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民歌大會

鎖定
《中國民歌大會》是中央電視台製作播出的民歌競技類節目,由朱軍董卿擔任主持人 [2]  [7] 
《中國民歌大會》包括:《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
節目以“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讚歌”為主題,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中國民族民間原生態歌曲為內容主體,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的魅力。 [1]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於2016年10月2日至9日每晚20: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2016年10月3日至10日每晚21: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重播; [14]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於2017年10月1日至8日每晚19:30在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首播,2017年10月1日至3日、5日至9日每晚21:00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重播。 [2] 
中文名
中國民歌大會
外文名
Chinese Folk Songs
類    型
民歌競技類節目
主持人
朱軍
董卿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
製作公司
中央電視台
首播時間
2016年10月2日
播出頻道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
網絡播放平台
央視網
播出狀態
已完結
上線時間
每晚20:00(第一季);每晚19:30(第二季)
總導演
鄒為

中國民歌大會節目形式

中國民歌大會節目模式

節目劇照
節目劇照(12張)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以參演者的演唱為承載方式,以民歌的傳統演唱形式——賽歌打擂為呈現手段。通過民歌故事的挖掘,尋找“看得到的故事”,推廣中國民歌經典作品,普及傳統民俗知識,開掘民族音樂寶藏,推動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打造2016年中國民歌的匯演。《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用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的縱座標,與邊疆、黃河、長江、沿海等不同地域的橫座標,共同組成一幅色彩絢麗的“中國民歌版圖” [16]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每期四個歌手分別演唱原生態民歌和經典民歌,並回答民歌的相關問題,綜合得分最高者為該期擂主。第二期節目開始,增加了擂主爭霸環節,當期擂主為守擂方,上期擂主為攻擂方。同時,節目增加了百人團的設計,百人團的成員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民歌愛好者。在節目中他們不僅會跟歌手進行民歌知識問答的pk,還演唱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民歌 [15] 

中國民歌大會節目設計

舞台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用斗拱的設計作為舞台的主要景觀,舞台兩側的高台上,採用了先進的透明LED屏幕,配合斗拱,完成所有造型的組接,通過畫面的千變萬化,讓觀眾忽略斗拱本身的造型意識,帶來更多的聯想 [5] 
沿用第一季從中國傳統建築中汲取靈感的思路,《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提取了“榫卯”元素。舞台整體風格充滿匠心、精巧,同時舞台的色彩設計無論是視頻色彩、虛擬色彩還是服裝道具的色彩,都會貼合這首民歌歌曲所屬的地域環境。比如説到陝北民歌,是黃河黃土;説到山西民歌,是青磚灰瓦。歌手、歌曲意境和舞台融為一個整體,共同組成節目的標誌性視覺 [2] 
選曲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根據色彩、節奏、旋律性、民族特性、傳播度等因素,以中國民族民間原生歌曲為主。鑑於民歌的獨特性與區域性,節目邀請業界專家對民歌的屬性、區域、題材做了嚴格界定。同時,在節目中將民歌作品與其相應的原生民歌集合展示,既是對民歌知識的普及,也體現了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16]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共涉及到159首歌曲,包含了40多個民族的傳統民歌及經典歌曲。涵蓋了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愛國主義、幸福小康、鄉愁、親情、友情、愛情、生活、勞動、習俗等內容 [2] 

中國民歌大會創作團隊


第一季
第二季
顧問
田青、李松、樊祖蔭、趙塔里木、張振濤
李月紅、錢茸、姚藝君、徐講真、周青青
田青、李松、李月紅、王娟、王建民
總導演
鄒為
總撰稿
郝婧
郝婧
導演
李超、馬玲、曹宇寧、蘭夢、劉晟、胡俊柯、劉靺子、劉盈、張鵬
於嘉棋、顏芳、劉磊、逸波、呂朋、馬揚江蘇、張益銘、顏昊中、臧亞男
李超、馬玲、曹宇寧、胡俊柯
音樂總監
陳妍虹
技術總監
徐進、智衞、李躍山
智衞、崔建偉
燈光總設計
董江
曲國軍
音頻監製
關朝洋、陳晨
製片主任
敬婷
製片人
陳臨春
俞勤
總製片人
郎昆
陳臨春
總監製
聶辰席
注: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節目片尾字 [9-10] 

中國民歌大會節目列表

第一季
請查閲詞條:《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節目列表目錄。
第二季
請查閲詞條:《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節目列表目錄。

中國民歌大會參演嘉賓

中國民歌大會主持人

朱軍
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
主持節目:《東西南北中》《藝術人生
董卿
中國內地節目主持人
主持節目:《朗讀者》《歡樂中國行

中國民歌大會點評嘉賓

嘉賓簡介
參與期數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
第一季:1-4;第二季:1-8
王黎光,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第一季:1-2;第二季:2-3、5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第一季:1;第二季:3、7
任桂珍,中國歌劇表演藝術家
第一季:1;
藍雪霏,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第一季:2
李松,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
第一季:2-4;第二季:1-8
李谷一,中國內地女高音歌唱家
第一季:3-4;第二季:6
李月紅,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第一季:3-4;第二季:1-2、4-8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第二季:1
王立羣,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第二季:1、4
張振濤,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第二季:8
參考資 [7-8] 

中國民歌大會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18年4月3日
電視文藝欄目大獎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
提名
參考資 [3] 

中國民歌大會播出信息

節目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播出平台
播出情況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
2016年10月2日至9日
每晚20:00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CCTV-1)
首播
2016年10月2日至9日
每晚21:30
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
(CCTV-3)
重播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
2017年10月1日至8日
每晚19:30
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
(CCTV-3)
首播
2017年10月1日至3日、5日至9日
每晚21:30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CCTV-1)
重播
參考資 [2]  [14] 

中國民歌大會節目評價

《中國民歌大會》是民歌的大全,民族的盛會,通過極具匠心的節目編排、極具民族特色的舞美設計等,讓觀眾更多地、更好地瞭解了民歌從何而來,為什麼成為經典。它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魅力的平台,提供了一個把這些最古老、最優秀的原生態文化傳承下去的契機,讓觀眾看到了年輕一代對古老文化藝術的傳承 [12]  (新華網評)
《中國民歌大會》的最大特色,應算是對民歌的原生態呈現。在節目中,觀眾欣賞到的是真實質樸、元氣淋漓,飽含着濃郁生活氣息與地域特色的民歌民調。它們之中,有的是為觀眾所耳熟能詳的歌曲——如江西民歌《十送紅軍》,它取材於贛南的採茶調,早已家喻户曉;有的還蒙着一層神秘的面紗,因此也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驚喜——如貴州黎平的“侗族大歌”,成百上千的人聚在一起放聲歌唱,歡快時如百鳥撲林,豪邁時又如萬馬奔騰,充分體現了侗族人民以歌為樂、以歌為寶,在歌聲中交流感情的風俗民情。《中國民歌大會》的另一特色,是重視挖掘民歌背後的歷史脈絡與人文內涵。為了蒐集最為鮮活、最為原生態的民歌民調,節目派出多組記者,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採訪當地的老百姓,尋找散落在民間的民歌傳承者,瞭解民歌產生的地域環境與文化氛圍。節目還組建了專家團隊,對每一首上台表演的民歌進行文化梳理與特色分析,使觀眾既能欣賞到風格各異的音樂,又能夠了解民歌所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從而在寓教於樂的輕鬆氛圍中,對中國悠久、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生出認同之感與喜愛之情 [13]  (人民日報評)
《中國民歌大會第一季》除了內容好,還有一大重要特點就是接地氣,不僅摒棄了居高臨下、單純説教的方式,還讓主持人下鄉採風,走進田間地頭,真正去接觸民歌的源頭,蒐集不同民族經典、有代表性的作品,傾聽來自鄉野的聲音。這種“讓雙腳走進泥土裏”的做法能夠讓觀眾感受到節目組的誠意所在,對節目敞開心扉,建立信任。節目的舞台佈景也極具原生態特色,極大程度地還原了民歌創作早期的生活場景,使觀眾能有強烈的代入感,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民歌背後的故事和文化。節目評比環節採用的是來自民間的“抓豆子評歌王”的民俗,這種“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創作理念切切實實抓住了觀眾的心 [4]  (人民日報海外版評)
《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作為一檔科普民歌知識、傳承傳統文化的節目,在保證內容有趣的同時,更做到了有深度、有內涵。選手帶來家鄉民歌和相應的介紹,與百人團一起答題,加之專家學者對民歌背後的傳統文化和歷史背景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節目的每一秒鐘都有所側重,每一期都旨在引導社會對民歌的關注和喜愛 [6]  (國際在線娛樂評)
民歌的魅力在它的“真”,《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在內容呈現上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美術突出東方味道、中國氣派,視頻虛擬精雕細琢,營造出傳統民歌文化的視覺景觀。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節目模式的創新,生動展示了中國民歌浩瀚的歷史畫卷,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風貌與藝術價值 [11]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