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

鎖定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是2007年1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書目類工具書。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共收錄中國150個圖書館(博物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圖書13455種,內容結構上分為凡例、收藏館代號表和類表,書目正文,附錄,書名索引和作者索引四部分,正文按分類編年方法排序。 [1] 
中文名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
作    者
薛清錄(主編)
類    別
書目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12月
頁    數
1347 頁
開    本
16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3262422
字    數
217萬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成書過程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寫背景

中醫古籍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延綿兩千多年,浩瀚的中醫古籍記載了歷代醫家理、法、方、藥研究成果和豐富、系統的臨牀經驗,記錄了中醫藥學從總體到各個分支學科的歷史淵源。中醫古籍資源調查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8年,北京圖書館聯合目錄組向全國各藏書單位徵集館藏中醫書目,並由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聯合組織編撰了《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97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組織發起再次進行全國中醫古籍資源調查。經過深入的核實與整理,於1991年編輯出版了《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200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根據形勢的發展和學術研究的需要,決定組織第3次全國中醫古籍資源調查和相應書目的編輯出版。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的基礎上擴大了調查範圍,整合各種社會信息資源,編寫了《中國中醫古籍總目》。 [2]  [3]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出版工作

2007年12月,《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4]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出版工作人員
責任編輯
特約編審
裝幀設計
出版人
王有朋
金良年
姜明
張曉敏
參考資料: [4]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內容説明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收錄範圍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共收錄中國150個圖書館(博物館)館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圖書13455種。《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重點收錄1911年以前出版的中文中醫藥古籍和民族醫藥古籍,1912年至1949年間的中文中醫藥圖書因存世已少,亦予收錄。為便讀者參考,1949年以後影印、縮微複製的中醫藥古籍,亦予反映,但不列收藏館。1949年以前出版的綜合彙編類叢書,內容包括中醫藥著作者可收錄,其子目只錄中醫藥著作,其他從略。非中國人所著中醫藥著作,只收中文原著或中文譯本。中法醫、中獸醫著作不予收錄。 [1]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內容結構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由四部分組成:①凡例、收藏館代號表、類表;②書目正文;③附錄;④書名索引、作者索引。書目正文內容包括:類號、序號、書名(包括卷數、異名、附錄、叢書子目)、成書年、作者(包括朝代、姓名、字號、著作方式)、版本(包括出版時間、地點、出版者版本類別)、收藏館代號。 [1]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排體例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正文按分類編年方法排序,圖書的分類以學科內容為主要依據。按此原則,各科叢書、方書、醫案均按科歸類,如兒科叢書入兒科,婦科方書入婦科,外科醫案入外科。成書年是該書的主要排序依據,除個別著作標“戰國“等外,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標成書年。查不出準確成書年的著作,給參考年號,加方括弧表示,例如明朝著作,查不出具體年份,以明朝最後一年為參考年號。 [1]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書籍目錄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目錄
目錄
頁碼
前言
1
凡例
1
收藏館代號表
5
類表
9
總目正文
1.醫經
2.基礎理論
3.傷寒金匱
4.診法
5.針灸推拿
6.本草
7.方書
8.臨證各科
9.養生
10.醫案醫話醫論
11.醫史
12.綜合性著作
-
1
33
51
123
157
191
259
393
763
793
871
889
附錄
台灣“中央圖書館”藏中醫古籍目錄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中醫古籍目錄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中醫古籍目錄
台灣大學圖書館藏中醫古籍目錄
台灣寶禮堂藏宋本中醫書目
台灣公藏宋元本聯合目錄
-
1001
1015
1030
1032
1034
1034
索引
書名筆畫索引
書名音序索引
作者筆畫索引
作者音序索引
-
1037
1135
1235
1291
參考資料: [5]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寫特點

  • 廣收博採,最大限度地收集反映中醫古籍的現存狀況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在資源調研與數據收集方面,靈活掌握,區別對待,採取多渠道、多方法的工作模式。除直接向藏書單位收集中醫古籍目錄外,還廣泛收集已出版館藏目錄、聯合目錄、網上資源充實書目數據。
對於《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的收錄內容(收錄範圍),除以中醫古籍為重點,保留了民國間出版的中醫書籍外,還拓展了古籍收錄渠道,提供給世人更多的現存古籍信息,如收錄了海外迴歸的中國國內已經失傳的中醫古籍複製本,擴大了對綜合彙編類叢書所收中醫古籍的調研和收錄。 [2] 
  • 科學編纂,為讀者提供便捷準確的古籍目錄
繼續延用“分類編年”編寫體例。由於1961年版的《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991年版的《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分類編年體例,經過半個世紀的應用檢驗,已為廣大讀者熟悉和歡迎,因此《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仍舊延襲使用。這樣,既符合傳統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原則,能夠明晰表達各科文獻發展的歷史軌跡,又能夠發揮文獻信息族性檢索的優勢。
力求書目數據準確無誤。由於《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收錄古籍數量巨大,加之時間、人力有限,編寫人員在整個編撰過程中本着“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優先把名醫名著等重要古醫籍的核實工作做好。比如,對於書目數據的核實歸納,着重核實古籍品種和古籍版本。同時,由於各館掌握的素材不同、取項位置不同、著錄的繁簡度不同等因素,就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著錄結果。編寫人員在準確核實數據、確認是同一種書的前提下力求把書名、著者和版本作統一處理、統一修改或進行補充。
調整並完善中醫古籍分類。《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的分類,嚴格按照類表執行,對於一些內容涉及兩類交叉的問題,則注意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以保證古籍分類的一致性。如就體裁與內容的關係而言,堅持以學科內容為主、體裁為輔的原則,如兒科叢書入兒科,內科醫論入內科。就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而言,當某類文獻局部的完整性、系統性與全書分類的一致性、合理性產生矛盾時,古籍歸類則以整體合理性為主。就專指與泛指的關係而言,能歸入專指類目的書不入泛指類目。
吸收利用版本考訂新成果。《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的編撰,注意吸收利用版本考訂方面的新成果,對某些古籍的成書刊刻年代、誤載、書名錯誤等作了相應的校正。如《本草匯言》一書,原《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著錄該書有9種刻本,其中明刻本4種。而經過編寫人員的考證,否定了4種明刻本的存在。
提高檢索功能,加強分析參見系統。《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除叢書子目進行子目分析外,書中重要附錄、版本附錄全部進行分析參見,且對參見項目進行雙向檢查,補充完善,形成全書貫通的文獻分析參見系統。該書目的查重工作貫穿了編撰工作的全過程,一是對書籍的查重;二是對版本的查重,編寫組在上述兩個方面均進行了反覆的核查。當然,在規範著錄語言和著錄格式方面所做的工作自不待言。
通過採用傳統目錄學和現代文獻檢索相結合的理論和方法,《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既發揮了兩者的優勢,又保持了古籍編目的學術特色,提高了書目的檢索功能。同時,補充完善了中醫古籍分類體系,在《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和《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擬定的“中醫古籍分類表”的基礎上,根據古籍現狀和圖書分類理論,對中醫古籍分類系統進行了調整、修改和補充。在書目的編撰過程中,邀請中醫文獻專家擔任學科主編,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纂中吸納文獻研究成果,如版本考證成果、著者考證成果、成書年考證成果等,力求體現新的研究進展。此外,本着尊重歷史,反映多元文化的原則,收錄了祝由科和養生類的有關“禁書”。在拓展古籍收錄渠道,向讀者提供更多現存古籍信息方面,《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做了一次富有成效的嘗試。 [2]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社會評價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的出版不但對中醫學、中醫文獻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學術”的作用,對於古籍保護和古籍版本鑑別也不失為一部重要的參考工具書。特別是《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採用分類編年體例,詳細羅列了同一種書的不同版本,以體現中醫學術的發展源流和傳承軌跡,對於版本的準確鑑別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研究員孫建春評 [6]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寫人員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學術委員會
主任
副主任
朱冬生、薛清錄、崔蒙
委員
王雪苔馬繼興、李經緯、餘瀛鰲段逸山劉國正、孟慶雲、鄭金生傅景華、伊廣謙、王樹芬、孟興昌、黃龍祥陸壽康、胡濱、王慶福、張志清、何遠景、陳紅彥、羅琳、姚伯嶽、陳先行、蘇品紅、徐清河
辦公室主任
裘儉
參考資料: [1]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寫人員
主編
薛清錄
副主編
劉國正、劉振遠、周繼賢、孟興昌、裘儉、牛亞華
學科主編
醫經-孟慶雲、基礎理論-孟慶雲、傷寒金匱-王樹芬、診法-鄭金生、針灸推拿-黃龍祥、本草-鄭金生、方書-伊廣謙、臨證綜合-郭君雙、温病-郭君雙、內科-郭君雙、婦科-萬芳、兒科-萬芳、外科-孟興昌、傷科-孟興昌、眼科,口齒咽喉科-廖果、養生-廖果、醫案醫話醫論-劉振遠、醫史-廖果、綜合性著作-孟興昌
主編助理
劉振遠
計算機程序設計
馬健、周繼賢、孟凡紅
編寫人員
於麗麗、馬芳莉、馬茹人、王咪咪、王華南、白華、劉俊輝、劉培生、紀徵瀚、孫煒華、孫海舒、湯江、楊繼紅、楊德利、李達麟、李會敏、李麗君、李青青、李春傑、李政、李素雲、李斌、李薇、李鴻濤、吳文清、邱浩、沈嘉怡、張玉蘭、張偉娜、張曉紅、汪滬雙、林子雄、尚文玲、和中浚、郎彩茹、房亞玉、孟凡紅、孟慶文、饒國慶、段青、姜巖、賈克琳、顧寧一、高平、郭新農、黃齊霞、曹偉清、曹峯祥、符永馳、康小梅、章碧明、閻桂銀、梁穎、韓獻芳、蔣丁苾、程英、普伍勝、鮑玉琴、蔡永敏、繳健
參考資料: [1] 
參考資料
  • 1.    薛清錄等.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前言
  • 2.    裘儉,劉國正.對《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撰工作的體會與思考[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05):53-55.
  • 3.    秦秋.大型中醫工具書《中國中醫古籍總目》面世[J].中醫藥管理雜誌,2008(08):581.
  • 4.    薛清錄等.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版權頁
  • 5.    薛清錄等.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目錄頁
  • 6.    孫建春.關於《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編纂體例的探討[J].中醫文獻雜誌,2009,27(02):34-36.