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鎖定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是194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潘光旦。本書以戲劇界人才入手,用生物遺傳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中國的人才問題。 [1] 
中文名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
作    者
潘光旦 [1]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1941年
ISBN
9787805694290 [1]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地    區
大陸
語    種
繁體中文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作者介紹

潘光旦(1899.8.13—1967.6.10),字仲昂,1899年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1913年至1922年在北京清華學校讀書。1922年至1926年留學美國。回國後至1952年,先後在上海、長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學任教授。曾先後兼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館長等職,畢生致力於愛國民主事業,倡導民主自由思想,於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建國後,曾先後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名詞統一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系學科被撤消,潘光旦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晚年潘光旦是寂寞的。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係”。他在土家族民族識別中辛勤而傑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 潘光旦和費孝通愛散步,傍晚時分,常看見這二個人到校門外散步。那些不知青紅皂白的小學生爭相圍觀,呼叫那個大胖子(費先生)是右派人物,還在後面向他們扔石頭。更大的不幸還在後面,文革時被抄家、批鬥,在醫院,潘光旦已經成為危重的病人,卻得不到任何治療,為了尊嚴,他堅持回到自己的家裏。
1967年6月10日晚上,老保姆看到潘光旦情況不好,急忙請隔壁的費孝通過來。潘光旦向費孝通索要止痛片,費孝通沒有,他又要安眠藥,費孝通也沒有。後來,費孝通將潘光旦擁入懷中, 潘光旦遂逐漸停止呼吸。費孝通哀嘆“日夕旁伺,無力拯援,悽風慘雨,徒呼奈何”,直至老師停止呼吸。老一輩那種師生友誼,那種尊重老師的態度,我們恐怕再也看不到了。他們為什麼能修煉成頂級的大師?為什麼在逆境中能保持做人的樂觀?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呢。 聲譽卓著的碩學大儒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潘光旦的悲劇是那一代學人的普遍性境遇。1979年,潘光旦右派問題獲得改正。潘光旦先生一生涉及廣博,在性心理學、社會思想史、家庭制度、優生學、人才學、家譜學、民族歷史、教育思想等眾多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

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圖書目錄

甲 緒論第1頁
一 伶人是不是人才◇第1頁
二 研究人才問題何以不妨從伶人入手◇第5頁
三 伶人與它種人才在理論上的會通◇第7頁
四 一些心理、教育、與哲學的觀察◇第9頁
乙 前論第15頁
一 近代以前中國的伶人◇第15頁
子 官史裏的伶人◇第15頁
醜 唐及五代的伶人◇第18頁
寅 南北宋的伶人◇第21頁
卯 元代的伶人◇第24頁
辰 明代的伶人◇第31頁
巳 清代嘉道以前的伶人◇第34頁
二 西洋伶人研究的一斑◇第45頁
子 西洋人才研究的大勢◇第45頁
醜 戈爾登的研究◇第46頁
寅 靄理氏的研究◇第50頁
卯 摩西士的研究◇第53頁
丙 本論第67頁
一 一個概念和一個假定◇第67頁
二 地理的分佈◇第73頁
子 前代伶人零星分佈的狀況◇第73頁
醜 近代伶人的分佈◇第82頁
寅 近代伶人的移殖◇第95頁
三 血緣的分佈◇第99頁
子 血緣分佈的意義◇第99頁
醜 十個血緣網的脈絡第103頁
第壹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03頁
第貳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64頁
第貳血緣網圖◇第175頁
第叁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75頁
第叁血緣網圖◇第183頁
第肆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84頁
第肆血緣網圖◇第187頁
第伍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87頁
第伍血緣網圖◇第192頁
第陸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92頁
第陸血緣網圖◇第196頁
第柒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96頁
第柒血緣網圖◇第199頁
第捌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199頁
第捌血緣網圖◇第201頁
第玖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202頁
第玖血緣網圖◇第204頁
第拾血緣網各家系的敍述◇第204頁
第拾血緣網圖◇第206頁
寅 腳色的奕世蟬聯第207頁
四 階級的分佈◇第224頁
子 分佈的狀況與解釋◇第224頁
醜 社會態度與伶人的地位◇第233頁
五 結論◇第240頁
附錄◇第245頁
一 ?年小錄中伶人的詳細籍貫◇第245頁
二 京劇二百年史中伶人的詳細籍貫◇第247頁
三 六十二個移殖的例子◇第249頁
四 馬氏恩氏合系◇第254頁
五 不入血緣網的各家系◇第257頁
參考書目輯要◇第277頁
校後跋◇第291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