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

鎖定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是2009年09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石亞軍。本書力求體現資料性、科學性、理論性和實踐性。 [1] 
中文名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
作    者
石亞軍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頁    數
390 頁
定    價
5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0108452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內容簡介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分三個部分,上篇為歷史回顧,按歷史考證的方法,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改革與建設經歷的五個發展時期和七個主要領域進行了系統的敍述,對政治改革與建設的基本成效、存在的問題、主要特點、基本經驗等作出了總體評價和概括;中篇為理論探討,按理論分析的方法,圍繞政治改革與建設的幾個專題,對各種學術爭論進行了總結和評價;下篇為改革展望,按邏輯推理的方法,圍繞政治改革與建設的戰略思考等問題,解讀了現行實施方案的精神和要義,闡發了相關的對策與建議。全書力求體現資料性、理論性和實踐性。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編輯推薦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是“歷史新起點”書系之一。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作者簡介

石亞軍,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全國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公民人文素質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政府改革研究》首席專家。主持過多項省部級以上社科課題,獲各種研究成果獎12項。獨著、合著、主編有多部著作。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目錄

導論
歷史回顧篇
第一章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歷史過程
第一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五個發展時期
第二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涉及的主要領域
第二章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成效
第二節 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道路
第三節 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第四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章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特點與基本經驗
第一節 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模式
第二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基本經驗
理論探討篇
第四章 黨的民主建設與執政能力建設
第一節 黨內民主建設理論探討
第二節 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理論探討
第三節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理論探討
第五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其改革
第一節 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的改革
第二節 人大代表的專職化
第三節 人大對政府的監督職能
第四節 改善人大立法工作與提高人大立法質量
第六章 政府改革與創新
第一節 政府改革與創新研究視角的多元化
第二節 關於政府改革價值目標的探討
第三節 關於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探討
第四節 關於中國政府創新的探討
第七章 基層民主建設
第一節 村民自治研究
第二節 鄉鎮長選舉研究
第三節 城市社區居民自治研究
第八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
第一節 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中的重點問題
第二節 民族區域自治建設理論探討
第九章 防治腐敗與廉政制度建設
第一節 權力腐敗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轉型時期中國權力腐敗特點分析
第三節 中外廉政制度比較研究
第四節 中國控制權力腐敗的制度設計研究
第十章 “一國兩制”與國家統
第一節 “一國兩制”的理論意義
第二節 “一國兩制”與對台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有關一箇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的基本政策
改革展望篇
第十一章 政治改革與建設的戰略思考
第一節 十七大對政治改革與建設的總體部署
第二節 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政治改革與建設應正確處理的基本政治關係
第十二章 民主政治建設展望
第一節 發展黨內民主
第二節 擴大人民民主
第三節 完善協商民主
第四節 改進選舉民主
第五節 推動基層民主
第十三章 大部制服務型政府建設思考
第一節 大部制服務型政府的目標框架
第二節 大部制服務型政府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 大部制服務型政府的改革路徑
參考文獻
後記
……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序言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突出成就和寶貴經驗,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努力開創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幾十年的共同努力,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了“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理論研究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體制機制。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當之無愧的主力軍,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黨的理論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教書育人又潛心治學,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構建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繁榮啓示我們: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去,用不斷髮展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決不能搞指導思想多元化。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二是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大力推動學科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學術觀點和科研方法的創新,努力在學科建設、教材建設、教育教學等各個環節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不竭源泉。三是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立足國情、面向世界,以深入研究和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切實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課題。

中國政治建設與發展研究後記

“歷史新起點”書系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寫,是教育部重大委託課題“歷史新起點——改革開放30週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研究”的結項成果。課題研究和書系編寫工作自2008年4月啓動以來,編委會先後召開了多次研討會,對整個書系所包含的主要問題、每本書的框架結構及重點內容進行了總體安排,在此過程中,注意充分發揮集體攻關的優勢,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確保了研究和編寫工作的順利進行。
書系依據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發展和理論創新,突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理論思考和一些重大理論探索的研究成果。書系以高校黨務政工幹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大學生骨幹為讀者對象,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理論難點、熱點問題進行梳理和解答,對高校師生所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書系實行分卷主編負責制。本書是集體智慧和勞作的共同成果,石亞軍教授負責全書的整體框架設計和統稿。承擔寫作任務的分工情況為:導論:石亞軍;第一章:常保國、翟校義、梁旭;第二章:常保國、李黃俊;第三章:陳鯤;第四章:翟校義、汪蘭麗;第五章:盧春龍;第六章:歐陽帆;第七章:張立鵬、張弛;第八章:屈超立、汪蘭麗;第九章:周建明、陳忠雲;第十章:梁旭、常保國;第十一章:李筠;第十二章:常保國;第十三章:石亞軍、李飛、李馳、耿雲;參考文獻:李筠。在本書主題、思路、框架和主要內容的討論過程中,張桂琳、叢日雲、楊陽等教授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書系框架結構由顧海良、馮剛、黃蓉生、胡樹祥同志設計策劃。本書系有關課題的研究及出版得到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的支持。書系編寫過程中,教育部社科中心楊海英、呂治國、祝念峯、朱喜坤、馬建輝等同志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晶、郭曉明等編輯,做了大量組織協調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