍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碩士點
8個(一級學科)
16個(二級學科)
1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1個(專業學位授權領域)
博士點
6個(一級學科)
15個(二級學科)
地    址
甘肅省蘭州市東崗西路320號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獨立階段

  •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1958年,中國科學院組建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大本營設在蘭州。
1962年,調整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凍土研究室。
1978年,中國科學院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冰川凍土部分單獨建所,改稱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4] 
  • 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在蘭州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室。
1959年5月,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
1974年4月1日,正式組建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4] 
  •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
1959年,中國科學院在蘭州成立中國科學院治理沙漠科學考察隊。
1962年,考察隊其調整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
1978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沙漠研究部分單獨建所成立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合併階段

  •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1999年,按照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戰略佈局要求,由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4]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整合階段

2016年6月24日,為統籌整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力量,經中國科學院黨組研究決定,組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3-4] 
2020年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與甘肅省武威市人民政府“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研究院地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西北研究院舉行。 [5] 
2022年5月20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與河西學院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暨合作交流座談會在河西學院舉行。 [6] 
2023年3月15日,皋蘭縣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簽署共建皋蘭縣寒旱農業與生態聯合實驗室框架協議。 [7]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條件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人員編制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際凍土協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人,沃爾沃環境獎首次中國科學家獲得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四青”人才8人,何梁何利獎獲得者4人。 [19]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程國棟印象初秦大河姚檀棟賴遠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馮起 [8]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姚檀棟、賴遠明、吳青柏、馮起、李新榮、趙文智、康世昌、楊保、張明義、車濤 [9] 
“四青”人才獲得者:陳仁升、何志斌、左小安、孟憲紅、李宗省、苗運法、董志文、於海鵬 [10] 
(注:名單可能不全或有偏差)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部門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數據中心,7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工程實驗室,17個甘肅、青海、寧夏等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9個國家級野外觀測研究實驗站,17箇中國科學院和研究所級野外觀測研究實驗站。 [3] 
國家重點實驗室: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2] 
國家數據中心:國家冰川凍土沙漠科學數據中心 [11]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高原生物適應與進化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鹽湖資源綜合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鹽湖鹽礦綠色開發工程實驗室 [13] 
省級重點實驗室/中心:甘肅省祁連山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寧夏自治區六盤山特色農業工程研究中心、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甘肅數據與應用中心、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工程研究中心、青海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甘肅省寒區旱區逆境生理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遙感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與工程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油氣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極端環境微生物種質資源庫、青海省寒區恢復生態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藥理學和安全性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青海省藏藥研究重點實驗室、青海省動物生態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鹽湖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 [14] 
野外觀測研究實驗站: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天山冰川試驗研究站、奈曼沙漠化研究站、臨澤內陸河流域研究站、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平涼陸面過程與災害天氣觀測研究站、皋蘭生態與農業綜合試驗站、阿拉善荒漠生態水文試驗研究站、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站、青藏高原北麓河凍土工程與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祁連山冰川與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敦煌戈壁荒漠生態與環境研究站、若爾蓋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研究站、黑河上游生態水文試驗研究站、那曲高寒氣候環境觀測研究站、中國科學院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烏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三江源高寒草地實驗站、海東生態農業試驗站、武威現代農業實驗站、阿爾泰山冰凍圈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綜合觀測研究站、甘河工業園區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中試基地、大興安嶺凍土工程與環境觀測研究站、乾旱區鹽漬化研究站 [15] 
(注:名單可能有偏差)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榮譽表彰

2021年5月21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幫扶辦被甘肅省人民政府表彰為“全省脱貧攻堅先進集體”。 [1] 
2022年4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北京冬奧會雪務保障技術團隊獲第26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 [2]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成就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研成果

  • 獲獎成果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累計獲獎成果120餘項,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甘肅省自然科學獎等。 [21] 
部分獲獎成果
獲獎時間
獲獎名稱
獲獎類別
完成人(主要參加者)
2016年
新疆羅布泊地區野駱駝及其棲息地環境調查與研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
屈建軍、袁磊、張莉、程芸、牛清河,薩根古麗、馬鳴、韓建林、羅朝輝
2016年
天山北坡融雪洪水過程、機制研究以及預測預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
劉志輝、孟現勇、趙求東、秦豔、王嵐、孫志羣、張波
2017年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程國棟、賴遠明、馬巍、吳青柏、牛富俊、俞祁浩、金會軍、劉永智、盛 煜、張建明、李東慶、温 智、張明義、李國玉、喻文兵
2017年
河西走廊綠洲邊緣雨養植被建植及管理的生態水文調控技術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趙文智、孫宏義、徐發輝、劉冰、莊豔麗、何志斌、張格非、楊淇越、羅維成、周海、楊榮、劉繼亮、劉鵠、蘇永中、常學向
2017年
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學
甘肅省自然科學獎
馮起、高豔紅、馬金珠、李宗省、司建華
2017年
基於水分平衡的低覆蓋度治沙理論及其防風固沙技術模式研究與示範
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楊文斌、劉世增、李新榮、唐進年、李衞、滿多清、黨宏忠、張大彪、李永華、劉有軍、姚冬梅、王強強、張錦春、李得祿、張瑩花
2017年
甘肅省渭河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甘肅省水利科技進步獎
第三完成人:宋曉諭、鄧曉紅、徐中民 [2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學術期刊

冰川凍土》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是中國冰、雪、凍土和冰凍圈研究領域學術期刊。研究主要包括:冰、雪、凍土(含人工凍土)的性質、過程及其控制;冰凍圈的資源與環境;冰凍圈各組分的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冰凍圈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寒區水文水資源;寒區生態與建設;全球變化;寒區工程與減災、防災;先進技術在寒區開發與研究中的應用。 [22] 
高原氣象》(雙月刊)是全國性大氣科學期刊之一, 創刊於1982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主辦及科學出版社出版。設有學術論文、短論、研究簡報、學術討論及綜合評述等欄目。主要刊登大氣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涵蓋天氣氣候方面的理論、觀測和預報預測方法、全球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大氣化學和大氣雷電等學科。主要以從事氣象及相關的水文、農業及地球環境等學科領域的科技人員、業務人員及高等院校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 [23] 
沉積學報》創刊於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主要報道沉積學、沉積礦產、地球化學以及相關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和高水平論文,介紹沉積學研究的新技術、新理論及中國國內外沉積學論著,同時也報導有關學術活動、學科研究動態及學術思想的討論和爭鳴。讀者對象主要為沉積學、地質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學工作者、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等。 [24] 
地球科學進展》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刊物。主要欄目有綜述與評述;研究論文;院士論壇;發展戰略論壇;科技重大計劃進展;IODP研究;學科發展與研究;探索與爭鳴;全球變化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生態學研究;新學科·新發展·新技術;基金項目管理與成果介紹;研究簡報等。 [25] 
黃金科學技術》創刊於1988年,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注重宣傳和報道中國國內外關鍵金屬礦產(黃金及稀貴金屬)地質、採礦、選冶等全產業鏈多學科交叉領域的重要創新成果和關鍵技術。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JST)等中國國內外數據庫收錄。設有礦產勘查與資源評價、採選技術與礦山管理、冶煉技術與裝備研發等欄目,並圍繞學科前沿問題設立特色專欄,集中報道前沿成果和進展。 [26] 
中國沙漠》是以沙漠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學術刊物,側重報道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在沙漠科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沙漠學及相鄰學科研究的前沿理論;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可持續發展研究,關注資源研究與全球變化等重大課題在沙漠學科上有創新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學説;促進沙漠科學研究和整治水平進一步提高以及中國國內外學術水平的交流。 [27] 
遙感技術與應用》是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中國國內外遙感理論、技術及應用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與綜述,優先報道中國國內外遙感研究與應用的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成果,推動高新技術在地球科學研究及社會發展中的應用,重點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交流國家攀登計劃、攻關計劃工作等科研成果。 [28] 
天然氣地球科學》為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性刊物。設有綜述與評述、天然氣地質學、天然氣地球化學、天然氣勘探、天然氣開發、非常規天然氣、天然氣與環境、天然氣資源與經濟、研究前緣等欄目。 [29] 
《Journal of Natural Gas Geoscience》(天然氣地球科學英文版)是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共同主辦的雙月期英文電子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天然氣地質、天然氣地球化學、天然氣地球物理、天然氣田工程、非常規天然氣、天然氣與環境、天然氣與經濟等方面的原創性研究論文和綜述文章。 [30]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旱寒區科學)創刊於2008年,是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科學出版社及中國地理學會共同主辦的國際性學術刊物,以天-地-生系統和人-地系統交叉研究為特色,主要報道寒冷、乾旱極端環境下地球表層系統的過程和格局研究的成果。 [31] 
甘肅科學學報》1989年創刊,雙月刊,是甘肅省的綜合性自然科學學術性刊物,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由甘肅省科學院主管,甘肅省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聯合主辦。學報設有七個欄目:數理科學;生物醫學;環境化學;工程技術;建築科學;交通運輸;經濟管理。 [32] 
《冰川凍土》 《冰川凍土》
《高原氣象》 《高原氣象》
《沉積學報》 《沉積學報》
《地球科學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
《黃金科學技術》 《黃金科學技術》
《甘肅科學學報》 《甘肅科學學報》
《中國沙漠》 《中國沙漠》
《遙感技術與應用》 《遙感技術與應用》
《天然氣地球科學》 《天然氣地球科學》
《天然氣地球科學(英文)》 《天然氣地球科學(英文)》
《寒旱區科學(英文)》 《寒旱區科學(英文)》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人才培養

  • 學科建設
據2023年7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共有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6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領域授權點1個。 [16]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地理學、大氣科學、生態學、地質學、土木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生態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寒區工程與環境(自設)、情報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地理學、大氣科學、生態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土木工程、工程、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氣象學、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生態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牀學、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岩土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寒區工程與環境(自設)、情報學
專業碩士學位類別授權點:資源與環境
專業碩士學位領域授權點:生物與工程 [16] 
學科分佈情況 學科分佈情況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文化傳統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形象標識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的院徽從logo整體造型來看,其中是1955年為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建站日期,也是文獻情報中心(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圖書館)成立時間,即1955年為西北研究院各單元往上追溯的最早建立日期,表明了西北研究院歷史悠久、底藴深厚﹔年份下方以書的造型為背景,既代表着文獻情報中心,又代表着那些紮根西部、不畏艱險、樂於奉獻、追求卓越的知識分子和的科研工作者。
研究院院徽 研究院院徽
從logo整體造型來看,內圈共有5種顏色代表西北研究院由5個單元組建而成。上方藍色區域代表高原大氣中間的白色區域代表冰川凍土;下方綠色區域代表着寒區旱區生態與農業,條紋狀取自鹽湖造型,黃色的區域代表沙漠,褐色的部分代表油氣地質。設計中不同的顏色基本涵蓋了該院的研究方向,如冰川、凍土、沙漠、高原生態、鹽湖、油氣地質、高原大氣和資源環境信息等。
從logo深層寓意來看,下方黃色區域中的5個小區域代表鹽湖,也代表西北研究院的5個單元,條紋狀既像鐵路又像階梯,“鐵路”寓意着該院在青藏鐵路和包蘭鐵路建設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階梯”既寓意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代表文獻情報中心,同時也寓意着西北研究院整合後在新的起點上,圍繞服務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攻堅克難、團結協作、繼往開來、勇攀高峯,向着更高、更遠、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 [17]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文化活動

2023年5月13至14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舉辦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該屆活動主題為“遇見科學預見未來”。 [18]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黨委書記、副院長
張長春 [33-34] 
院長
馮起
副院長
陳世龍、吳志堅、康世昌、張明義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王萍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