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

(紅四方面軍下轄部隊)

鎖定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簡稱紅三十軍,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下轄部隊,成立於1933年7月,由原紅四方面軍第十一師擴編而成。 [1]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
簡    稱
紅三十軍
成立時間
1933年7月 [1] 
軍    長
余天雲 [1] 
政    委
李先念 [1]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歷史沿革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隸屬於紅四方面軍。
1933年7月,由紅四方面軍第十一師擴編而成。余天雲任軍長,李先念任政委,程世才任副軍長,文建武任參謀長,李天煥任政治部主任,轄八十八師、八十九師、二十師。
直至1936年2月底,南下紅軍撤離蘆山,經寶興翻夾金山北上抗日。
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三十軍編入西路軍。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李先念率少數人員進至新疆,後陸續轉回陝北。 [1]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著名戰鬥

1935年10月底,紅四方面軍分三路揮師南下,在雅安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初,蘆山十日血戰,紅軍中路縱隊在縱隊總司令王樹聲、紅30軍政委兼縱隊政委李先念的指揮下,從七里山至金頂閣一線攻至蘆山縣城下,川軍固守不出,加之城牆堅固,紅軍久攻不下,轉而由紅9軍紅25師攻佔青龍場,隔河與到龍門增援的川軍對峙。紅30軍88師經雙河場、太平場、寶盛場迂迴青龍場北面的五夾口,截斷援敵並與對河紅軍配合直接攻擊古城坪之敵,令敵逃往蘆山縣城方向,紅31軍一個營從王家壩渡河,三面夾擊潰逃之敵,於石山寺全殲川軍勁旅兩個團以上5700餘人。此戰是紅軍南下的著名戰鬥,朱德總司令撰寫《青龍場戰鬥是天蘆戰役中的模範戰例》。
青龍場戰鬥後,紅軍攻下天全縣城,蘆山城不攻自破,紅軍乘勝向東推進,打響了名山一線的百仗關戰鬥,百仗關失利後,紅軍沿邛崍山脈一帶佈防,確保紅軍蘆山一帶過冬,紅30軍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主力之一,軍部便設在古城坪張繼武、張繼湯、張繼禹三農户的家中。時任第30軍軍長程世才(代理)、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政治部主任李天煥在此辦公。軍部下設司令部、政治部、經理處、軍醫院和一個包括炮兵、偵察、通訊、警衞等分隊的特務營。 [2]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相關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政治部舊址紀念館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3張)
紅三十軍政治部舊址位於達州市通川區梓桐鎮,距達州市城區60公里,背靠壘城山,面臨周家河,佔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20平方米,現存房屋10間。舊址內塑有李先念雕像,展陳李先念及紅軍戰士打仗和生活所用的部分實物150餘件,介紹了紅軍將士的光輝事蹟。1932年8月下旬,紅三十軍解放了梓桐鄉,軍政治部就設在“杜府草堂” 內。為了慶祝勝利,由當時的鄉蘇維埃主席何永瑞書寫了對聯“斧頭劈開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當年10月,紅軍戰士把它刻在石朝門的立柱上,並刻下“紅三十軍政治部”七字橫幅。石刻對聯原件現陳列在“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內。
1934年7月,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同志曾住在這裏,指揮了著名的何家山、壘城寺戰役,殲敵數百人,為粉碎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起了重要作用。 [4] 
1982年7月被達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單位;
1996年被中共達川地委、達川地區行政公署公佈為地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3月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

是1935年紅四方面軍南下時紅三十軍領導機關駐地,朱德、徐向前也曾在紅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住過,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面軍舊址羣的一部分。 [3] 
原舊址為三個四合院,面積分別為743、945、972平方米。後因火災燒燬張繼湯一個四合院(僅存一偏房),現存兩處半四合院。“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三十軍司令部”牌子現掛於張繼武家。整個司令部三個院落共涉及10多户農户的產權,僅掛牌的張繼武家就涉及7户。保護較好的為掛牌的張繼武家的大四合院。
2005年4月,該遺址被中共蘆山縣委公佈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由災後重建項目投入20萬元維修該大院;
紅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
紅三十軍總司令部舊址(1張)
2012年初通過“五十百千工程”和“四川省災後重建黨性教育課堂示範基地”共約投入10萬元左右打造主建築及內院標誌和物件,在户前小院壩設置十二張展版,集中展現紅軍在蘆山歷史文化及全縣革命遺址和紅軍標語圖片和説明。在屋內牆上設置了一些歷史故事及説明,以及紅軍道具等,會同新打造的龍馬廣場一起成為縣上集中打造的紅色主題旅遊景點。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