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鎖定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1]  始建於1955年,是院機關職能部門。1991年機構改革成為院直屬事業單位。全局現有6個處室,10個二級單位。負責中國科學院京區行政後勤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為中國科學院京區的科技創新工作和科技人員的生活提供後勤保障。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成立時間
1955年
辦公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三街15號
性    質
直屬事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歷史沿革

為適應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後的新要求,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管理局成立,作為機關職能局,負責全院財務、總務、器材、基建等項工作。同年,管理局分別在西郊(現海淀區中關村地區)、北郊(現朝陽區奧運村地區)設立了管理辦公室,負責兩個地區科研院所後勤服務保障和公共事務管理工作。從那時起,一代又一代行管局人牢記使命,勤奮耕耘,默默奉獻,將中國科學院行政後勤保障的重擔扛在肩上。不論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建院之初,還是在紛亂不安、困難重重的“文革”年代,抑或是日新月異、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時代,行管局人憑着對發展中國科技事業的忠誠和牢記使命、迎難而上的精神,為中科院科學家們提供了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科研保障。
水、電、暖,是科研條件保障最基本的“三駕馬車”。計劃經濟時代,行管局承擔了院京區“三電”辦公室工作,在節約用電、安全用電、計劃用電方面統籌協調京區各單位。行管局積極作為,改造供電系統和供熱系統,精心養護設備設施,大幅提升基礎保障能力,徹底扭轉了中關村地區科研單位的用電供熱矛盾。實驗室修到哪裏,水電暖就通到哪裏,不讓科學家為科研條件而擔憂。
1956年,中關村開辦了合作社、糧店、副食店、電話局,打出了第一口井,建設了福利樓、茶點部、俱樂部、大操場、“四不要”禮堂等生活文化體育設施。1957年,在西郊醫務室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西郊門診部”(196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醫院”);1958年興建的“中關村小學”,日後逐步發展成為著名的中關村一小、二小(1971年)、三小(1981年)。生活設施的逐步完善,極大地保障了科研人員的生活品質,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1975年,在胡耀邦同志關懷下,行管局與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幫助研究所購買活動房,緩解集體宿舍壓力;新建樓房,緩解職工子女入托難題;專門成立“燃氣辦公室”,幫助中關村地區5200户科研人員家庭用上煤氣罐。時稱“五子登科”的重大民生保障舉措,在知識和文化橫遭摧殘的寒冬裏,給中科院的科研人員送來黨的温暖。
1978年初,方毅院長要求“後勤服務工作要深入科研第一線”,行管局機關從三里河搬到中關村,隨後主持制定了中關村改造規劃,完成北郊、城區、中關村等地區職工宿舍的分配任務,重點解決中年知識分子及知名科學家的住房困難;改造了中關村的主要道路,開闢320路公交線路,在中關村地區初步形成以房屋修繕、供暖、供電、給排水、綠化衞生、幼兒園、食堂、浴室、商店等為主的管理和保障體系,科研後勤服務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初現規模。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深入和科技體制改革的序幕拉開,在院黨組領導下,1984年底,行管局率先而為,試點體制改革。行政經費壓縮了,行管局提出“有償服務為主,行政撥款為輔,開發創收彌補”的經營機制,先後開辦15個經濟實體,用經營收益彌補行政經費的不足。“整體承包、創收提成”等改革舉措,極大地激發了職工的工作熱情,中關村南區、北區、東小區的聯片集中供暖工程、電改工程、供暖煤改氣工程等重大基建項目先後完成,8956户家庭電視收視條件得到改善,中關村地區民用天然氣在全市率先開通。在冬季供暖中,不僅多年不要院另撥經費,所屬鍋爐房還提前十天供暖,為科研人員創造舒適温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行管局務實創新的作風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贏得了院領導的好評。1991年,行管局機構改革成為院直屬事業單位,按照“統一建設、統一分配、統一維護”的方針,全面負責中關村、北郊南北生活區以及科研辦公區相關公共配套基礎設施。90年代中期,院黨組加強行管局的院管職能,行管局承擔了院京區房屋管理、計劃生育委員會、綠化委員會和三點管理等工作職責。跨入新世紀後,在後勤服務社會化急於求成、行政管理體制機制運轉不順暢的情況下,行管局人依然一如既往,盡心盡責,無怨無悔。在抗擊“非典”的戰鬥裏,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行管局衝鋒在前、頑強拼搏、攻堅克難、勇於擔當,保障了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順利推進。
十年拼搏,內外兼修強根基 雙輪驅動,事企共贏保率先
{2006—2015年}
“一心為人民,全力謀發展”,這是行管局人砥礪拼搏的戰鬥號角;鳳凰求自新,浴火復重生,這是行管局人挑戰自我的精神寫照。“搭建知識創新服務平台,打造行政後勤管理旗艦”,白春禮院長為新時期行管局的發展指明瞭方向,行管局人以實際行動傾力打造科研創新生態系統,將後勤支撐保障的深度、廣度、內涵提升到新的境界。
2011年4月,中科院“3H工程”正式實施。行管局積極擔當、主動作為,“3H工程”成為新時期行管局科研行政後勤保障的首要任務。
“HOUSING工程”建設方面,行管局主動貢獻“自有”土地,並在院統籌下聯動國科大、微生物所、理化所,建設了中關村人才苑、中關村北二條人才週轉公寓、北郊科學園南里人才公寓共1151套,一定程度上緩解科學院吸引人才工作的最大矛盾。同時,行管局代院管理和服務老舊生活小區107.5萬平方米,1.8萬户;承擔院京區公共基礎平台建設,管理8座總配電室、14個分配電室,3座箱式變電站,3個供熱廠,服務中關村科技園區和奧運科技園區,傾力打造“安居工程”。
“HOME工程”建設方面,中國科學院幼兒園保障京區研究院所科研骨幹子女就近入園,滿意率近百分之百;整合資源,創新合作模式,通過委託管理、合作辦學、獨自承辦、對外拓展等形式,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中科啓元學校等全力保障京區科研骨幹人才子女享受優質義務教育、基礎教育;聯動各方資源,協調解決配偶就業、大齡擇偶等後顧之憂,全力建設“安家工程”。
“HEALTH工程”建設方面,隨着合作共建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醫院的揭牌,匯聚京區三甲醫院綜合資源,建立京區骨幹人才就診綠色通道;充分利用體育場館,承辦協辦院各類體育賽事,為科技人員健康健身提供優質服務,努力保障“安康工程”。
社會綜合治理方面,在京區科研院所集中的朝陽區、海淀區,行管局積極協調,聯動中關村街道、亞運村街道、奧運村街道三個辦事處,形成覆蓋治安、交通、環境、衞生等領域的“一局三村”社會綜合治理的新格局,建設維穩和防化應急處置隊伍,服務保障重大活動、重點工作的順利推進。
2013年,在院後勤協會的領導下,行管局承擔了協會秘書處工作,牽頭成立院科技物業聯盟、學前教育聯盟和專家公寓聯盟,全面落實院後勤支撐體系規劃,為實現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 [2]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內設機構

內設機構
內設機構 內設機構 [3]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領導分工

職務:黨委書記(兼)
嚴 慶
職務:局長、黨委副書記
高春東
職務:黨委副書記
毛士新
職務:紀委書記
馮劍 [6] 
職務:副局長
李 強 [4] 
職務:副局長
劉曉蕊 [7]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歷任領導

第一任 陳宗器
第二任 張慶林 章亮基
第三任 武炳昇 郝榮耀 鄒載道 羅啓林 張文華
第四任 張向善 張文華 張成梅 羅啓林 王旭發 劉清民
第五任 張成梅 王旭發 羅啓林 劉清民
第六任 章洪琛 王旭發 李相章 羅啓林 劉清民 劉本恩
第七任 劉本恩 杜紹卿 盧錦輝 高 遜
第八任 高 遜 杜紹卿 章性誠 盧錦輝 李 偉 周亦聘
第九任 趙錫嘉 杜紹卿 盧錦輝 宋勝均 李 偉 伊 兵 周亦聘
第十任 段燕生 宋勝均 宋秋生 李 偉 伊 兵
第十一任 吳建國 宋勝均 徐新民 宋秋生 顧 全 蘇曉明 管似嵐 黃從利
第十二任 顧 全 廖方宇 管似嵐 佔 劍 毛士新
第十三任 顧 全 肖建春 佔 劍 毛士新 胡 偉 [5]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地理位置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三街15號科行大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