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

鎖定
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擔負搶修、搶建鐵路,保障鐵路運輸的兵種。
中文名
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
外文名
Railway Corp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s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空軍把切斷朝鮮北部鐵路運輸線,阻止中國人民志願軍作戰部隊的物資供應,作為其侵朝戰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障鐵路運輸的通暢,始終是志願軍後方運輸供應的關鍵性戰略問題。在戰爭期間,志願軍鐵道兵先後有4個師、1個直屬橋樑團、1個直屬獨立團和6個鐵道工程師等共11萬人入朝,執行鐵路搶修、搶建任務。
1950年11月5日,首批鐵道兵部隊第1師入朝,擔負朝鮮北方滿浦(滿浦─西浦)鐵路搶修和鴨綠江大橋的修復任務。第二次戰役之後,戰線迅速南移,鐵路搶修任務更加繁重。為保證作戰勝利,從12月22日~1951年4月24日,鐵道兵團第2、第3師和直屬獨立團、橋樑團,全部加入志願軍序列入朝(6月,直屬橋樑團擴編為第4師,直屬獨立團改為直屬橋樑團),鐵道部所屬工程總隊也入朝,全力擔負朝鮮北方滿浦、平元(平壤—元山)、價川(新安州—價川)、平北(定州—水豐)鐵路全線和京義(今首爾—新義州)線西浦至新義州、平德(平壤—德川)線三登至新成川段的鐵路搶修任務。1951年2月成立志願軍鐵道搶修指揮所,李壽軒任主任。至第四次戰役,鐵道兵完成了由鴨綠江口岸至平壤、三登、漣川的鐵路搶通任務,共前進搶修鐵路923千米。隨後劃分管區,全力搶修遭轟炸破壞的鐵路和橋樑。
1951年7月下旬,朝鮮北部發生4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災害。美國空中力量乘機從8月中旬開始以朝鮮北部鐵路線為重點,發動了空中“絞殺戰”。鐵道兵部隊和工程總隊全力投入反“絞殺戰”鬥爭,首先以半數搶修力量投入朝鮮北部鐵路運輸的咽喉新安州—價川—西浦三角地區,進行突擊搶修,並採用線橋跨越路基彈坑,重點橋樑備有第二便橋,加強防護偽裝等方法,提高搶修速度,使該地區鐵路至12月上旬全部修復通車。隨後,根據美軍轟炸重點的變換,採取“以集中對集中,以機動對機動”的方針,與防空、運輸部隊密切協同,隨炸隨修,並搶建大迂迴便線、便橋,使管區鐵路的通車率達到了69%~96%。至1952年6月,徹底挫敗了美軍的“絞殺戰”,不僅保障了前線部隊的作戰需要,而且一舉扭轉了後方運輸的被動局面。在此前後,為加強對鐵路搶修力量統一指揮,1951年6月組成志願軍鐵道運輸司令部,8月,組成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均以賀晉年為司令員,張明遠為政治委員。12月,在鐵道運輸司令部下成立前方運輸司令部,劉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崔田民任政治委員)。
經過反“絞殺戰”的考驗與鍛鍊,鐵道兵部隊的組織指揮和搶修效率大幅度提高,普遍實行搶修“四預”(即預設計、預計劃、預備料、預施工),重點加固橋樑,整修線路,在遇到敵機對鐵路的中等破壞時,部隊一般在當天就可以修復通車。1953年反登陸作戰準備期間,鐵道兵集中半數兵力,對已有鐵路進行加固改造,增修爬行便線便橋、車站迂迴線和會車線、三角線,改移、增加通信、信號、給水設備,使線路通車率達到85%以上,保障了戰備物資運輸囤積任務的提前完成。與此同時,為增強腹地鐵路的通車能力,根據中朝兩國政府的協定,於1952年12月成立了中朝聯合新建鐵路指揮局,郭維城任局長,指揮新入朝的志願軍鐵道工程第5、第6、第7、第9、第10、第11師和鐵路員工5000餘人,會同朝鮮人民軍鐵道部隊,緊急搶建朝鮮北部龜城至殷山和德川至八院面鐵路,一期工程於1953年4月完成通車(二期工程於1954年4月完成通車)。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鐵道兵部隊,與朝鮮軍民一起,共搶修、搶建、復舊正橋128.88千米,便線便橋127.79千米,線路1003.3千米,車站股道161.13千米,隧道122座次,給水310站次,通信線路2.03萬餘千米,使朝鮮北部鐵路通車裏程由志願軍入朝時的107千米延長到停戰前的1382千米,與其他部隊共同建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戰爭中,鐵道兵先後有1.2萬餘人和202個單位立功,楊連第被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一級英雄稱號,並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還有11人獲二級英雄、二級模範稱號。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