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鎖定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高度重視基礎理論、數據平台、數學模型模擬、可視化表達的研究和應用,突出與自然地理和資源生態科學、數學和計算科學、經濟和社會科學的融合。為科學院更好地發揮“思想庫”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文名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外文名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建立時間
2010年4月9日
機構管理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行政隸屬
中國科學院
機構特點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託

實驗室成立揭牌儀式 實驗室成立揭牌儀式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1]  依託: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揭牌

實驗室揭牌部分師生合影 實驗室揭牌部分師生合影
2010年4月9日,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暨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隆重舉行。出席揭牌儀式的有:孫鴻烈院士、陸大道院士、黃榮輝院士、葉大年院士、鄭度院士、劉昌明院士、孫九林院士、國土資源部總規劃師胡存智、中科院資環局原局長傅伯傑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地區部部長李善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王凱、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梁進社教授、英國Sussex 大學Mick Dunford教授、以及李文彥研究員、胡序威研究員、毛漢英研究員等。中科院資源局黃鐵青處長和地理資源所劉毅所長等所及部門領導、人文地理與區域發展研究部職工與研究生等共100餘人參加了揭牌儀式。劉毅所長宣讀了中國科學院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的決定、地理資源所任命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和實驗室正副主任的通知並致歡迎詞。成升魁書記宣讀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並頒發了聘書。孫鴻烈院士、胡存智研究員為實驗室揭牌,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黃鐵青處長代表中科院資源局致辭並表示熱烈祝賀。
在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大道院士作了“加強學科交叉,使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上一個新台階”的主旨報告,指出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在我國當前和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理論方向、研究內容和交叉研究手段。實驗室主任樊傑研究員作了工作報告,從實驗室定位、研究方向、目標、中心任務、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發展前景等十個方面作了全面闡述。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特邀嘉賓對實驗室今後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並對實驗室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賀。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屬性

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 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是2009年中國科學院新批准成立的33個院重點實驗室之一,是中國科學院對我所人文-經濟地理學專業長期為國家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標誌着我所學科發展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過程中新增了一個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特色的研究平台,也是我所人文-經濟地理學學科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家一致認為,實驗室應發揮自身優勢,堅持“面向需求、立足研究、重在應用、服務決策”的建設理念。加強實驗室的組織協調功能,吸收全國相關科研院所參與研究計劃,參與國際研究網絡,形成開放式的“小核心、大網絡”研究格局。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總體定位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2]  ,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科學前沿和國家可持續發展重大關鍵科學問題,以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和區域發展理論為指導,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研究為特色,以區域可持續發展機理-模式-模擬為主線,重點揭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人地系統耦合機制和時空變化規律,探究多尺度、多類型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成因和地域特徵,建立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系、指標體系和模擬平台系統,開展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態診斷、過程預測預警和情景模擬,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科技支撐。截至2018年底,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75人,其中研究員 23人、副研究員40人、助理研究員 12人。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傑青1人,國家優青2人,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流動人員205人,其中聘用外籍員工1名及海外客座教授10名,項目聘用人員4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53名,博士碩士研究生100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大道院士;實驗室主任:劉彥隨研究員;副主任:方創琳研究員、陳明星研究員、王姣娥研究員、席建超研究員。實驗室辦公室主任:李玉恆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成立十週年

2019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與模擬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年會暨成立十週年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召開 [3]  。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大年、傅伯傑、陳運泰,李善同研究員、王毅研究員、魏後凱研究員、毛漢英研究員、劉毅研究員、樊傑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重點實驗室處侯宏飛處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地球科學部熊巨華處長、清華大學顧朝林教授、地理資源所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高春東等出席會議,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彥隨研究員,副主任方創琳研究員、陳明星研究員、王姣娥研究員、席建超研究員,以及實驗室離退休老專家、在職職工和研究生共280餘人參加會議。
劉彥隨主持會議開幕式。他代表實驗室全體師生向與會的各位學術委員、各位領導嘉賓表示歡迎,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各級單位表示感謝。陸大道首先致辭,他簡要回顧了人文與經濟地理學各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實驗室成立十週年的發展歷程,強調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研究既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同時也需要加強區域可持續發展分析,聚焦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前沿問題,並希望人文與經濟地理學青年研究人員在研究中注重補短板、抓落實、謀發展。高春東、侯宏飛、熊巨華、顧朝林分別作會議致辭,對重點實驗室成立十週年表示祝賀,並祝願重點實驗室搶抓歷史機遇、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紮實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機理、模式和決策支撐創新研究,充分發揮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和國家科技智庫的重要作用。
方創琳主持工作報告環節。樊傑作了“重點實驗室‘十週年’發展與建設”的報告,從定位與實踐總體情況、研究進展和成果、不足與前景展望等三個方面對重點實驗室十年以來的發展和建設歷程進行了詳細梳理,展示了實驗室師生在科學創新、學科發展和服務國家決策等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突出貢獻。劉彥隨作了“重點實驗室評估及2019年工作進展”的報告,詳細彙報了2019年度重點實驗室工作進展、新增科研項目和獎項、代表性成果情況,對面向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沿和“十四五”規劃戰略需求,進一步加強重點實驗室科學研究與服務決策提出了思考和建議。
陸大道主持了重點實驗室學術座談會。各位學術委員、與會嘉賓對重點實驗室成立十週年來取得的突出成績和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對重點實驗室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新希望、新建議。傅伯傑首先肯定了重點實驗室成立十年來在服務支撐國家戰略、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科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他指出,重點實驗室要緊密結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不斷加強和地球信息科學的結合,特別是要注重人文與自然要素的耦合及其互饋過程與機制研究。他強調,重點實驗室要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化理論和方法研究,綜合自然、地理和人文系統,通過數理模型、情景分析和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建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模擬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葉大年指出,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研究要在加強複雜問題研究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科理論水平,總結學科各個規律性理論,完善學科理論基本框架,逐漸形成連貫完整的理論體系,提升人文與經濟地理學基礎理論的科學性。陳運泰強調,重點實驗室應多用和善用模擬方法,在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同時注重多開展地理科學方面的科普工作。李善同、王毅、魏後凱等分別從人文與經濟地理學科發展歷程、理論與方法創新、“十四五”科研佈局與服務支撐國家戰略等方面作了發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