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

鎖定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是指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所進行的科學考察活動的隊伍。1980年初,中國開始進行南極考察。 [1-2]  [10] 
2023年11月1日上午,在雄渾悠長的汽笛聲中,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徵程。 [20] 
2024年1月6日,中國在極地布放首個生態潛標。 [32]  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標誌着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37] 
中文名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
外文名
China Ant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team
Expedición científica Antártica de China(西班牙語)
起始時間
1980年
考察站
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
定    義
中國科學家在南極所進行的科學考察活動的隊伍
助力對象
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重工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發展歷史

1980年初,中國派董兆乾、張青松赴澳大利亞的南極凱西站度夏考察,至1984年,先後派出40名科學工作者分赴澳大利亞、新西蘭、智利、阿根廷和日本等國的南極站參加度夏和越冬考察,並參加1981年1~3月首次國際南大洋生物系統和資源考察等國際考察活動。
1984~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派出由南大洋考察隊、南極洲考察隊、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調查船和J121號打撈救生船所組成的南極考察編隊,共有591人蔘加考察,以陳德鴻為總指揮,進行考察活動,航程 26433.7海里,歷時142天。向陽紅10號曾進入南極圈內的南極半島附近海域考察,有36人登上雷克魯斯角;南大洋考察隊進行了磷蝦資源和環境狀況的多學科調查;南極洲考察隊進行了生物、地質、地貌、高層大氣物理、地震、氣象、測繪和海洋科學等領域的考察。
1985年2月20日,首次在南極洲南設得蘭羣島的喬治王島上建立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為常年(越冬)站,站址在南緯62°12′59″,西經58°57′52″處。
1989年2月26日,在東南極大陸普里茲灣邊的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了中國南極中山站,其座標為南緯69°22′24″、東經76° 22′40″。到1992年中國已先後開展了9次南極科學考察。此後基本上每年一次。
2009年1月27日,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西南方向約7.3公里建立了中國南極崑崙站,其座標為南緯80°25'01"、東經77°06'58",這也是中國首個南極內陸考察站。
2020年,首次有民間私人科考團隊自行參與南極科考。 [4] 
2024年3月22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駛離澳大利亞前往香港,這將是“雪龍2”號首次到訪香港。 [36] 
2024年4月8日“雪龍2”號考察船已停靠香港,正在舉行開放日活動。 [37]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考察歷程

1997年中國第13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3天,向冰穹A方向挺進了300公里。
1998年中國第14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歷時17天,向冰穹A方向推進了464公里。
1999年中國第15次南極考察期間,10名考察隊員進入冰穹A地區。
2002年中國第18次南極考察期間,8名考察隊員在距中山站170公里處架設了1台自動氣象站
2005年在中國第21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13名考察隊員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到達冰穹A最高點。
2008年1月12日14時45分,17名中國南極科考隊員成功登上冰穹A,開展各項南極內陸冰蓋考察。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
2014年11月7日,第30次中國南極科考隊開展考察,在南極建立第4個科學考察站泰山站 [5] 
2018年2月13日21時許,隨着海豚直升機載着多名科學家從難言島安全飛回“雪龍”船,中國第34次南極科考隊在羅斯海區域為中國新建第5個南極考察站優化選址作業全部完成。 [6] 
2018年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出發,正式開啓為期162天的科考徵程,預計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2] 
2019年10月6日下午,中國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和貴州詹陽重工在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舉行交車儀式,由雙方共同研發的“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將奔赴南極,助力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科考。 [3] 
2020年1月16日下午,我國首艘民間籌資購買的南極科考船“北京海洋領導者”輪(Beijing Ocean Leader)從浙江省舟山市出發,開啓南極之旅。隨後在南極羅斯海建設無人氣象站。這是中國在南極羅斯海的第一座無人值守氣象站,它將持續收集氣象數據,推動全球氣象氣候研究。從中國到南極,張昕宇梁紅夫婦完成了本次航程的最大使命,也代表着中國民間有能力為國家科考增光添彩! [4]  [7] 
2020年4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着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8]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9] 
2021年5月7日,“雪龍2”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着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圓滿完成。本次考察系“雪龍2”船首次單船執行環南極考察任務。考察隊於2020年11月10日出發,歷時179天,行程3.6萬餘海里,順利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任務,開展了南大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綜合調查,成功回收西風帶環境監測浮標 [10] 
2021年11月23日,中國第38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兩批隊員均已出征。兩艘破冰船將分別前往南極不同區域開展科考作業,預計2022年4月中旬返回國內。 [11] 
2022年10月,中國第39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即將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執行科考任務。 [12] 
2022年10月26日和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255名隊員分兩批搭乘“雪龍2”船、“雪龍”船從上海出發,共同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計劃2023年4月上旬返回國內。 [13]  山東科技大學王磊、馬衞狀、楊繼超攜帶自研裝備,與“雪龍”號一起出徵南極,參加為期6個月的極地科考。 [14] 
2022年11月27日,中國第三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抵達南極中山站外圍,“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施展超強破冰能力,帶領“雪龍”號順利抵達卸貨作業點。 [15] 
2023年4月3日,中國第39次南極科考隊員乘坐“雪龍號”返回上海國內極地碼頭,東南大學張侃健、葛健兩位老師圓滿完成科考任務回國。 [16] 
2023年4月6日,“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順利回家,考察隊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已圓滿完成任務。 [17] 
2023年10月23日,山東科技大學參加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出徵儀式。作為南極科考度夏隊員,學校青年教師楊繼超、魏崢嶸將承擔多項任務,其中一項為利用“嵙 [34]  海六號”進行極地海底地形測量。 [18] 
2023年10月27日,東南大學參加第40次南極科考的隊員在南京出征。 [19] 
2023年11月1日上午,在雄渾悠長的汽笛聲中,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出征,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徵程。 [20]  11月9日22時,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21]  北京時間11月24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離開錨地,啓程穿越“咆哮”西風帶。 [22]  北京時間11月28日下午,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相繼駛過南緯60度,穿越西風帶。 [23]  北京時間11月29日深夜,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進入浮冰區。兩船隨即開啓冰區航行狀態,“雪龍2”號開始為“天惠”輪破冰引航。 [24]  12月1日,正在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號歷經一個月的航行,抵達中山站。 [25]  北京時間12月6日深夜,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成功抵達羅斯海新考察站附近海域,將開展卸貨作業和人員登陸工作。 [26]  12月7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開展卸貨作業。 [27]  北京時間12月12日晚,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羅斯海新考察站完成物資卸運和人員登陸工作,並接上23名韓國考察隊員,駛向新西蘭利特爾頓港。 [28]  12月16日當地時間上午9時30分,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內陸隊出征儀式舉行,29名隊員將分別前往泰山站、崑崙站和格羅夫山地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 [29]  當地時間12月18日上午,中國第40次和第39次南極考察長城站越冬隊在長城站完成交接工作。正式完成交接後,第40次越冬隊將全面負責長城站的考察工作。 [30]  12月28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大洋隊在西風帶開始投放拋棄式温鹽深儀,進行水文環境走航調查,這也是大洋隊首次開展考察作業。 [31] 
2024年1月6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態潛標,這也是中國首次在極地布放生態潛標。 [32-33]  北京時間1月27日下午,完成大洋調查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雪龍2”號抵達新西蘭利特爾頓港,進行隊員轉運、物資補給。
1月6日,中國在極地布放首個生態潛標
2024年3月7日,執行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在南極秦嶺站載上考察隊員,啓程返回中國。 [35] 
2024年4月10日6時26分,“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停靠山東青島,標誌着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圓滿結束。 [37]  4月16日,“雪龍”號、“雪龍2”號全部返回上海母港。歷時5個多月、總航程8.1萬餘海里,建成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秦嶺站,布放我國在極地的首個生態潛標。 [38] 
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任務航程

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考查內容

第39次
本次考察第三次實施“雙龍探極”,於2022年10月下旬出發,共歷時163天,行程6萬餘海里。主要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工作,經過5個多月的現場作業,順利完成南大洋有關海域和南極大陸有關區域的調查任務,以及中山站到南極冰穹A斷面所有站點的冰雪環境監測、天文觀測和伊麗莎白公主地等區域的冰下地形探測,組織實施了多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時,完成了南極長城站、中山站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 [17] 
第40次南極科考任務中,楊繼超、魏崢嶸將利用“嵙海六號”進行極地海底地形測量,並開展無人機航拍與航測、GNSS與驗潮並置站水準聯測等任務。 [18] 
第40次
中國南極科考任務首次由3船保障,“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後勤補給任務。“天惠”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本次考察最突出亮點,是建設羅斯海新站,新站是新時代我國建立的第1個常年科考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第3個常年考察站,是中國在南極的第5個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
本航次考察隊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等前沿科學問題,完成了宇航員海、阿蒙森海、羅斯海等海域的調查監測;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國產生態潛標1套,開展了生態系統和近岸海洋、土壤、地質、大氣、雪冰、空間等環境的綜合調查監測,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3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