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智慧中國行

鎖定
《中國智慧中國行》是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局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枱聯合出品的通俗理論節目,由趙丹軍擔任主持人,節目共10期 [1] 
該節目從“天下為公”等十個古語切入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出中國智慧獨有的生命力與實踐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 [1] 
節目於2023年6月18日起每天21:20在江蘇衞視、北京衞視、天津衞視、河北衞視、浙江衞視、安徽衞視、山東衞視、河南衞視、甘肅衞視、新疆衞視等播出 [1]  ;於2023年6月27日收 [3] 
中文名
中國智慧中國行
類    型
通俗理論節目
節目口號
傳揚中國智慧,譜寫時代華章
製作國家/地區
中國內地
出品方
中國共產黨江蘇省委員會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局、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枱
首播時間
2023年6月18日
播出頻道
江蘇衞視、北京衞視、天津衞視、河北衞視、浙江衞視、安徽衞視、山東衞視、河南衞視、甘肅衞視、新疆衞視等
播出時間
21時10分(每天)
網絡播放平台
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網、芒果TV、嗶哩嗶哩、抖音、快手
播出狀態
已完結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形式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背景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兒女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1]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模式

《中國智慧中國行》採用“文化溯源+探尋者見證+實踐者講述+世界青年説+專家解讀”的豐富結構,通過古與今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節目語態的年輕化。《中國智慧中國行》邀請到各行各業不同身份的嘉賓,以觀點的交流碰撞形成多元視角,從而凝聚共識和力量,豐富節目內容與巧妙的舞美視覺設計相輔相成,使節目具有可看性與藝術性 [1]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特色

《中國智慧中國行》利用手繪動畫、演藝、朗誦等表現手法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使觀眾更容易汲取與吸納中國文化精髓與智慧。《中國智慧中國行》以自動控制化的現場燈光及時跟蹤舞台場景,與舞台設計、現場調度、演員表演等相結合。《中國智慧中國行》採用XR技術手段打造虛實結合的場景豐富畫面的表現層次,如利用XR技術製作的敦煌112窟壁畫“反彈琵琶”的舞蹈還原場景等。《中國智慧中國行》運用虛擬拍攝與製作技術,創造出具有場景感、沉浸感的時空穿梭體驗,如還原出莫高窟以及七彩絢麗的雅丹地質公園等 [1] 
《中國智慧中國行》現場海報

中國智慧中國行創作團隊

總策劃
張愛軍
總統籌
梁勇、趙金松、曹遠劍
總出品人
葛萊
出品人
吳以橋、陸峯
總監製
蔣小平
學術顧問
徐小躍、王炳林、王嚮明
片名題字
孫曉雲
統籌
劉必好、何可一
總製片人
曹海濱
總編導
戴波
執行總編導
張浩、杜珺、曹晨
外拍統籌
魯青
視覺統籌
楊毅、於峻
演藝統籌
崔寰
技術統籌
周峯
舞美統籌
成斌
舞美設計
沈片冰、耿恆傑
舞美執行
劉珖、周飛、朱南
注:以上為部分創作人員名單,全部名單請查看每期節目片尾字幕。參考資料: [2]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列表

第一期:天下為公
播出日期:2023年6月18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審稿專家大衞·弗格森,一起從“天下為公”開始談起,生動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人們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內在邏輯。酈波解釋道在“大道之行”的理想社會里,天下為世人所共有,選舉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人與人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韓震聚焦“天下為公”中的“天下”一詞,對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進行解讀。一方面是空間意義上當時人們對視野所及的全部世界的描述與想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政治學、倫理學意義上的價值原則,“天下”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內的整個人類社會 [6] 
第二期:民為邦本
播出日期:2023年6月19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韓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文版的翻譯審稿專家大衞·弗格森等嘉賓,解讀“民為邦本”的深刻意藴。韓震從“惟”字入手,講解“惟”本來是惟獨的“惟”,後來演變成作為的“為”,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本。隨着時間的推移,“民為邦本”思想也在不斷走向成熟。酈波解釋道民為邦本’思想的提出,就是古人的一種反思,也是對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認識。韓震表示沒有人民至上的理念,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沒有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沒有一批批扶貧幹部的傾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沒有今天閩寧鎮,也沒有今天所有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7] 
第三期:為政以德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0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炳林,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湘平,美國曆史學者、崑山杜克大學教授費嘉炯,一同探討“為政以德”這一深刻主題。春秋時期列國混戰,孔子認為這是“禮崩樂壞 天下無道”的結果,所以他提倡德治,反對苛政。沈湘平以《論語》中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句為例,闡釋孔子有關為官從政等問題的思想,即統治者如果能夠施行德政,那麼就能夠像北極星受到滿天星辰的拱衞那樣,受到人民的擁護。沈湘平還補充道在中國古代的國家治理當中,既有勸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也有法律這個剛性的手段,可以説是禮法並舉、德法合治。但總的來説,“為政以德”一直是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底色和主導。王炳林闡釋道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為政以德”的理念強調的執政者要為民造福,善待民眾,以德施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 [8] 
第四期:革故鼎新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1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嚮明,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田辰山,俄羅斯青年漢學家、中山大學哲學系特聘研究員漢伊理等嘉賓聚焦“改革與創新”,對“革故鼎新”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創新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田辰山認為這離不開中華傳統教育的要求。王嚮明指出“革故鼎新”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高度契合,中國共產黨人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為變革落後的社會制度開闢道路 [9] 
第五期:任人唯賢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2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炳林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湘平先生,英國青年漢學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賓對“任人唯賢”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沈湘平解讀“任”指任用,“賢”指有德,即任用官員要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左右輔佐的大臣也要選擇忠良之人。所以,《尚書·鹹有一德》就是“任人唯賢”這個思想詞源出處。王炳林指出《禮記·禮運》篇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裏“選賢與能”的意思也是指選拔和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王炳林介紹説各朝各代的科舉制都是德才皆考的,就是除了行政能力的考核以外,都有考察德行的辦法。比如唐朝的這個科舉,要考察是否具備仁德的思想,是否具備賢良、忠誠、謹慎這樣一些官德 [10] 
第六期:天人合一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3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温海明先生,英國青年漢學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賓帶領觀眾一同感受與解讀“天人合一”所藴藏的智慧結晶。温海明教授介紹中國的第一部“環保法”——《田律》的考古發現表明,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關於順應自然規律、維持生態平衡的思想已經有了廣泛的實踐。寇哲明教授稱古代社會不發達,古人比今天更加依賴於自然環境,人類不恰當的某些活動會釀成惡果。比如説古代巴比倫發源於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區,因為過度開荒伐木,導致水土流失,耕地減少,最終加速古巴比倫的消亡。温海明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創造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業績,但是這一時期中國並沒有忽視環境保護 [11] 
第七期:自強不息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4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嚮明,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田辰山,俄羅斯青年漢學家、中山大學哲學系特聘研究員漢伊理等嘉賓圍繞“自強不息”這一主題,挖掘其中藴含的哲思和精神力量。王嚮明解釋道“天行健”説的是天之運行,四時交替,晝夜更迭,歲歲年年不會停止。王嚮明認為對於一個個體而言,“自強不息”指的就是追求強大的主觀意願和行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講,由弱到強,由強到更強,就需要我們全民族有追求強大的主觀意志和行為。個人自強也好,國家自強也好,都要有堅定的信念,持之以恆的努力,堅忍不拔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王嚮明介紹説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堅定共產主義事業必勝的信念,把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品格與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薈萃交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 [12] 
第八期:厚德載物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5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郝立新先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温海明先生,英國青年漢學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賓帶領觀眾一同感受與汲取“厚德載物”所藴藏的豐富內涵。郝立新認為“厚德載物”從思維方式上體現中華文明的獨特性,中華文明以“天人合一”作為思想起點,以敬法自然的價值選擇,強調人與天地萬物的內在關聯與統一,這是理解“厚德載物”觀念的前提。温海明解讀“厚德載物”在《説文解字》當中的含義,指出“厚”是個形容詞,解釋為山陵之厚也。郝立新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5000餘年的綿延不絕而歷久彌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擁有海納百川的非凡氣度和求同存異的交往理念。由於持續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中華文化才更為豐富多彩,更為生機勃勃,更為輝煌燦爛 [13] 
第九期:講信修睦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6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先生,北京大學教授趙冬梅女士,俄羅斯青年漢學家、中山大學特聘研究員漢伊理先生等嘉賓共同解讀“講信修睦”這一理念的深刻內涵。王義桅解讀道“講信修睦”包含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誠信、和睦,核心含義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趙冬梅介紹説,歷經百年風雨,中國共產黨始終贏得人民羣眾的信任擁護、不斷髮展壯大,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做到説到做到、不打折扣,中國共產黨是説話算數的。趙冬梅補充説道中國獲得的世界的認同,不是靠武力征服或者武器恫嚇,而是源自中華民族的智慧,以及講求誠信、愛好和平、求同存異的價值追求 [14] 
第十期:親仁善鄰
播出日期:2023年6月27日
內容簡介:趙丹軍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北京大學教授趙冬梅,美國曆史學者、崑山杜克大學教授費嘉炯等嘉賓圍繞“親仁善鄰”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內涵與時代價值。趙冬梅認為“親仁”至少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親近仁者,其二是親近“仁”這種品德。“仁”作為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非常崇高的“全德”。“親仁”的兩層含義本質上都是向着“仁”的崇高德行無限靠近,以實現“仁”為最終目標,“親仁”所追求的正是人和人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之上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在王義桅看來“親仁”和“善鄰”相互呼應、相互補充,“親仁”是建立“善鄰”關係的基礎,“善鄰”則是對“親仁”理念的具體實踐。可以説這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睦鄰智慧與處世之道,也成為所説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源泉之一。費嘉炯介紹説重大外交原則的提出汲取中國古人“親仁善鄰”、“和而不同”的傳統智慧,又做出創新。王義桅補充説提出並倡導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就是這一時期新中國“親仁善鄰”理念的生動體現 [3] 

中國智慧中國行參演嘉賓

中國智慧中國行主持人

嘉賓海報
嘉賓簡介
參演期數
趙丹軍 趙丹軍
中國內地女主持人
代表作:人間
1-10
參考資料 [6] 

中國智慧中國行文化嘉賓

嘉賓姓名
嘉賓簡介
參演期數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1-2
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1-2
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
1-2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3、5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3、5
崑山杜克大學教授
3、10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4、7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4、7
漢伊理
中山大學哲學系特聘研究員
4、7、9
寇哲明
英國青年漢學家
5-6、8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6、8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6、8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9-10
北京大學教授
9-10
[3]  [6-14] 

中國智慧中國行訪問嘉賓

嘉賓姓名
嘉賓簡介
參演期數
下莊村黨支部書記
1
耿玉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援助馬達加斯加項目經理
1
閩寧鎮巧媳婦
-
2
梁麗珊
援藏幹部
3
貴州省望謨縣實驗中學副校長
5
塞罕壩機械林場宣傳辦公室副主任
6
俞小平
安吉縣餘村黨支部副書記
6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會長
6
李波
徐工全地面起重機研究所所長
7
考資料 [6-8]  [10-12]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原聲

發行時間
歌曲
作詞
作曲
演唱者
備註
2023年6月18日
《中國智慧中國行》
舒嘯、劉杏華
劉杏華
劉杏華
主題曲 [4] 

中國智慧中國行獲獎記錄

時間
頒獎方
獎項
獲獎方
備註
2024年6月
白玉蘭獎-組委會特別獎
《中國智慧中國行》
獲獎 [16-17] 

中國智慧中國行播出信息

中國智慧中國行播出平台

播出平台
首播日期
播出時間
完結日期
江蘇衞視、北京衞視、天津衞視、河北衞視、浙江衞視、安徽衞視、山東衞視、河南衞視、甘肅衞視、新疆衞視等
2023年6月18日
每天21:20
2023年6月27日
參考資料 [1]  [3] 

中國智慧中國行收視率

《中國智慧中國行》CSM64城市網首播收視情況
期數
播出日期
收視率(%)
排名
收視份額(%)
第一期
2023年6月18日
0.944
2
5.19
第二期
2023年6月19日
1.191
1
7.00
第三期
2023年6月20日
1.149
1
6.78
第四期
2023年6月21日
1.113
1
6.16
第五期
2023年6月22日
1.186
1
6.68
第六期
2023年6月23日
1.012
8
5.22
第七期
2023年6月24日
1.044
5
5.45
第八期
2023年6月25日
1.608
4
9.08
第九期
2023年6月26日
1.349
1
8.08
第十期
2023年6月27日
1.319
1
8.59
  1. 數據來源為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
  2. 排名為每天19:30後省級衞視所有電視節目收視率排名。
  3. 因該節目是多頻道播出,收視率內容僅列舉江蘇衞視,其他頻道不再列舉。

中國智慧中國行節目評價

《中國智慧中國行》通過青年講述、情景演繹、歌舞表演等多種形式,輔以外景尋訪、沉浸體驗等創新表達,打造經典誦讀、聆聽論述、鈐印留存等莊重時刻,共同構建起認知理解黨的創新理論的全新橋樑。該節目讓抽象理論轉變為生活實踐,把日常經驗轉換為深刻思想,在思想性、藝術性、理論性、互動性等多個維度樹立中國式電視理論節目有新意、有深意、有詩意的新標杆。該節目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源出發,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思想座標中,致敬文化經典,立足現實生活,以人民為中心,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路徑。該節目藴含的文化價值和黨史意義、藴藏的中華文化和歷史記憶、匯聚的人類故事和世界目光、開啓的生活實踐和審美風尚,展示推動文明互鑑、深化文化交流的世界胸懷。該節目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根文化自信,在人類文明新形態中闡發中國精神,以更加全面、立體、精準的中國歷史觀、世界觀、文化觀,弘揚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民族精神 [5]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評)
《中國智慧中國行》首次採用故事和理論話語融合的方式,生動解析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該節目把中國智慧和新思想置於國際視野,既增強角度的多維性、話語的國際性,也賦予節目更多的國際傳播價值。該節目製作外國專家訪談以及外國青年演講、表演的短視頻和H5、海報等配套融媒體系列產品,在頭部衞視、頭部視頻網站和國內外社交平台進行多渠道和多維度的立體化傳播,形成強大的疊加傳播效應,用海內外聽得懂的語言去闡釋黨的創新理論,傳播中國智慧,彰顯中國價值,弘揚中國精神。該節目採用“文化+理論+互動式解析+情景再現+尋訪紀實+動畫+科技”的融合模式,在強氛圍感的文化場景中呈現節目內容、舞美設計、片名題寫、手繪動畫到情景演繹、歌舞表演、整體包裝等,融入詩辭歌賦、傳統建築、音樂、書法、篆刻、戲曲、武術、樂器等諸多中華文化元素,實現理論主題的具象表達。該節目用歷史故事來解讀時代背景和流變,用新時代故事來闡釋新內涵和新要求,顯示“第二個結合”的民族性和時代性 [15]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