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之美

(主題文化傳播項目)

鎖定
“中國之美”是中華民族國藝文化交流促進會與北京中傳國藝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大量研究,集思廣益共同創意策劃的一個主題文化傳播項目,是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選擇的一個特別的切入點、開拓的一條特殊的路徑。
中文名
中國之美
外文名
The beauty of China
主題詞
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感動世界
時代最強音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之美緣起

近百年來,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成為了中華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內在動力,成為了民族精神與國家意志的核心要素,成為了時代領袖們喚起民眾、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再創輝煌的精神力量,成為了古老的中華民族立志為實現全人類和睦相處、和平發展、和諧共生而努力奮鬥的代名詞,成為了民眾共同的理想、追求與目標。
縱觀人類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無論是中國的堯舜時期、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還是歐洲的文藝復興、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西方現代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文明的進步都依賴於文化的昌盛與引導,文化的飛躍也總是依託於文明的繁榮與支撐,文化與文明、物質與精神,相輔相成、剛柔相濟地推動着滾滾的歷史車輪。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凸出表徵,是當今綜合國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古老的中華文化,她浩若星漢、悠久璀璨,她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成為了護佑中華民族生存、推動中華民族成長壯大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能夠歷經戰亂紛爭、朝代更迭、天災人禍以及外族侵略,於艱難險阻、起伏掙扎之中傳承至今,並再一次地走向繁盛與輝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中華文脈的綿延不絕。
今天,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又一次的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就已經舉世矚目;繁榮文化、發展文化,文化興國、文化強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文化的內涵及其豐富。今天,我們要大力弘揚並且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應該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中國文化中最具普世價值的內涵,並且應該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讓國人、讓全人類喜愛、接受、分享與追求。因此,“美”應該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走出去的關鍵詞。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夠使人類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人類對事物的感受與最基本的評價標準、取捨標準。發現美、創造美、分享美是人類的共同天性。中華民族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中華民族對“美”的發現、創造與分享的態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欣賞、融合的態度與和諧一統的思想。
“中國之美”就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與時代背景下,通過大量研究、集思廣益而提出的一個文化主題,是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選擇的一個特別的切入點、開拓的一條特殊的路徑。它誕生伊始就肩負着中華民族文化強國的偉大歷史使命。
如前所述,“美”不但是事物共有的屬性、人類共同的追求,而且“美”還具有跨時空、跨種族、跨文化、跨宗教、跨國度、跨地域在人們心中產生共鳴的特徵。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於傳世書畫之前流連忘返、於跨文化的音樂之中動情陶醉、於古典經傳之上豁然頓悟、於世界名著之內心馳神往、……,其根本原因皆是文化之大美、壯美、秀美甚至是悽美在震撼、呼喚、激盪、感動着人類的心靈。“中國之美”就是要將中華民族文化之“大美、壯美、秀美”超越時空、超越文化、超越種族、超越國度、超越藝術形式的展現給全人類,創造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諧境界。因此,創造與展現中華民族的博大之美、文質之美、靈動之美、端莊之美、秀麗之美、高雅之美、豪放之美、渾厚之美、飄逸之美、和諧之美、……,便成為了“中國之美”的根本追求。
“中國之美”從理論上講可以涵蓋一切中華文化與文明之美,但就目前而言,“中國之美”的着眼點將定位在文化、文藝與武術等範疇之內,重點是展現書畫、工美、演藝、武術等方面的美,並聚焦在具有較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中國書畫、中國玉器、中國陶瓷、中國紫砂、中國民間工藝以及中國京劇、中國崑曲等國粹藝術和中國武術之美的挖掘、創作、展示、展演、傳播與交流等方面。
因此,“中國之美”將以“挖掘中國之美、發現中國之美、傳承中國之美、創造中國之美、展現中國之美、奉獻中國之美、傳播中國之美、分享中國之美”為核心;通過“中國之美”年度大展、“中國之美”國際巡展、“中國之美”文藝演出、“中國之美”現代媒體傳播、“中國之美”創作基地、“中國之美”書院、“中國之美”基金會來實現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傳播、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人才的扶持”;通過系列與週期性的文化活動,為參與者提供文化研究、文藝創作、才藝展現、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文藝欣賞、公益慈善與文化素養提升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文學之美、藝術之美、歷史人文之美、當代生活之美、……。
“中國之美”的主題詞是: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感動世界!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

首屆 “2012.北京.太廟.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 已於2012年9月19日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內的太廟隆重舉行,並獲得圓滿成功。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盛典,它是文化溯源、文化歸根、文化祭祖的開端。它以前所未有的虔誠與隆重在太廟向我們的祖先展現中華兒女文化興國、文化強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能力與決心;它以前所未有的榮譽與寄託向我們的藝術家表示中華民族對他們的肯定與尊敬;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傳承文化、凝聚人心,激發國人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懷、歸根意識,並以“中國之美”的面貌,向全人類發出友善的微笑,進而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與走向世界。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在北京太廟隆重舉行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在北京太廟隆重舉行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揭幕儀式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揭幕儀式
原武警部隊 副司令員劉紅軍中將、原中國外交官聯誼會蔡方柏會長 、中華民族國藝文化交流促進會主席兼中傳國藝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戢康健、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李北海副部長、中華民族國藝文化交流促進會陶呈義副主席為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揭幕
中國之美組委會主任戢康健致詞 中國之美組委會主任戢康健致詞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標識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標識
古代中華民族的生存模式是以部落、家族為基本勞動與生活主體的農耕漁獵生活方式,由此,便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家族”與“倫理”為基礎的社會形態。因此,“禮”成為了社會結構的支撐,“義”成為了人際交往的準繩,“孝悌”成為了基本義務和高尚人格的標準,“仁愛與忠恕”成為了民族與國家價值體系的重要構成元素。“家文化、倫理、祖先崇拜”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這樣的生存模式世代相傳、這樣的文化精神薪火綿延,時至今日,“家”與“國”便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天下”,“親人”以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便是最美妙的人際關係,“國”與“家”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中國人為之奮鬥的核心,“親情”成為了一切人際感情的基礎與毋須刻意的追求。
2000多年來,世界各類宗教的出現與發展,豐富了人類的文化與精神追求,但是在中華民族,由於中華文化早已融入了民族的血脈,所以,純粹與虔誠的宗教信徒還是少數,大多數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其他國家宗教信徒那麼多的宗教儀式。所以,我們可以説,大多數中國人的基本信仰不是以宗教文化為基礎的、而是以民族文化為根源的。決定大多數中國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方式的不是宗教崇拜,而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與具有強烈中華民族文化特徵的哲學思想。歷史上由此而產生的“祭祖文化、祠堂文化”在維持社會穩定,尤其是抵禦外族侵略,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中發揮了根本性的作用。我們今天常説的“同胞一家、血濃於水”就是基於這種文化的傳承。我們今天的祖國統一大業、港澳台的迴歸,就是“中華民族同源、同宗、同根、同文”和諧一統文化的繼續。因此,中國人更應該將供奉祖先的“宗廟”作為寄託思想與歸宿靈魂的殿堂,並在那裏凝聚中華民族的骨肉同胞與血脈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與精神財富,感悟祖輩先賢的生存智慧與仁義道德,訴説我們的理想、信念、事業的目標、奮鬥的決心,祈禱祖先的護佑,獲取心靈的慰藉,汲取精神的力量。這便是首屆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在北京太廟隆重舉辦的意義所在。

中國之美標識

中國之美標識 中國之美標識
基本釋義:“中國之美”四個字採集了“毛體”字,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瀟灑、飄逸、豪放與靈動之美,更代表着中華文化所藴含的自由揮灑、勃勃生機、強大的創造力與獨立的個性;宮殿建築的圖案,展現了璀璨的中華文化的深邃與悠遠,代表着中華文化端莊、渾厚、和諧的王者氣概;“Besuty of China(中國之美)”代表着“中國之美”的國際視野與開放的胸懷,展現“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感動世界的崇高使命。

中國之美主題歌

作詞:李春
伏羲的聖地,女媧的星空。
炎黃的血脈,龍鳳的圖騰。
好一個神奇的大中華,
一派中國美,萬古華夏風。
飄逸看老莊,端方説孔孟。
晨歌習寶劍,晚茶讀易經。
壯烈風波亭,悽美紅樓夢。
絲竹演梁祝,水墨畫長城。
中國美,華夏風,此岸花開彼岸紅……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圖冊
中國之美書畫藝術大典作品在太廟大殿內展出
更多請光臨中國之美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