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都和文化

(1998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

鎖定
《中國古都和文化》是1998年7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念海。這是一本全方面詳細介紹中國古都和文化的圖書。
中文名
中國古都和文化
作    者
史念海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1998年7月
頁    數
524 頁
定    價
26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1015850 [1] 

中國古都和文化作品目錄

自序
一、中國古都學芻議
(一)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基礎
(二)建立中國古都學的必要性
(三)中國古都學的意義及其範疇
(四)中國古都學的研究方法
二、中國古都概説
(一)中國古都學的定義及其主要內容
(二)中國古都的數目及其建都的年代
(三)歷代的陪都
(四)古都年代綜論
(五)古都的地理分佈
(六)“七大古都”名稱的確定
(七)結
三、中國古都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環境
(二)形成古都的經濟因素
(三)形成古都的軍事因素
(四)形成古都的社會基礎
(五)小結
四、中國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國土的中心點
(二)利用交通衝要的位置
(三)憑恃險要的地勢
(四)地理因素與對外策略
(五)接近王朝或政權建立者的根據地
(六)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關係
(七)餘論
五、中國古代都城建都期間對於自然環境的
利用和改造及其影響
(一)都城周圍地形罅漏的補苴
(二)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的交通網的建立
(三)解決都城糧食供應問題的設施和策略 ――對於河流的利用和改造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農作物種植地區的推廣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維護與破壞
(六)小結
六、中國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為當代全國文化的彙集和代表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傳播和影響
(四)小結
七、論中國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勢的變遷與文化融通的延續
(二)古都文化的遺存與當代文化的融通
(三)古都文化對於當代文化的作用
(四)小、糹吉
八、中國古代都城的蕭條與破壞
(一)政治變化的作用
(二)戰爭的衝擊
(三)自然條件的變化
(四)民族關係的影響
九、唐代長安外郭城街道及裏坊的變遷
(一)唐代長安外郭城的輪廓
(二)縱橫於諸裏坊間的街道
(三)裏坊的分佈
(四)裏坊的規模及其坊牆和坊門
(五)裏坊內的橫街和十字街
(六)裏坊內的曲巷
(七)裏坊內的寺觀
(丶)小結
附錄:―、唐代長安和洛陽
(一)隋唐兩代以前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緣由
(二)長安和洛陽作為都城和陪都的規模
(三)強大的政治中心和繁榮的經濟都會
(四)東西並峙交相輝映的文化中樞
(五)唐末遷都後的長安和洛陽
二、《中國古都研究》序 [1] 

中國古都和文化作者簡介

史念海(1912—2001),字筱蘇,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歷史地理學之一代宗師”。
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陸平縣,1932年考入輔仁大學歷史系。1934年成為《禹貢》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貢學會成員,畢業後留駐學會,協助顧頡剛編輯出版刊物。1941年至1946年,任重慶國立編譯館副編審,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47年至1948年擔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1948年後,歷任西北大學、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後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
20世紀30年代,在顧頡剛先生的具體指導下,史念海完成《中國疆域沿革史》,開啓了中國疆域變遷研究的先河。
1944年《中國的運河》出版,這是史念海先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為推進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而上下求索的一個重大成果。
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地理綱要》書成,標誌着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建立。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河山集》系列,收錄了史念海先生絕大部分代表性學術論文,涉及經濟地理、自然地理、軍事地理、政區地理等領域,反映了中國歷史地理學各個分支領域的建立和發展歷程,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
史念海也是中國古都學的創始人,所著《中國古都和文化》成為中國古都學的奠基之作。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