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

鎖定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是2004年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根友。
書    名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
作    者
吳根友
出版社
湖北武漢大學
出版時間
2004年7月
頁    數
391 頁
定    價
29 元
ISBN
9787307040595
副標題
從李贄到戴震
叢    書
武漢大學學術叢書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編輯推薦

《武漢大學學術叢書: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主要從價值觀念轉化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蜕變的歷史進程。中國傳統社會按照其固有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規律,生髮出了早期的現代化經濟與思想的萌芽。《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在繼承侯外廬、蕭萐父等學者關於明清“早期啓蒙學説”的基礎上,着重從價值觀念變化的角度,對19世紀以來部分西方學者和中國學者關於中國社會停滯論、中國社會不能自我產生出現代文化的種種觀點進行了批評。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內容簡介

吳根友編著的《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主要從價值觀念轉化的角度,論述了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蜕變的歷史進程。本書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按照其固有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規律,生髮出了早期的現代化經濟與思想的萌芽。本書在繼承侯外廬、蕭萐父等學者關於明清“早期啓蒙學説”的基礎上,着重從價值觀念變化的角度,對19世紀以來部分西方學者和中國學者關於中國社會停滯論、中國社會不能自我產生出現代文化的種種觀點進行了批評。本書認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應該充分注意自己民族早期現代化的文化傳統、思想成果及其對待西學的正常心態,從而更好地處理20世紀以來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古今、中西兩大問題,建立起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與適應性的新文化傳統。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從李贄到戴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立足於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從價值觀念的角度揭示了中國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的三大標誌性價值取向:求真、貴我、即工夫即本體的經驗論思維方式。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分別將明清三百年的價值觀念的現代化運動分作三個時期:1.嘉靖至萬曆、天啓時期,大約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前20年。此時期為“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而“決之一己之是非”的階值重估時期。其思想的歷史任務在於衝破舊的束縛,以片面的深刻性為其突出特徵。2.明天啓至清康熙後期,大約為17世紀20年代到18世紀前20年。此時為民族矛盾激化的時期,思想家們在拯救漢民族文化的歷史憂患意識指導下,從事“推故而別緻其新”的文化創造工作,其思想特徵是在舍舊趨新時表現出一種深度的歷史理性,力求在新與舊之間尋求一種恰當的結合點。3.康熙後期到道光前期,大約為18世紀20年代到19世紀前20年。此時期乃是在歷史的迴流中尋求前進的深沉反思階段。其思想的任務是通過對歷史典籍的全面重新整理,在思想領域裏從事歷史的自我批判任務。第五章為結束語,主要探討了求真、貴我的兩大價值觀念對後世中國的二重影響。一方面,這兩大價值觀念為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接受西學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準備;另一方面,由於這兩大價值觀念對於知性的豐富性與個性的獨立性開掘得不夠深入,從而未能為中國人接受近代西方的科學、民主與自由精神提供足夠豐厚的精神土壤。 [1]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作者簡介

吳根友,1963年2月生於安徽樅陽縣一個農民家庭。1986年獲安徽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9年獲武漢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武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1年10月晉升為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先後出版了《中國社會思想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鄭板橋的詩與畫》(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自由的表演與魅力》(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七部著作,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學術月刊》、《哲學雜誌》(台灣)、《人文論叢》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1999年9月~2000年8月,曾在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研究一年。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人生的座右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中國現代價值觀的初生歷程目錄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引言:關於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思考
二、現代化:普遍的抑或是特殊的問題
1.現代化問題的歷史溯源
2.20世紀西方“現代化”理論的代表觀點
3.20世紀部分中國學者對“現代化”的理解
4.“比較現代化”視域裏另一種可能性之探索
三、中國傳統價值觀念體系及其本質特徵
1.余英時的“內在超越説”
2.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部分學者對傳統價值觀的認識
3.“自我中心”與社會關懷的辯證統一——我對傳統價值體系的理解
四、古代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的分水嶺
1.區分標準的討論
2.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3.回顧中國現代價值觀念生長曆程的意義
五、傳統價值觀向現代蜕變的歷史背景
1.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及其緩慢發展
2.政治風雲的變化及君主專制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3.城市文明的興起與市民階層意識的覺醒
4.傳統哲學文化與西方文化優秀精神的擷取及其相互熔鑄
六、傳統價值觀向現代蜕變的核心標誌
1.“求真”
2.“貴我”
3.“即工夫即本體”的實踐觀
七、傳統價值觀向現代蜕變的多維表現
1.社會風俗的變化
2.學術風氣的變化
3.藝術審美價值觀念的變化
4.教育觀念的變化
5.政治與法權觀念的變化
6.公私觀念的變化
八、本書研究的範圍、方法及其取材的理由
第二章 “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而“決之一己之是非”的價值重估時期
第一節 歷史背景和時代精神
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
1.經濟成分的變化與張居正的政治改革
2.市民階層力量的興起與階級鬥爭的新動向
3.社會生活的變化與文藝審美趣味的翻新
二、呼喚“真人”的時代精神
1.王龍溪、羅汝芳的“貴真”思想及其對李贄的影響
2.“童心説”的具體內涵及其與前修思想之異同
3.文藝領域裏的真情論、性靈説與“求真”的多維表現
三、道德真誠與事實之真的關係——“求真”價值理想在科學領域的表現
1.“窺天地之奧而達造化之權”——李時珍的醫學、科學與哲學
2.“音生於數”,“數真則音無不合”——朱載堉論藝術規律與藝術哲學
3.地理考察與科學發現——徐霞客的科學精神
4.“下學工夫,有理有事”——徐光啓對經驗科學與理論科學價值目標的闡發
5.《天工開物》與宋應星的科技思想
第二節 重新界定人的價值——重功利而倡平等的新價值取向
一、聖人亦同眾人之身——聖凡平等觀
1.聖人的概念分析
2.“聖人亦私”的功利觀
3.“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聖凡平等”
二、“識有長短,非關男女”——男女平等
1.“識有長短,非關男女”——男女價值的重估
2.文學作品中的才女形象與男女平等觀念在文學領域裏的深化
三、“良賈何負於閎儒”——士商平等觀
1.“士商異術而同志”的道德價值平等觀
2.“農工商賈”皆是勤勞治生之業
3.“衣冠中,多有見利忘義”,“愚夫愚婦倒能見利思義”
四、五倫之中,獨重師友之道
1.“以朋友為歸”
2.“古人結交惟結心”——文學作品中對“朋友之倫”主題的關注
第三節 “人情物慾”與“天理”價值的重估
一、“非民情物慾”則“以為不善”的新善惡觀
1.傳統理欲範疇內涵的簡析
2.“非民情物慾”則“以為不善”的新善惡觀
3.“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新倫理觀
4.肯定“人情物慾”的觀念在文藝作品中的表現
二、“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的情理二元標準
1.情理範疇簡析
2.主情的文藝觀
3.文藝創作中的頌情作品
第四節 “各從所好,各騁所長”的個性解放思想
一、“一切條教、禁約,皆不必用”
1.“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孔子而後足也”——李贄論個人自由
2.“古今來莫非話也,話莫非笑也”——馮夢龍的“笑論”及其對舊價值秩序之重估
二、狂者胸次與豪傑精神
1.李贄論豪傑與狂狷
2.文藝美學領域對豪傑、俠士的歌頌
第三章 “推故而別緻其新”的明清之際
第一節 “天崩地解”、“海徙山移”的政治變故與時代要求
一、新的社會矛盾紐結和以清代明的政治變故過程
1.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及其公開化
2.以清代明的特殊歷史進程
二、“求實”、“經世”的時代潮流與儒學的自我分化
1.“質測之學”的興起
2.“通經致用”的學術觀
3.“性情統一”論的美學理想
第二節 “我者,大公至理之所凝也”——兼顧個性與社會和諧的“大我”觀
一、重視“生人之氣”與“英尤特立”之士的新豪傑理想
二、“言無我者,亦於我而言無我爾”——挺立道德主體的個性價值
1.“無我”思想的歷史內涵
2.“大我”理想的多重意義
3.“有我之非私”——“我”與“私”之區別
三、“以我自愛之心,而為愛人之理”——個性申張與絜矩之道的辯證
四、“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間”——“理性自我”與歷史批判
1.“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間”——歷史批判理性
2.“性情相需論”——文藝審美領域裏的理性精神
五、“他年之道”與“明日之吾”——開放的社會與發展的自我
六、“大我”理想的人性論基礎
1.“人必有私論”
2.“氣質之性”一元論
3.“繼善成性”、“習與性成”的辯證、發展的人性論
第三節 理欲、情理關係的新整合
一、“天理必寓於人慾以見”——倫理的超越性與倫理的物質性基礎關係之辯證
1.人慾恰到好處即是天理
2.“害人慾者,則終非天理之極至也”
3.“人慾”與“生機”
4.“理,形而下也;無理,形而上也。”——傅山對“天理”觀之解構
二、“甘食悦色,天地之化機”——人性的社會需求論之萌芽
1.“天使人甘食悦色,天之仁”
2.“理性愛”之萌芽
3.慎重別人欲之中的公與私
三、“天理、人情,元無二致”的情理統一論
1.王夫之的“情理”統一觀
2.正當“人情”即“天理”——文學藝術中情理統一的意識
3.以情抗理和以情抗權——藝術中再現的情理衝突
第四節 “不以一人之私害天下之公”——新公私觀
一、舊瓶裝新酒——公私範疇的歷史內涵及其在明清之際的變化
二、君權“可繼、可禪、可革”——突破“三綱”的早期民主政治觀念
1.“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公天下”理想
2.“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君臣之名相對論
3.“虛君”“分權”説
4.文藝美學領域裏對君主專制的批判
三、“工商皆本”的新經濟思想與國民財富之追求
1.“大賈富民,國之司命”
2.統一貨幣與建立國內統一市場的經濟理想
3.“懲墨吏,紓富民”——吏制改革與保護富民的新經濟理想
4.文藝作品中重視商人的觀念
……
第四章 迴流中前進的18世紀
第五章 結束語
附錄一 20世紀明清學術、思想研究的三種範式述評
附錄二 熊十力“明清學術史觀”斟評
參考書目錄
後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