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鎖定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是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在冕寧發佈的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主張。 [1] 
中文名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住作者
朱德
文    集
《朱德選集》
發佈時間
一九三五年五月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主要內容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一九三五年五月)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
苛捐雜税重重,又復妄加殺戮。
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
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
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
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羣眾,切莫懷疑畏縮;
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
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紅軍總司令 朱德 [2]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發佈背景

1935年5月,中央紅軍由雲南巧渡金沙江皎平渡,擺脱敵人的圍追堵截,進入四川涼山地區。當時,蔣介石調動十餘萬中央軍圍追,部署五六萬川軍在大渡河畔堵截紅軍,揚言要在大渡河消滅紅軍,讓紅軍重蹈石達開全軍滅亡的覆轍。在這緊急關頭,黨中央在會理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以劉伯承為司令、聶榮臻為政委、羅瑞卿為參謀長的紅軍先遣部隊,為紅軍開路。
劉伯承和聶榮臻率領先遣隊於5月20日抵達瀘沽。為迅速搶渡大渡河,劉伯承等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取道冕寧,過彝區到安順場。出發前,劉伯承對部隊作了動員,要求部隊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廣泛宣傳朱德總司令安定彝民的佈告,爭取和平通過彝族區。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和四川軍閥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當時的冕寧民族矛盾十分尖鋭,彝人對漢人懷有強烈的戒備心理和敵對情緒。加之紅軍到冕寧之前國民黨又進行了大量反動宣傳,弄得人心惶惶。紅軍先遣部隊一進入彝區,便被彝民堵住了去路,連連遭到襲擊。面對這種嚴峻形勢,5月22日,紅軍在冕寧縣城公開張貼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以下簡稱《佈告》)。這個佈告是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佈的,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集體決定,在先遣部隊進入冕寧時就已普遍宣傳。《佈告》指出:“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苛捐雜税重重,又復妄加殺戮。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羣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傳,將此廣播西蜀”。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是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在長征路上,紅軍經過了12個省的14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紅軍與彝、苗、瑤、壯、布依、土家、侗、納西、白、傈僳、藏、羌、回、蒙古等少數民族直接交往,加深了對各少數民族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的瞭解,提高了對民族眾多、民族社會制度不同現狀的認識,從多方面積累了民族工作經驗,為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形成發展打下了基礎。
《佈告》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集中表達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主張。“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居住區域大小,一律平等的馬克思主義民族觀,這是極其寶貴的。當時為了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平等政策,紅軍指戰員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把竹子砍下來整齊地排列成一樣高,用手比劃向羣眾解釋,意思是你是彝人,我是漢人,我們都是一樣高的,這就叫做民族平等。“尊重彝人風俗”,就是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是尊重少數民族。“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體現了紅軍與舊式軍隊的根本區別。當時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宣傳,一些不明真相的羣眾棄家跑到山上躲藏,紅軍用了他們的糧食就把錢放在糧袋裏,用了柴就把錢放在柴堆裏,喝了水就把錢放在水桶邊,所以很快贏得了彝族羣眾的信任。“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指明瞭軍閥是彝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共同敵人,這就使彝族同胞認識到紅軍是為他們謀解放的。“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則體現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先聲。 [1] 

中國工農紅軍佈告歷史意義

在發佈《佈告》的同時,廣大紅軍指戰員身體力行,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一到冕寧,紅軍就釋放了被國民黨縣政府關押在監獄裏的彝族人質,並請他們喝酒、談心,宣傳《佈告》精神,宣傳黨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宣傳紅軍是各族人民的軍隊,使彝族羣眾認識到紅軍是專打國民黨反動派的,是幫助彝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紅軍廣為宣傳《佈告》精神,在短短几天內就贏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和擁戴。
光照千秋的彝海結盟,就是《佈告》所闡述的民族政策結出的碩果。1935年5月22日,劉伯承和果基家族首領小葉丹按約定在山清水秀的彝海邊見面,歃血盟誓,結為兄弟,這就是享譽中外的“彝海結盟”。這種真誠與友好,對彝族人來講是從未有過的事,使他們深受感動。次日,紅軍先遣隊在小葉丹的陪同下向彝區進發,沿途沒有受到阻攔,直達安順場,為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對保證長征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征的偉大勝利,也是紅軍正確制定和實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
這個《佈告》還有―個重要內容,就是第一次提出了“萬里長征”一詞。從此,“萬里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長征勝利後,毛主席總結説:“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是宣言書。在涼山,紅軍鄭重宣告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是骨肉兄弟,並明確提出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建立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和主張。
長征是宣傳隊。涼山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紅軍隊伍向沿途各族人民宣傳,反動軍閥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敵人,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他們解放的道路。在涼山,紅軍經過了現在的會理、會東、寧南、普格、德昌、西昌、喜德、冕寧、越西、甘洛等10縣市,當地各族人民受到革命教育,明確了革命的方向。一大批涼山各族兒女踴躍參加紅軍,其中有些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高級幹部。
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進入冕寧後,建立了入川以來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縣革命委員會設立了兩科一室,其中一科就是弱小民族科,這個科是紅色政權建立以來從未設立過的科,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是今天從中央到地方設立的民族工作機構的雛形。同時,還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冕寧縣工作委員會,建立了武裝組織“抗捐軍”。紅軍點燃的星星之火一直燃燒在這塊土地上。
1950年3月,劉伯承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涼山,1950年底成立了西昌專區民族民主聯合政府,1952年建立涼山彝族自治區(後改為自治州)。1956年,伍精華作為涼山州的唯一代表參加了中共八大,並就《涼山彝族從奴隸制度廢除後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作大會發言,表達了彝族人民改變落後面貌、儘快躋身於先進民族行列的美好願望和堅定信心,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5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涼山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人間奇蹟,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涼山已經展現在世人面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