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攝影

鎖定
《中國攝影》創刊於1957年,是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攝影藝術類期刊 [3] 
據2021年5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攝影》出版文獻共5671篇,總被下載35449次、總被引197次 [7]  。據2021年5月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攝影》文獻量為1266篇,基金論文量為1篇,被引量為68次 [4] 
中文名
中國攝影 [12] 
外文名
Chinese Photography [12] 
主管單位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12] 
主辦單位
中國攝影家協會 [12] 
編輯單位
《中國攝影》雜誌社
創刊時間
1957年 [13] 
出版週期
每月1日 [12] 
國內刊號
CN 11-1409/J [12] 
國際刊號
ISSN 0529-6420 [12] 
郵發代號
2-30 [12] 
定    價
32 元 [12] 
主    編
徐豔娟 [12] 
副主編
李波 陳奇軍 [12] 
地    址
北京市東城區金寶街67號隆基大廈南樓5層 [12] 

中國攝影歷史沿革

1957年,《中國攝影》創刊,刊期為季刊。
1959年,《中國攝影》刊期由季刊更改為雙月刊。
1966年,《中國攝影》被迫停刊。
1974年,《中國攝影》復刊,刊期改為月刊。
1997年,《中國攝影》改用銅板紙印刷。
2004年,《中國攝影》全面擴版至180頁 [1] 
中國攝影2011年部分刊期封面 中國攝影2011年部分刊期封面

中國攝影辦刊條件

中國攝影主要欄目

  • 欄目方向
《中國攝影》主要欄目有柯達競苑、報道攝影、名家名作、影像室攝影旅遊、影像介紹、名人專訪、人像屋、新書評介等 [4] 
  • 讀者對象
《中國攝影》主要面向攝影專業人士及攝影愛好者 [3] 

中國攝影人員編制

  • 編委會
據《中國攝影》2022年第2期版權頁顯示,編委會名單如下: [12] 
《中國攝影》編委會編委人員
於雲天
王玉文
劉雷
劉榜
沙佔祥
陳長芬
吳常雲
賈明祖
顧錚
錢元凱
  • 編輯部
據《中國攝影》2022年第2期版權頁顯示,編輯部人員如下: [12] 
《中國攝影》編輯部人員
職務
姓名
主任
鄭濃
編輯
鍾華連、李森、王江、陳秋實
設計
範華明
  • 海外特約撰稿
王瑞(美國)、董宇翔(美國)、劉鋮望(英國)、陳海舒(德國)、何昆霖(美國) [12] 

中國攝影學術交流

2014年9月10日,《中國攝影》雜誌社與祥升行攝影博物館合作打造相機博物館,祥升行相機博物館正式更名為《中國攝影》相機博物館 [5] 

中國攝影辦刊成果

中國攝影出版發行

  • 出版類型
1957-1966年,該刊偏向政治浪漫主義時代的攝影書寫。
1977-1996年,該刊偏向新時期中國攝影的復興。
1997-2007年,該刊主要從視覺烏托邦到多元影像文化發展。
2007年以後,在移動互聯時代的背景下,該刊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1] 
  • 出版綜述
據2021年5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攝影》出版文獻共5671篇 [7] 
據2021年5月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攝影》文獻量為1266篇,基金論文量為1篇 [4] 

中國攝影影響因子

據2021年5月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攝影》總被下載35449次、總被引197次 [7] 
據2021年5月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攝影》被引量為68次 [4] 

中國攝影收錄情況

2010年4月8日至10日,在TIPA(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影像技術期刊協會)年度大會上,《中國攝影》成為新的會員單位 [2] 
《中國攝影》被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收錄,也是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來源期刊 [4]  [7] 

中國攝影榮譽表彰

2016年8月,《中國攝影》入圍2016年度“中國最美期刊”初選名單 [6] 
《中國攝影》為社科雙效期刊 [7] 

中國攝影文化傳統

中國攝影形象標識

1957年,《中國攝影》創刊時刊名為魯迅筆跡集字;1960年第1期開始,該刊封面刊名為毛澤東題字 [8] 
1957年至2013年部分該刊封面(僅第一個為魯迅題字) 1957年至2013年部分該刊封面(僅第一個為魯迅題字)

中國攝影精神理念

《中國攝影》致力於推介中國國內外優秀攝影作品,深度報道中國國內外攝影動向,及時介紹攝影器材和技術最新資訊,融學術性、藝術性、實用性和收藏性為一體 [3] 

中國攝影社會評價

《中國攝影》一直用視覺語言講述着“中國故事”, 真實地記錄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社會的變化。每一個年代、每一次運動、每一項變革,都能在《中國攝影》中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時期的脈絡,它是新中國發展變化中最好的見證者 [9] (中國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張兆增評)
《中國攝影》恰好是整體意義上的中國社會的視覺記憶的索引,人物、表情、場景的豐富性刻錄了一個充滿動力而又歷經曲折的現實 [10]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陳衞星評)
《中國攝影》是一本淨化讀者心靈、陶冶情操、讓讀者終生受益的教科書,也是讀者磨鍊意志、釋放生命、求索藝術、放歌人生的好夥伴 [11] (青海省攝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蔡徵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