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鎖定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成立於1982年5月28日,隸屬於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國家級醫史文獻研究機構。
中文名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外文名
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1] 
別    名
曾稱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建立時間
1982年5月28日
隸    屬
中國中醫科學院
身    份
唯一的國家級醫史文獻研究機構
研究方向
中國醫學史,中醫術語與工具書,中國傳統文化保護,中醫文物,中醫文獻學,古籍數字化及其他相關研究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簡介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國家級公益性科研機構,獨立法人單位,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隸屬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其前身是1955年衞生部中醫研究院成立時即設置的醫史研究室和編審室。1971年,醫史研究室和編審室合併為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1980年3月19日,衞生部正式批覆“建立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1982年5月28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正式成立。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的主要職責是研究醫學歷史、中醫文獻(包括存世、亡佚、出土醫藥文獻)、中醫古籍數字化、民族醫學、中醫術語、醫藥文物、民間傳統醫藥、中醫藥文化、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基本形成了“一史三文”(一史,主要指中國醫學史;三文,重點涉及中醫文獻、文物與文化)的研究格局。
目前,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下設黨政辦公室、科研教育辦公室、醫學史研究室、中醫文獻研究室、中醫古籍數字化研究室、民族醫學研究室、術語與工具書研究室、醫藥文物研究室、民間傳統醫藥研究室、中醫藥文化研究室、中國醫史博物館、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史陳列館和《中華醫史雜誌》編輯部。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辦公室、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古籍數字化研究中心、中國藥學會藥學史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葛洪研究分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儒醫研究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醫養結合專業委員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特色診療研究專業委員會及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中醫養生保健分會掛靠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自建所以來,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在馬繼興、李經緯、蔡景峯、餘瀛鰲等老一輩中醫醫史文獻專家的帶領下,經過近四十年的不懈開拓,逐步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研究團隊,形成了以醫史文獻研究為基礎,以中醫古籍數字化、中醫名詞術語規範化、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和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引領前沿的局面。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先後出版學術著作600餘部,發表論文2000餘篇,獲得各級獎勵70餘項。其中,《中醫大辭典》《神農本草經輯注》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針灸學通史》《百年中醫傳承錄》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醫學通史》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海外迴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百年中醫史》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一等獎;“中醫藥名詞術語規範研製與推廣的管理”獲中華中醫藥學會政策研究獎;《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海外迴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獲全國古籍整理優秀圖書二等獎等。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各級課題100餘項,現有各級各類在研課題156項,其中含省部級以上課題35項。2015年以來,連續6年中標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020年,“中國傳統醫學疫情防控史料蒐集、整理與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2018年,“四川成都天回鎮漢墓出土醫簡與《黃帝內經》比較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立項;2019年,“《黃帝內經》古音研究”獲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專項立項。2019年,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牽頭中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民間中醫特色診療技術篩選評價與推廣應用機制研究”。202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啓動科技創新工程,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牽頭組織實施其中中醫史學、中醫文獻學、中醫文化學三個學科的重大攻關項目課題。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史學、中醫文獻學、中醫文化學重點學科建設單位,也是衞生部指定的醫史文獻教育基地。自1978年起開展研究生教育,是全國第一批博士、碩士授權點。2002年開始接受博士後進站工作。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10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6名,先後培養博士研究生93名、碩士研究生161名,學位論文獲獎19項。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將聚焦本領域國際、國內重大學術前沿問題,瞄準高水準研究目標,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建設一批權威、完善的基礎支撐平台,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人才,為中醫藥科研、臨牀、教育和廣大民眾提供中醫藥知識服務,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國家戰略提供學術支撐。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設有所長辦公室、科研教育辦公室、醫學史研究室、中醫文獻研究室、民族醫學研究室、古籍數字化研究室、術語與工具書研究室、醫藥文物研究室(含中國醫史博物館)、《中華醫史雜誌》編輯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中醫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研究專題工作辦公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全國民族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我所;同時,也是《中華醫史雜誌》、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文獻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史分會、中國藥學會藥史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在崗人員42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科研人員18名。藏書5萬餘冊,文物1000餘件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科研概況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建所以來,先後承擔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衞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各級課題50餘項,正式出版著作100多部,整理出版古籍400餘種,發表論文2500餘篇。獲得各級政府獎勵30餘項。承擔的部局級以上課題24項,其中主要有醫藥衞生科學數據共享網-中醫古籍專題數據庫建設、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醫外科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眼科耳鼻喉科名詞審定、清史醫藥衞生志等。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教育概況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衞生部指定的醫學史和中醫文獻兩個專業對外教育、培訓基地,為第一批博士、碩士授予點,1978年起開始建立研究生教育。先後培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100餘人(含海外生源);現有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3人,在站博士後8人,在讀博士14人,碩士13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