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公學

鎖定
清末革命黨人創辦的學校。為收容因抗議日本政府文部省公佈《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而歸國的中國留日學生,留學生姚宏業、孫鏡清等創辦於上海。清兩江總督端方在輿論壓力下,每月撥銀一千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校務實由王摶沙(敬芳)主持。革命黨人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共招收學生三百十八人。於光緒三十二年初(1906年2月)正式開學。後經費不濟,在各方呼籲下,清政府於次年撥給公地百餘畝興建校舍,大清銀行藉助十萬元,公學得以建成。該校數十年間,幾經波折,終被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結束”。 [2] 
中文名
中國公學
外文名
China Public University
創辦時間
1906年2月
地    址
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
知名教師
于右任
馬君武
知名教師
陳伯平
辦學經費
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
學校監督
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
校務主持
王摶沙
著名教師
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
停辦時間
1951年

目錄

中國公學歷史沿革

中國公學是清末革命黨人在上海創辦的學校。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公佈《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對中國學生入學嚴加限制。東京8000餘名中國留日學生罷課抗議,各省留學生紛紛退學返抵上海,達3000餘人。為使回國學生不致失學,留學生中的姚宏業、孫鏡中等多方奔走,勸募經費,於北四川路橫濱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清兩江總督端方在輿論壓力下,每月撥銀1000兩,並派鄭孝胥為監督,但校務實際由王摶沙(敬芳)主持。革命黨人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
1906年2月正式開學,共招學生318人,其中不少學生參加革命活動。不久,經費不濟,嗣經各方呼籲,清政府於次年撥地百餘畝(址在吳淞炮台公地)興建校舍,大清銀行藉助10萬元,浙、鄂、川、贛等省也給以補助,遂建成公學。民國成立,經費又無着落,孫中山、黃興加以扶持,公學得以延存。1915年,公學請得河南福中公司年撥經費2萬元,又請得梁啓超任董事長。1917年,公學停辦;1919年又得以恢復,設商科及中學,由王家襄任校長,1921年任公學教務長,公學遂成為研究系之陣地。1922年經議升為大學。1932年一二八之役,校舍、設備盡毀於日軍炮火,停辦。1933年租賃臨時校舍,重開公學,熊克武任校長。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結束,辦至原有學生全部畢業為止。 [1] 
參考資料
  • 1.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頁。
  • 2.    張作耀,蔣福亞,邱遠猷等主編:《中國歷史辭典》第一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第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