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鎖定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了由31名正式委員和14名候補委員組成的黨的中央委員會。隨後舉行的五屆一中全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兆徵、張太雷等為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為總書記。大會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由正式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組成。 [1-2] 
中文名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性    質
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關
成    員
陳獨秀 等40餘人
駐    地
武漢上海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組成人員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第五屆中央委員會

委員:陳獨秀、李維漢、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鄧中夏、蘇兆徵、項英、向忠發、張國燾(1927年5月-11月)、羅亦農(1927年5月-1928年4月)、趙世炎(1927年5月-7月)、張太雷(1927年5月-12月)、陳延年(1927年5月-7月)、譚平山(1927年5月-11月)、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惲代英、彭湃、夏曦、賀昌、易禮容(1927年5月-1928年3月)、彭述之(1927年5月-1928年4月)、楊之華(女)、羅珠、羅章龍、李滌生、顧順章、楊其珊、陳喬年(1927年5月-1928年5月)、彭公達(1927年8月-11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
候補委員:毛澤東、郭亮(1927年5月-1928年3月)、黃平、吳雨銘、陸沉(1927年5月-11月)、劉伯莊(1927年5月-1928年6月)、袁達時(1927年5月-1928年6月)、毛科文、陳潭秋、薛六、林育南、莊文恭(1927年5月-1928年5月)、李震瀛、王亞璋(女)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

(1927年5月-8月)
委員:陳獨秀、蔡和森、李維漢、瞿秋白、張國燾、譚平山、李立三、周恩來
候補委員:蘇兆徵、周恩來(1927年5月)、張太雷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1927年5月-7月)
委員: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瞿秋白(1927年6月)、譚平山(1927年6月-7月)、周恩來(代理,1927年5月-6月)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

(1927年7月-8月)
委員: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臨時政治局

(1927年8月-1928年7月)
主席:瞿秋白
常務委員:瞿秋白、蘇兆徵、李維漢、周恩來(1927年11月-1928年7月)、羅亦農(1927年11月-1928年4月)、項英(1928年2月-7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任弼時(1928年5月-7月)
委員:蘇兆徵、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1927年8月-1928年4月)、顧順章、王荷波(1927年8月-10月)、李維漢、彭湃、任弼時、周恩來(1927年11月-1928年7月)、羅登賢(1928年5月-7月)、項英(1928年2月-7月)
候補委員:鄧中夏、周恩來(1927年8月-11月)、毛澤東(1927年8月-11月)、彭公達(1927年8月-11月)、張太雷(1927年8月-12月)、張國燾(1927年8月-11月)、李立三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陳獨秀(1927年5月-7月) [3] 

中國共產黨第五屆中央委員會駐地變遷

隨着北伐戰爭的節節推進,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於1926年底宣佈北遷武漢,武漢成為中國革命的中心。為了適應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需要,便於就近領導兩湖工農運動,中共中央機關各部門陸續搬遷至武漢,並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但時隔不久形勢又急轉直下,發生了汪精衞七一五分共,由周恩來、李維漢、李立三、張太雷等人組成的中央臨時政治局開始醖釀從武漢撤離。八七會議後,鑑於武漢地區形勢險峻,中共中央領導機關於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陸續遷回上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