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創造學會

鎖定
中國創造學會是由中國從事創造學研究、應用、推廣的相關單位及個人自願結成並依法登記的全國性的、學術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
1994年6月9日學會在上海正式成立,2003年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授權,開展了師資培訓工作。
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常設辦事機構是秘書處,下設3個專業委員會,擁有個人會員1877個、團體會員343家。 [1] 
中文名
中國創造學會
外文名
China Creative Studies Institute
簡    稱
CCSI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社團地址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創辦時間
1994年6月9日
學校特色
非營利學術性法人社會團體
現任領導
理事長:徐建平

中國創造學會歷史沿革

1994年6月8日,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1994年6月9日學會在上海正式成立。 [2] 
2003年初開始,為推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經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授權,開展了師資培訓工作。
2012年,學會召開第四屆理事會第四次理事會議,制定下發《中困創造學會分支機構管理辦法》,對分支機構的管理進行了適度凋整,完成學會企業創新專業委員會的換屆。 [3] 
2017年2月,中國創造學會獲2015年度中國科協系統綜合統計調查工作“優秀單位”榮譽稱號; [4]  12月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綠色技術評價方法及產業政策體系研究”實施方案論證暨項目啓動會在同濟大學召開。會上,來自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七位專家聽取了項目總體情況及各課題實施方案彙報,經過認真評議,專家組一致同意實施方案通過論證,該項目啓動。 [5] 

中國創造學會組織體系

中國創造學會代表大會

  • 最高權力機構
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是:
(一) 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 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 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四) 決定終止事宜;
(五) 制定工作方針和計劃;
(六) 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6] 
  • 執行機構
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閉會期間領導該團體開展日常工作,對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理事會的職權是:
(一) 執行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 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
(三) 籌備召開會員代表大會;
(四) 向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 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六) 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七) 領導該團體各機構開展工作;
(八) 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九) 進行表彰和獎勵活動;
(十)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6] 

中國創造學會機構設置

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常設辦事機構是秘書處,下設3個專業委員會。
專業委員會:創造教育專業委員會、企業創新專業委員會、智能製造與服務分會 [7] 

中國創造學會組織成員

截至2012年底,學會個人會員1877個、團體會員343家。 [3] 

中國創造學會業務範圍

1、開展對人類在發現、發明、創造、創新、創業活動中的規律性研究與實踐,開展企業創新、創造教育的研究與交流活動。
2、組織國內外創造學學術討論、交流、觀摩。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與國際同類學會、協會、基金會、中心、組織、網絡、研究院所,創造性組織開展友好交流活動,並宣傳中國社會主義創造性成就,優良傳統美德,人文科學學術研究成果,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創造學活動在國際上的影響。
3、開展創造學的普及與推廣活動。組織創造、創新能力開發培訓,舉辦講座、報告會,組織撰寫與出版著作、論文,製作音像、軟件等作品。
4、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路線、方針、政策及與學會有關的指示、決策,向全體會員宣傳並組織落實。 [6] 

中國創造學會人才培養

中國創造學會科技獎項

  • 中國創造學會創造成果獎
“中國創造學會創造成果獎”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的社會力量設立的獎項,是創造學界的最高獎項並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必要補充,可推薦參加國家科技進步獎的評比。 [8] 

中國創造學會情境教育

  • 學前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以發展思維為核心,着眼創造性”,將兒童創造教育作為情境教育的“高境界”,聚焦兒童的創新精神,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重視兒童的創新實踐,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南通大學專門成立情境教育研究會,系統研究李吉林教育思想,繼承與發展中國情境教育。 [9] 

中國創造學會推廣應用

中國創造學會在全國建立了一批創造學實驗基地。創造教育實驗基地旨在大、中、小學、幼兒園推廣與應用創造教育,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企業創新實驗基地旨在推動企事業的創新、創造能力開發活動。
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和研究,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西南交大、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科大、廈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安徽工業大學、江蘇大學等幾十所高校,已經在大學本科教學計劃中開設創造學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中國科大、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還在研究生課程中加入了創造學內容。 [1] 

中國創造學會學術成就

中國創造學會學術交流

中國創造學會與美國創造學會、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創造性指導中心、創造力研究中心、英國創造和創造力中心、歐洲創造力與創新協會、日本創造學會等30餘個國際創造學組織建立了聯繫,並組織會員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如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每年舉辦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研討會”,歐洲創造力與創新協會的學術年會,日本創造學會的學術年會等。
中國創造學會組織召開了十屆全國(國際)創造學學術討論會,為中國國內、國際創造學者提供交流創造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平台。 [1] 
研討會 研討會

中國創造學會創作宣傳

中國創造學會編輯出版了9部創造學《論文集》,汪道涵、蘇步青、錢偉長、徐匡迪等先後為《論文集》題寫了書名。迄今為止,中創會會員、理事公開發行的創造學著作達300餘種。此外,學會還與電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媒體一起,舉辦專題講座、編寫培訓教材、製作音像製品,在全社會宣傳普及創造、創新知識,提高人們對創造、創新重要性的認識。
學會通過會刊——《創造天地》和簡報——《創造簡訊》與全國各地會員交流學術動態、探討實踐經驗、傳遞活動信息。 [1] 

中國創造學會文化傳統

中國創造學會形象標識

會徽外部輪廓呈橢圓形,體現學會對內對外的學術交流和全體會員的協作精神。中心與外部輪廓共同構成中國創造學會英文縮寫“CCSI”。 [6] 

中國創造學會精神宗旨

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充分發揚民主,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提倡辯證唯物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團結廣大創造學工作者,促進創造學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創造學的普及和推廣,促進創造學科人才的成長和提高,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全面實現中國小康社會做出貢獻。 [6] 

中國創造學會現任領導

中國創造學會第六屆理事會 [11] 
理事長:徐建平
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兼法人:張亞雷
副理事長:魏江、劉俊利、畢亞雷、張志勝、冷護基、芮仁杰、管忠民、殷業、馮林、程根銀
副秘書長:殷俊鋒、項志康、張瓊、陳金耀、郭強、靳文瑞、於蘭萍、方鳴、姚俊吾、唐殿強、王燦明、朱國華、於淼、姜松、倪鋒
常務理事:張中韌、李信春、劉宏建、陳明、趙輝、陳愛玲、劉松年、張增常、劉仲林、夏五四、向羅生、柳 洲、劉彥辰
理事:張軍、楊榮、卞松泉、張軍瑾、張燕忠、鬱亞妹、於國慶、盛志勤、戴勤、馬種會、徐立雲、陳潔、解夢佼、王薈、張毅、周詮、李曉芳、高建陽、李興森、端文新、江正、吳維亞、吳海雲、鄭健壯、王世剛、楊斌、胡新華、王核成、陳霞、魯興啓、柯麗菲、陳光、汪寅、朱純、王濱、嚴同球、崔永東、詹紅偉、張冉、王朝暉、袁達松、孫洪剛、姜淑鳳、張凱、姜忠鶴、趙曉凱、江燕斌、董晉湘、馬興冠、陳妍慧、關清卿、姜益強、葛垚、胡勇有、黃飛、沈汪兵、王漢席、任少偉、黃文錚、雷海棟、秦建軍、張景亮、石薇薇、劉孝清、周芝庭、林嶽、陳傳盛、李豔紅、劉洪波、楊敏、馮強、馬志恆、丁繼林、陳少華、高海濤
辦公室秘書:李芹 [13] 
中國創造學會第一屆監事會 [12] 
監事長:餘安敏
副監事長:沈金龍
監事:陳雲、鄭悦、楊勇、樊新紅、王永建
中國創造學會第五屆理事會 [14] 
理事長:徐建平
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亞雷
副理事長:王書寧,譚民,周延波,魏江,冷護基,張增常,樊建平
副秘書長:熊嵐,殷俊鋒,方鳴,夏五四,姜松,王燦明,倪鋒,於淼,董振域,張瓊,朱國華
理事:劉仲林,程根銀,唐殿強,劉松年,譚迪熬,劉建湘,張志勝,郭傑忠,羅玲玲,袁淑琴,馮林,王正洪,芮仁杰,王厥軒,倪爭鳴,戴勤,張子良,朱歡喬,陳霞,何友珍,王鋭英,王北生,餘華東,尹福斌,張榮鎖,劉小兵,甘自恆,石麗琴,董偉武,王志遠,李青山,陳愛玲,李琦,劉素娟,李士蘋,何華慶,張軍,張慧全,石彤鶴,張承新,郜金海,王永勝,原松梅,王世剛,李尚濱,王攀,廖哲智,胡新華,端文新,陳健,吳維亞,吳海雲,週一帆,宋愛國,王麗,宋剛,馮茹,胡承波,高建陽,武東昇,何秀院,楊成雙,趙輝,張永生,徐方瞿,馬種會,張中韌,餘安敏,項志康,李建君,楊榮,卞松泉,姚俊吾,江正,毛軍權,張軍瑾,劉衞平,張梅毅,王裏青,方明,賈萍,許義文,楊斌,孫家勝,夏昌祥,鄭健壯,湯建民,魯興啓,吳重秋,李興森,徐蕾,孫琪,孫國輝,王核成,薛肇江
理事長:徐建平
常務副理事長:張亞雷
副理事長:王書寧、譚民、馮雪飛、周延波、魏江、冷護基、張增常、樊建平
秘書長:張亞雷
副秘書長:熊嵐、方鳴、夏五四、姜松、王燦明、倪鋒、於淼、董振域 、張瓊、朱國華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